《《核舟记》原文及阅读答案解析【优秀27篇】》
《核舟记》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核舟记阅读答案 1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B.高可二黍许(大约)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D.其人视端容寂(平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翻译: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
【小题3】从②③④文段看,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答案
【小题1】C(共2分)
【小题2】(1)(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情景)。
(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小题3】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刻画细腻;情态传神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属”根据语境应译为“类”,即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盖、比”等。“盖”应译为“原来是”。“比”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作“靠近”。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读原文可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即体积极小,但里面刻了人五、窗八,而且窗子上还有十六个字,并且可以开启关闭。人的情态栩栩如生,衣裳的纹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它体积小,但内容很丰富,工巧而细腻,生动而传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加以整合概括,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题干中有具体要求的(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必须要按要求拟答,否则会造成无谓的失分。
一字多义 2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圆木)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核舟记》原文 3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阅读答案 4
阅读理解。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2.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3.解释加黑词的意思。
(1)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
(3)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
(4)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文:
B.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5.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
栩如生。
参考答案:
1.A
2.B
3.(1)一头,一方,名词。
(2)靠近
(3)极
(4)类似
4.A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B.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5.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七年级语文《核舟记》原文翻译 5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6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七年级语文《核舟记》课文朗读断句 7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阅读答案 8
核舟记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⑴其船背稍夷
⑵钩画了了
2、给下列句子划出一处朗读停顿。
居 左 者 右 手 执 蒲 葵 扇
3、在文中找出两个同假字并解释。
⑴ 同 ,解释
⑵ 同 ,解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⑵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作者评论王叔远的微雕技术“ ”,还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这一点?
参考答案:
1、⑴平;
⑵清楚明白
2、居 左 者/ 右 手执蒲 葵 扇
3、⑴衡同横,横放;
⑵诎捅屈,弯曲;
4、“略”(意思对即可)
5、嘻,技亦灵怪矣哉!细若蚊足,钩画了了;5人8窗6物34字……
核舟记 9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文言知识 10
通假字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
注音
器皿(min三声)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
篛(ruò)
篷执(zhí)
石青糁(sǎn)
之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椎(chuí)
髻(jì)
天启壬(rén)
戌(x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圆木)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说)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人物:古义:人和物
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定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原句:为人五
正确语序:为五人
原句:为窗八
正确语序:为八窗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倒装句表强调。
省略句
(1)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2)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1)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罔,没有;无。
(3)罔不,无不;全都。
(4)因,顺着;就着。
(5)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句型
1、判断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译文 11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倒装句 12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翻译 13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七年级语文《核舟记》注释 14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大概,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色。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核舟记阅读答案 15
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2分)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并加以翻译。(3分)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⑵曳屋许许声( )
⑶几欲先走(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小题3】.作者逼真地描写了口技表演之后,写了听众的神态和动作。请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个句子,并说明其作用。(3分)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作用:_____
【小题4】.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乙】段描摹了一家由失火到救火的场面。
B.“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拟了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在文中起到了以动写静的作用,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
C.【乙】段中连用了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了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很多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
D.【甲】段中的“既而”与【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前者表现两种情况相继发生;后者则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又发生。
答案
【小题1】3分;(1)jiàn 夹杂⑵yè 拉⑶ī几乎
【小题1】4分,⑴ 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⑵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各2分。
【小题1】3分;找句子各1分,作用1分。甲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乙段: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侧面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小题1】2分 A
译文 16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都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和尚极像弥勒佛,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勾画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核舟记阅读答案 17
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
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
(2)其两膝相比者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翻译:
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参考答案:
1、(1)高高的(2)靠近
2、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3、①长不盈寸②各具情态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核舟记阅读答案 18
五、20xx年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7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上文出自课文《 》,其作者是明朝魏学洢。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3分)
7.
五、20xx年
㈢(7分)⒋(2分)核舟记(1分)苏轼(1分)⒌(2分)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关键词:比)⒍(3分)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核舟记阅读答案 19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如有所语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诎右臂支船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小题3】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①说话 ②相类似 ③通屈,弯曲。
【小题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小题3】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2分)
核舟记阅读答案 20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阅读答案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表现了这幅雕刻品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3、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左手扶鲁直背”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悠闲。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译文及注释 21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大概,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色。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核舟记原文翻译 22
核舟记
〔明〕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七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23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 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大化的实现。事后我觉得,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不错。
课后的作业,练习册的拓展作业,学生完成的都比较顺利。我想一节半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节课还算成功。当然教学的方式及方法无止境,我会在自己的不断反思中,对每一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力求达到佳效应。
七年级语文《核舟记》赏析 24
《核舟记》赏析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一个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说明方法
【列数字】(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打比方】(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①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观点)。
原文 25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 雕橄榄核小舟(乾隆二年)
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 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通假字 26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
翻译: 27
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一个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稍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色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