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初三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800字(精彩9篇)正文

《初三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800字(精彩9篇)》

时间: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三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800字(精彩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初 篇1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爱。《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因此喜爱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爱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坚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2

《儒林外史》是清朝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作者吴敬梓,用辛辣的口吻与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与故事。他们或善或恶、或贪财或清廉、或狡猾或忠厚、或忘恩负义或知恩图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他们人人,都怎一个“俗世奇人”得了。

在《儒林外史》中,有监生、贡生、地主,豪强、官吏,街役。林林总总,说是文学界的《清明上河图》,工农界的《天工开物》,都不为过。而在这些形色色的人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杜少卿和匡超人了。

杜少卿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人物。他是一个秀才,也有几分家底,生活富足。他与迟衡山,虞博士等人,时常一起吃酒,作诗,谈论古今是非,名人志士。他被高老先生称为“杜家败类”,但他也学业精通。他坐拥万把银两,花钱如流水却从不追求名利金钱,真是一个不折不的“奇人”!或许,在书中一些人物眼里,杜少卿此人满分作文网很傻,但是,这样的举动在我眼里,却是十分高尚的表现。

相比之下,臣超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类。为了钱,他充当枪手,巴结极贵;为了权利,他背信弃义,无所不为。匡超人的无耻行为,揭露和讽刺了清朝科举制度的腐败:学子十年寒窗,比不上权贵手中一盘盘雪花银。即如此,要科举何用?

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内心的想法清晰无比,就是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他也是科举的受害者,本已高中,却被轻描淡写一句“此人太怪”而不被赏识,他内心的痛苦,谁知?谁晓?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骨到了清朝,在统治阶级的刻意打压和腐烂的官场中越来越淡,及至被磨灭,我对此无比痛心。同时,清朝文人读书的目地也已不再单纯,就是孔孟在世,也无力回天,当然,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也有一些有志文人用自己的前途为代价,洁身自好,成为了这不堪回首的历史篇章中,一颗颗灿烂的流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初三 篇3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含义解释:出自《中国小说史略》,《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初 篇4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

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 篇5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就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就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就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到的范进,周进、牛布衣、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运,并非别人的问题,而就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正就是借助于对科举的内心体验,因此他才极为容易地道破举业至上主义和八服制艺的种种病态。作者所写的社会俗相,不仅仅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时,更多的就是作了宏观性的哲学思辨,就是灵魂站立起来之后对还未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吴敬梓的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的就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在争名夺利的元朝末年,诸暨县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岁时,父亲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他为了报答母亲,发奋、用功的念书。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就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学勤奋,但只因家境贫穷,读不起书。他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子啊,不就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就是你父亲早早去世了,我一个寡妇人家,社么都不会。如今年岁不好,柴火又贵。我们只能靠我做些针线活勉强糊口,实在就是没钱供你念书啊!如今没办法,只能让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够赚几钱银子,还有现成饭能够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难处,便答应了。

第一天,王冕便来到秦家放牛,秦老爷对母子俩十分客气,而且之后十分照顾王冕。这让他们十分感动。

王冕在休学后,并没有放下读书。他经常在有空时拿自己的工钱去书贩那里买两本旧书看看。

关于儒林外史的800字读后感 篇6

《范进中举》是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学到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这篇文章是怎么来批判封建社会怎么用科举制度来控制人民,怎么把读书人残害成他们的愚民工具。但是,我却深深记住了什么叫乐极生悲,人如果疯了可以狠狠的把他打清楚。因为小时候并没有时间来读《儒林外史》,多年来还是十分牵挂着范进的人生发展。

王冕:

王冕这个人物,应该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学到的人物。那时是一个立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只有我们全心的投入就可以有所成就。读了《儒林外史》我对王冕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他才是一个淡泊名利、有胆魄、有气节的读书人。《儒林外史》从王冕开局,为整部书人物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从而也让我们更好的加以对照来了解外史中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作者吴敬梓应该是一个浪漫的文人,他并没有对封建文人失去信心,他还是在文章中刻画了几个淡泊名利、不失文人气节的人物。

两个灯草:

从前是在连环画中看到这个守财奴严监生的故事,读了《外史》才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他的哥哥严贡生更是了得,为了谋夺弟弟的财产更是不择手段。临终之时,油灯的芯多了一个都能障碍严监生的心念。我们每个人在世间上,有多少的欲望挂碍着我们,让我们不能清醒,让我们沉沦六道不能自己。

读了两遍《儒林外史》:

读了第一遍,刚刚模模糊糊认识了故事的脉络。第二遍,人物才开始渐渐生动了起来。到今天也已经快半年了,每每想起还是觉得畅快淋漓。每个故事的起伏也不太大,但是故事的发展也很有节奏。每个人物作者都没有自己的批评,然而让我们读来都觉得挺有意思。

形形色色读书人:

最近看到一块祖碑,祖上被称作“处士”,我查阅了一下处士是指没有当过官的读书人。《儒林外史》也在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了几个没有入仕的读书人,都很有特色。今天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分,怎么定义读书人却成了问题。

闲斋老人:

闲斋老人为《儒林外史》作序,序中说:有《水浒》《金瓶梅》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金瓶梅》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金瓶梅》,毋宁读《儒林外史》。我们来读《儒林外史》,可以当笑话故事,也可以当历史文献,更可以来了解什么样的人才算读书人。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 篇7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就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就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就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就是物就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就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就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但就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就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就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比较。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就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就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就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8

《儒林外史》是一本批判古代官吏封建腐朽、贪污腐败的书籍,它生动的描绘了一副贫民被官吏欺压、官吏又竭力讨好上有贵族的图画。

在这本书里面,有几个人物令我感触很深,而首当其冲的人物就是范进。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几乎一生都在科举中度过,但考试从未中过一次举人。而当一位官员路过,打听到范进的故事时,他因可怜他而又给了范进一次科举的机会,而那时的范进已经年过六十。万万没想到的是,终于在这一次科考中他中了举人,他绿色作文网也因此喜极而疯。这个故事不仅仅反映了范进表面作为读书人因中举喜极而疯,实则是官场封建的可悲,更在侧面讽刺了当朝时期作为读书人考科举的不易与读书人因科举制度腐败、官员贪污腐败、收人贿赂而难以翻身的绝望。正所谓“字中无一官,但字字不离官”之绝妙,因此,它也是整篇儒林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而儒林千万人,还有一人值得一提——王冕。他的身世和范进一样,可经历却和范进大有不同:王冕自幼便是勤学苦练绘画。在儿时给邻居家的人放牛的时候,他便在牛背上作画题词,而长大了后更是有高官上门前来购买他所作之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在金钱、财富面前堕落,反而他更加的勉励自己,勤学苦练,颇有成就。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来没有因为科举考试失利而自我放弃,也没有因为高官厚禄的利诱而迷失自我,反而,他成为了儒林的一股清流:即便是朝廷行文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也统统拒绝,随后隐居在了会稽山。书中更有可悲可笑之处:王冕未曾做过一日官,但人皆称其为“王参军”。这难道不是对明清时期官员阿谀奉承行为最贴切的描绘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吴敬梓几乎很少真正写到“官”一字,可一但读者仔细品味全文,便能发现字字都离不开作者对于当时官场腐败、官吏贪污、朝廷无能的批判与讽刺,属乃文章精妙之所在。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初 篇9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透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述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