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科普类的书读后感(优秀9篇)正文

《科普类的书读后感(优秀9篇)》

时间: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这次为您整理了科普类的书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科普类的书读后感 篇1

“嗡……嗡…..”我躺在床上,耳边传来令人厌恶的声音。我“啪”地猛拍了一下。

接下来,我挥动着手脚,试图赶走这些可恶的蚊子,不料,却遭到了更为猛烈地攻击。不一会儿,胳膊和腿上好多地方开始痒了,痒得我都睡不着觉了——看来,我要与蚊子彻夜搏斗了。我又急又气:为什么一到夏天,蚊子就会出来吸血呢?

我索性爬起来,打开台灯,翻开我最爱看的一本书——《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寻找答案。这本书是妈妈送给我的,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一遇到我解不开的迷,我就会翻开它寻找答案。刚开始读时,我会觉得有些恶心,但是,读着读着,我就欲罢不能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眼屎和鼻屎,有多少虫子住在我们的脸上,又有多少虫子生活在我们的肚子里……读完后,我发现,原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脏的东西,那些所谓的脏东西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的科学知识。

我终于找到了蚊子吸血的答案:原来,炎热的夏天是蚊子繁殖的旺季,雌蚊子要靠吸血来给自己体内的“孩子”补充必需的蛋白质。雌蚊子的吸血部位拥有钻孔、锯齿、吸血用的强大针管等武器。看到这些,我明白了,原来吸血的是雌蚊子,它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去吸血的。只是,它那强大的口器在吸血时会传染许多病菌,所以它就变得很讨人厌了。

我又饶有兴趣地翻看了这本书的其它内容,它们一个比一个有趣。我看得入了迷,都忘了睡觉。这时,耳边传来爸爸的声音:“丁丁,快来睡觉吧。蚊帐搭好了。”我躺进蚊帐,心想:蚊子,这下我不怕你了!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这本书真的不错,我推荐大家看一看。

物理读后感 篇2

我是西乌旗第四小学四年二班的周XX,今天我来为大家推荐一套书,这套书的名字是《这就是物理》,其实我是一个十分不喜欢物理的小朋友,每当妈妈说周亚璇去看一看关于物理的书吧,这对你初中上物理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可是呢,我一听到这句话,就感觉到头疼,但是我读了这套书之后,我渐渐地喜欢上了物理,不再觉得物理枯燥无味,因为这套书的作者把我们常见的物理现象都拟人化了,使整套数的每本书读上去都非常有意思,插图也非常的可爱,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书中出现的物理小角色吧!这是声音,说起声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大家拍拍手发出来就是声音!这个是光,别看光小小一只挺可爱的,不过它是非常厉害的,没有了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热。这是磁性。这两个小人物呢,是我最喜欢的,他们分别是力和运动,他们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搭档,缺一不可!这是电,它在家用电器中可是必不可少的大能手呢!这两本是物质说起物质吧,他很奇怪有时候很强大,有时候就很弱小。这是引力,引力大家应该都会知道吧?我来考大家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下的,全是他的功劳引力!最后一本是能量,我们吃饭运动都是可以补充能量的!

我的推荐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这套书非常有意思,保证让你爱上物理,了解物理!

《科普读物》读后感 篇3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的作者幽默风趣,用生动的手法把一个个枯燥的科学理论写得富有活力,让人读起来就放不下手。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他当过许许多多的职业,至到有一天他发现了彗星是有周期性的就开始钻研彗星,终于发现了哈雷彗星是75年来地球一次,但没有人信任他,至到他死去10年哈雷彗星才被证明。

这是一部有趣又富有知识的书,我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物理读后感 篇4

我给大家介绍一套丛书——《从小爱科学》,它有2册,第一册叫《有趣的物理》,第二册叫《神奇的化学》。这套丛书获得了第2届韩国出版文化大奖。它的作者是韩国作家李智贤,她和我们一样从小就喜欢科学。我读完了第一册《有趣的物理》,一共有13本书,每一本讲一个物理现象。这套丛书包含了:物质的状态、惯性、平衡与重心、电的旅程、风的力量、重力、光与影、浮力、摩擦力、热的传递、工具的原理、磁铁的力量和弹性与弹力等。

我最喜欢看其中的《来到了跳跳国》、《咔嗒,咔嗒,粘住了》和《大象也可以被举起来》,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科学知识,语句充满童真,讲的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很生动,将我们牢牢吸引。文中的主人公是与我们一般大的孩子,读完以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文中的“她”也会问这个问题呀?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傻?原来答案是这样的!太神奇了!

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天空中为什么有彩虹?船为什么能在水中浮起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套丛书里,快翻开这套丛书找一找答案,看一看里面的内容吧!

科普读物的读后感 篇5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又一个的谜,我也不例外——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动物为什么要冬眠?植物也需要呼吸吗?我们能不能跨越时空?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为了解开这些我不懂的“迷”我选择了《少年科普世界》,我希望它可以给我带来这些我不懂得的问题的答案。

这套《少年科普世界》共分为十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科技、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套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用准确浅显,生动活泼的语言,解答了我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科学之谜《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妙的存在。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还增长了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么”,“太阳帆远征宇宙”,“”和“空气到处是一样的吗”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磁悬浮列车为什么可以悬空行驶》这篇文章。让我又联想到了人们常说的概念汽车。我们未来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在这个讲究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

《科普读物》读后感 篇6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科普读物,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丰富知识。告诉我们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海洋是蓝色的宝库、为什么地震前后日光会自我发光、沙漠为什么五彩缤纷。

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小道理。它不仅仅能帮忙我开阔视野增唱知识,还能提高我的学习兴趣,它不仅仅能帮忙我开以前,我根本不明白九大行星和银河。《十万个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构成过程。我明白了金星、水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面的九大行星。而银河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

海水为什么会有苦有咸?以前,我不明白海水为什么会有苦有咸,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后,我明白了是因为由于海水包含很多的盐类质。氯化纳就是人们平时吃的食盐,味道是咸;氯化镁和硫酸镁的味道发苦,所以,海水又苦又咸。

《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还解答了虾和蟹活着的时候是青色的,而熟了后就变成红色的?那是因为没煮熟的虾和蟹里面有很多的黑色素,煮熟的虾和蟹里面的黑色素没有了仅有红色素,所以就变了。

我还明白鸡为什么下蛋时不离开蛋:因为母鸡要给小鸡供给热量,如果小鸡得不到热量就会死亡,母鸡不像蜘蛛一样不用给孩子供给热量,因为小蜘蛛只要吸收太阳的热量就能生长,所以母鸡必须要趴在鸡蛋上才能使一个小生命诞生——小鸡。

《十万个为什么》让我增加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许许多多的道理,它是一位无声的教师,给了我无穷的知识,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

《科普读物》读后感 篇7

暑假里重温了一本名叫《能量》的科普读物,曾经遗忘的点点滴滴又变得清晰起来,现在结合物理知识,再来看这本书,更有一番心得。

“给我力量吧!”当奥特曼对着苍天呐喊的时候,它已经得到并使用了能量。对于世间万物来说,能量标识它产生热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物理学上称之为做功。

我们的祖先从远古狩猎、采摘为生,仅仅从食物和阳光中摄取能量;到发现并使用火;到农业、畜牧业发展人们学会使用风能和水能……而如今从汽车到烤面包机,从电吹风到电子游戏,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源。我们消耗着巨大的能量,它们主要来源于太阳、地球和月亮这三个天体。

太阳辐射发出的光线提供给我们能量,所以称之为生命之源、健康之源。动物和人类都不能直接利用光能,要生存必须通过食物链、生命链和能量链获得能量。地球内部是一个核反应的中心,释放大量的热,火山、温泉是最常见的地热现象。月亮也是一个小小的能量源,它对洋流的饮料能造成潮汐现象已被人类利用,建成了潮汐电站。

能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化学能、电能、核能、机械能、势能等。我们每天使用的能源一种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和天然气;另一种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核能。这些能源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转化为电,电不是一种能源,而是一种便于传递和利用的能量形式。

科学无处不在,激励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与发现其中的奥秘。世界如此奇妙,我们怎能不爱科学?

《科普读物》读后感 篇8

这本书主要讲了毛手毛脚,单纯无知的小男孩列奥与具有多种旅行经验,博学多才的叔叔和慎重的战略家女孩宝萝从亚马逊主道河逆流而上,却不幸遭遇飑雨被困于绿色地狱——毒虫猛兽出没的亚马逊丛林中。此书经过《取火记》,《设立临时营地》与《可怕的龙卷风》等二十个诙谐而又不失严谨的经典篇章使这本书变得墨香四溢,令人欲罢不能。每当拿起它,我就宛如与列奥一行一齐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狱求生。

这本书经过漫画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科学知识,作者以他逼人的才华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融入到令我捧腹大笑的漫画中,同时也好像向我施了夺魂咒一样把我的注意力牢牢地抓在了这本书上,使知识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别具匠心的插图;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不可不知的科学原理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部生存的圣经,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小读者与科学界和漫画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其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快去找“水树”这一篇章。主要讲的是列奥一行人口渴难忍,又不能及时找到水源,只好在丛林中寻找好坏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水树。水树长得酷似葛藤,只要一切开就会有水哗啦啦地流出来。好坏树真是太神奇了!这一篇使我充分领略到了树世界的奇妙。

这本书使我明白的不仅仅是识字的人都看得到的知识,还有列奥一行人应对困难与逆境时,勇往直前的精神与勇气。知识学了就是要用的,我们所缺乏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勇气与学以致用的习惯。不做书呆子,像列奥一样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吧!

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一读!

物理读后感 篇9

因为帮一位师兄从网上查找《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的电子版,所以找到了之后除了发给了这位师兄之外,自己顺便也阅读了一遍。在此也特别感谢这位师兄,让我有机会阅读到这么棒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天元,网名Capo,而这本书正是因为在网络上先火了起来然后才正式出版的。

作者是一位80后,把量子物理的发展历程阐述地相当精彩,全书的内容虽然取材严谨,紧扣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但在语言和结构上明显地采取了更有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得整部书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张驰有度,十分精彩,仿佛在读一部跌宕起伏的侦探小说一样,令人不忍释手。

但就像很多侦探小说在结局处仿佛扯出了一个更大的谜团以做续集之铺垫一样,量子物理发展到今天,不仅原有的困惑没能得到圆满的解答,更随着新的理论模型的提出,仿佛打开了新的视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光怪陆离的景象,而面对这样令人惊异的景象,大多数的人们尚未来得及看清这些变幻莫测的图景是什么样子,更遑论去清晰地定义与解读,所以全书在结尾处也将这个大大的谜题留给了仍旧是满脸困惑的读者。

不管从这本书本身,还是这本书上市以来的市场表现,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在这里,我也推荐所有对浩瀚的星空和美丽的大自然仍然保有着一颗好奇心的朋友不妨也阅读一下本书,也许我们会在这些人类中最伟大的科学家群体的智慧激发下,发现下一个更为惊人的全新的秘密也说不定。

之所以写这篇读后感,其实是源于这样的一个初衷,即再次检讨一下自己对于量子物理的理解以及在哲学上的思考,是否背离了量子物理学家们自身对于量子物理的解释和看法。

之前笔者对于量子物理知识的来源比较碎片化,除了《相对论》读过爱因斯坦原著的中文译本之外(其实一般而言,相对论与量子物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超级宏观,一个超级微观),关于量子物理的大部分知识,均来自于百度,还有就是高月明先生的《量子佛学》。

这次有机会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了解量子物理,特别是作者搜集到的大量的量子物理学家们的观点发言原话,这就使得笔者有机会重新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量子物理的认识是否偏差过大。

阅读完全书后,笔者发现,之前对于量子力学的认识基本没有太大问题。而且相对于这本史话,《量子佛学》则对涉及量子理论的一些重大实验均进行了更为细致地解析,如果去掉其与佛学结合的部分,其实对于希望更深地认识量子理论的朋友而言,《量子佛学》其实提供了更多的关于实验细节的详细信息。而CAPO的史话则更具情感色彩,并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他们自己又是如何来看待量子理论的。这两本书结合着阅读,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这两本书除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以外,更大的区别就在于两本书的作者对于量子理论在哲学上的态度了。

CAPO是一位理科生,全书的后半部分,基本上都在围绕着量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结果希望找到一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科学的解释]而进行。所谓的[科学]的解释,就是完全排除[观测者]的主观因素,即[意识]的参与。作者认为,哥本哈根解释虽然是最[正统]的解释(即量子力学的创建者们自身给出的解释),但由于其坚持[意识]的不可或缺性,使得这一解释不够[科学]。作者不仅仅代表了自己,也代表了人数上更多的大部分的科学家群体。

为了消除对[意识]的依赖,作者对每一种有影响力的新的解释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多宇宙、隐变量、系综、GRW、退相干历史等,加上哥本哈根解释,共6种。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种解释能够简明、清晰地解释清楚,反而是演绎出了更多的困惑,让人如坠雾中。而作者引用的参加全球顶级物理会议的科学家们对于不同解释的投票支持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科学家,尚未想清楚应该支持哪种观点,也就是说,对于量子理论的解释,目前尚没有一个可以被大多数科学家都能接受的解释。

而这一数据也清晰地表明,在大部分科学家那里,[科学]的边界,尚不被允许越过[意识]的边界。所以即使是最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因为将意识包含了进来,所以也是难以接受的。

不仅量子理论的解释本身无法统一,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统一也仍然举步维艰。全书的最后简单地阐述了一下最新的理论——超弦。而这一理论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但要完成对量子理论的终极解释以及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统一,目前还为时尚早。当然,令人欣慰的是,希望,一直都在。

在此,我们可做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就是超弦理论在若干年后真的统一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真的给出了量子理论一个看似可以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解释,然后,物理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吗?

至少在笔者看来是没有的。

如果这超弦能够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话,那么它在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同时必将开启另一扇更为玄秘的大门。为什么这么说呢?

即使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一切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那么[超弦]振动的动力来源、不同的振动模式以及导致这些不同振动模式的背后机制,拥有11维的超弦如果打开蜷缩的维度又将如何。等等这些在更加微观层面的问题,依然有更加艰巨的任务在等待着科学家们。而在量子层面曾一闪而过的[意识]会不会在更精微的层面成为一种绕不过去的存在呢?[意识]是否也是一种超精微的物质(能量)运动的形式呢?

总有一天,人类不得不面对[意识]本身,因为所有的物理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满足[意识]的需要,而非[物质]的需要。

而人类只要还没有全面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意识,那么就不能说已经了解了这个宇宙全部的秘密。

也许正是因为人类[意识]所创造出的[科学],尚不愿意回归[意识]本身,所以人类[意识]不得不沿着[科学]的道路继续着非凡的创造,我们把那些[创造]称为[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本身即说明了人类[意识]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必然受到[初级]阶段[意识]规律的限制,即,对[自然科学]的探寻尚未完成之前,[意识科学]的大门尚不会自动开启。当[自然科学]的探寻即将完成之际,人类整体意识将在[自然科学]的催化下大幅地提升,直到达到人类[意识科学]大门开启的临界点,那时,一种新的文明将会到来。

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无数种[意识幻想]中的一种,不必较真。

而《量子佛学》则是以量子理论、量子实验、哥本哈根解释为基础,与佛学结合,从科学过渡到哲学,从外部世界过渡到内在世界,从物质领域过渡到意识领域,从意识和意识训练的角度进行了更多的阐述。当然,这也是笔者所感兴趣的领域。

以量子物理知识与佛学知识相结合而试图证明佛学的正确性,在很多人看来实在太多牵强,其实,在笔者看来也很牵强。毕竟,对于量子物理,意识参与的必要性尚没有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而且科学研究和意识训练(禅修)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所以实在没有必要一定要将两件事扯在一起。

但如果从禅修实践的意义出发,为了破除对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的执着,量子力学知识的借用是可以的,这个[可以的]只是对禅修实践者本身而言,如果因为借用了量子力学的知识而的确达到了解除或部分地解除了内在的[执着],那么这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道具]。但如果对量子力学知识的借用不仅没有减轻执着,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困惑,那么就不如不要借用,也许选择其它的[道具]或许更好。

也许通过量子物理史话中的诸多科学家们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客观现象],那就是,即使面临同一个物理公式,在不同的科学家眼里,在这个物理公式背后的世界也是截然不同的,而每个人都坚称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而对于我们这群尚不知道何者对何者错,甚至很多观点背后的真实意思也并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事实是,对于这样一个符号化的物理公式,不同的科学家以自己独特的意识角度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创造了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理念]世界,而那个[理念]世界,不仅我们自己看不到,其实这些科学家自己也没有亲眼看到,也没有通过实验进行证实过,但他们却坚称是真实的。而我们每个人活生生的意识就在所有的科学研究中发生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偏偏要被这些科学家们故意视而不见或故意习惯性地排除在外,他们还没有勇气接受一个有着真实意识参与的科学理论,却有巨大的勇气为自己也无法证明的[理念世界]进行着决绝的辩护,这,对于这群绝顶聪明的科学家们而言,不知道到底是一种顽固的偏见,还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