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英雄事迹读后感通用4篇正文

《英雄事迹读后感通用4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整理的英雄事迹读后感通用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英雄事迹读后感 篇1

一、感激时间,学会安排。

每天能早起早睡,认真而有计划地完成暑假作业;坚持锻炼身体,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注意用眼卫生,有节制地看电视。

二、感激书籍,学会求知。

暑假是同学们自行“充电”的黄金时期。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扩大知识面,在好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三、感激生命,学会珍惜。

不玩水、火、电,外出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不参与迷信与活动,严禁进“三室一厅一吧”(营业性的游戏机室、录像室、卡拉OK室、歌舞厅、网吧),健康上网。

四、感激父母,学会关心。

父母的含辛茹苦,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切身的感受。平时学生可能会以学习忙作为无暇的借口。现在,在暑假里,这一切都不成为理由。他们可以陪父母聊聊天,逛逛街;帮父母拖拖地,洗洗衣服;和父母一起去探望爷爷奶奶等。用自己的行动让父母感到孩子的爱心,让他们欣慰地看到,孩子已经长大,已经懂得感恩。

五、感激社会,学会服务。

同学们要增强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和服务意识,健康生活,注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成长。

系列活动安排:

快乐阅读:(1—5年级)

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比赛:阅读必读书目,写写读后体会、感想,读书收获,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等,体裁: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要求:语言流畅,清新朴实,故事性强,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参赛方式:每班至少3篇有质量的作文,统一上传到学校网络硬盘——暑期读书活动文件夹中,稿件应注明:学校、年级、班级、指导老师。征文时间:09年7月1日—09年8月25日。

快乐写字(1—4年级)

所有学生上交一张作品(作品内容自己定,1、2年级铅笔字;3、4年级钢笔字),开学后选择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里展览。

快乐实践:五年级等

英雄事迹读后感 篇2

怀古诗词是指作者因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发感慨及抒怀、抱负的诗词。怀古类诗词可分为咏怀古迹、缅怀古人、追忆古事三大类,这也是阅读这类诗词作品的切入点与抓手。

一。咏怀古迹

这类诗词旨在借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题。

刘禹锡的《石头城》,诗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苍莽悲凉的氛围,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旧,明月依然,旧日石头城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的繁华已空无所有。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无不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眼见当年夜夜笙歌、欢声笑语、春光融融的舞榭歌台,如今却人去楼空、旧迹斑斑、萧索凄凉;当年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门,如今门可罗雀、冷清萧条、光鲜不在,自然流露了辛弃疾面对消沉时势、寂寞江山时的愁苦悲凉、郁闷压抑。

“凭栏怀古,杨柳参差舞”的《扬州慢》,姜夔带着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热切憧憬,一路赶来,但当他“解鞍少驻初程”时,却发现往日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扬州城,满目疮痍、四顾萧条、杂草丛生、战火未尽,明月之下的二十桥都令人目不忍视,表现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亡国破家的悲愁,以及感时伤世的意绪。

二。缅怀古人

志士文人、迁客骚人往往在人生怅惘、功名难就、前途迷茫、国运不济时凭吊古人,在臆想的时空隧道中神交古人,惺惺相惜之间,一吐内心之不快,进而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灵魂慰藉,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下放到黄州的苏轼靠着赤壁的山水,纵横古今,与曹操、周瑜等历史名人煮酒论英雄,消解令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内心痛楚。日游赤壁,江水远逝、浪花如雪、山石峥嵘,雄奇壮阔的自然美景,让苏轼不由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智勇无双的赤壁英雄周瑜,思之,词人不免有相形见绌之感,于是生发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成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夜游赤壁,风清月白,江水澄明,水天一色,晚风习习,赤壁夜色美,面对无限江山,苏子愀然,追问生命不永、人力无为的悲剧人生,叩问逝去的三国英雄曹操,英雄似已远去,但是苏子在江水明月中觉解,人生可以通过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声名永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豁然间书就《赤壁赋》。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诗歌一开始,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红颜,甚至有些惊天动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没有按传统意义将王昭君刻画成一个促成蒙汉一家亲的英雄形象,而是更关注她的不幸与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着力于“黄昏”,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自然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句更是直接指明汉元帝的昏庸,不识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怨恨”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至此读者不难看到志不得施、壮志无为、明珠暗投、穷困潦倒、饱尝飘零之苦的杜甫与昭君是何其的相似,与其说杜甫是在写昭君的怨恨,毋宁说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三。追忆往事

诗人词人对古人古事的追述,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古讽今、以史为鉴,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义胆的社稷情怀,希望为权为国者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尊重人才、远离奸佞、勿蹈覆辙。

《马嵬(其二)》,李商隐选取的历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马嵬之变,初看这首诗似乎只写了马嵬兵变时唐玄宗的落魄,反复读过之后,我们则会为李商隐穿越时空的想象力所折服,他运用对比手法,时而写当年李、杨二人如胶似漆、相敬如宾、海誓山盟的恩爱场景,时而写马嵬兵变时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伦的诀别;时而写昔日宫中笙歌达旦、今年欢笑复明年、繁文缛节的淫乐生活,时而又写落难马嵬时唐玄宗的惶凄凉,悲惨可怜;时而写往日二人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时而又写玄宗乐往哀来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时而写天子一朝得势、鸡犬升天;时而又写天子一旦失势,惶惶如丧家之犬,难比共叙天伦、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动的事件中,读者不仅感动于李商隐将批判的锋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更感动与身逢黑暗动荡、党争纷扰晚唐的一介书生为唤醒国君、匡扶国运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阕重在咏怀古迹,下阕则将表达重点转移到古人古事,按照时间顺序,先讲了南朝元嘉年间,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草率北伐,落得个仓皇而逃的典故,紧接着又将回忆的视角转到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气氛的旧闻。从容慷慨的叙事之间,一个有天地情怀的悲情英雄跃然纸上,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墨为南宋统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要做充分准备、细致工作、积极对敌的忠心表。

英雄事迹读后感 篇3

   《水浒传》读后感400字左右

   我酷爱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其中我最喜欢《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愤怒的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罪恶,展示了北宋时期我国农民悲惨的生活;他塑造了一批不甘压迫、敢于反抗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如“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等。

   梁山英雄的斗争纲领是“替天行道”,他们遵循的原则是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仗义疏财、平等互爱,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患难相扶,各无异心”的社会小学》,《水浒传》一书以英雄斗争的事迹热情的讴歌了梁山好汉反抗的斗争精神。《水浒传》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等。

   当然,还有很多人为《水浒传》谱写了名言,如“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浩气冲天贯牛斗,英雄事业未曾酬”、“同心报国,青史留名”。

   总之,作者施耐庵动人的笔调,呈现了英雄好汉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水浒传》读后感400字左右

   今天,我终于啃完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后觉得有点好笑,同时也深受启发。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鲁达是一位好汉,可是他一次为穷人除害,打死了一个人,鲁达见人命关天,便到五台山当了和尚,法名智深。后来由于鲁智深喜欢喝酒,所以天天喝醉才回到庙里,犯了戒条,看门的和尚被他打伤了,门前的两个泥塑被他打坏了。长老只得让他到东京大相国去了。到后被分配到寺庙旁管理菜园,从此有了安生之处。但是在这个菜园里有二三十泼皮无赖,在这些人中有两个为头,他们一个叫过街老鼠张三,另一个叫青草蛇李四。他俩看见刚来的管理员,决定戏弄他一下。这两人先假装对鲁智深好给他送饭又送菜,然后两人一齐向鲁智深攻击,结果被鲁智深一脚踢倒粪窖里去了。其他人吓得脸色惨白,移动都不动了。有一次,鲁智深听到垂杨柳上的一个乌鸦窝叫得很烦人,于是鲁智深走到大树根部抱起柳树往上拔,只见柳树被慢慢的拔了出来,旁边的人吓得跑走了。

   读后我觉得鲁智深是个武艺高强的人,但办事有些)○(粗。我们做任何是必须得人要静,心要定,要在第一时间内认清自己的处境,做完一件大事候不能骄傲。

   《水浒传》读后感400字左右

   《水浒传》故事情节曲折搞笑,事态的变化常常让人意想不到。

   认真品读《水浒传》,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孝:梁山英雄身上不缺乏对父母的孝。李逵思母心切,便回家背老母,没想到母亲却被老虎给吃了,李逵怒杀四虎。这是危险呀,是对母亲的孝给了他力量。还有当武松得知武大郎是被潘金莲毒害的,为了替哥哥报仇,于是就割下潘金莲的狗头,掏出其五脏六腑,杀了西门庆,获罪被流放孟州,也在所不惜。

   忠:他们有对国家社会忠心。宋江宁愿死也不愿意让李逵造反,李逵几次想起兵造反,都被他阻止了。宁可朝廷负他,他忠心不负朝廷。这是“忠”还有林冲的妻子被高俅的儿子欺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英雄事迹读后感 篇4

在诸多现代视觉艺术中,影视既是“前读图时代”的先锋,又是“后读图时代”的中坚。它作为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之后产生的“第七艺术”,以自己独有的影像表现手法,集诸艺术之大成,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感官、视觉的世界,正如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所说,电影艺术的“风格并非只是技巧,它同时包含了作者诠释世界的观点与影像的独创性”。

传记文学与传记电影

进入“读图时代”后,以“烛照内心世界、透视思想的来龙去脉、信仰的皈依过程、理想的灰飞烟灭、精神的成长过程”为宗旨的人物传记文学,必然成为影像世界的宠儿,传记电影应运而生,制片人乐意用他们的摄影机挖掘、解剖传主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光波声波记录与还原”,借助音乐和场面的渲染,捕捉足以反映传主内心争斗的典型事件和这些事件在传主心灵深处投射的影响,浓缩传主传奇的一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情的人物,使受众在两三个小时内重温传主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感受促成这一人物性格、命运发展轨迹的诱因和事件,对传主的生活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将荧幕形象定格在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阿拉伯的劳伦斯》便是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充满张力、主题多元的传记艺术片,该片获得1963年7项奥斯卡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影片的成功,“不仅因为它吸引人的战争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更是因为它表现了崇高的主题一一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这部长达227分钟的电影以大写意的手法,记录下第一次大战时期一个英国人以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体能,带领一群阿拉伯贝都因人争取自由的英雄故事。这个关于光荣与梦想、求索与失落的理想主义英雄故事,塑造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漠枭雄和英雄理想幻灭后杀人成性、沦为时代弃儿的复合体――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把广阔的沙漠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惊心动魄的事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配以激越、雄庄、低沉、抑郁的背景音乐,使传记艺术片像经典传记文学作品一样,感人至深。

如果说传记文学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作品,亦不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是历史与文学嫁接产生的宁馨儿”,那么,可以说,传记影视作品是历史、文学、电影艺术三者杂交产生的宁馨儿。对于劳伦斯这样一位一生充满戏剧传奇色彩的另类英雄,大师级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没有把英雄神话化,也没有像自传和传记作家那样,冗长而乏味地叙述他的生平,而是以高度的热情为他注入人性化的复杂情感,充分利用电影独有的语言一场景和音乐,通过想像力和虚构,体现电影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感染力。在叙事上,导演没有将有关传主的所有生平事迹和活动年谱依序罗列,而紧紧抓住“沙漠起义”和“挺进叙利亚”两件铸造英雄又毁灭英雄的战事,描绘出劳伦斯如何从“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理想主义者,沦为协约国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从而形成自己对传主的整体理解、认识和评价。在场景和音乐的转承起合中,观众看到了劳伦斯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颓然崩溃的历程,揭示了影片的主题:理想和激情被政治击败,个人的命运无法与宏大的历史潮流抗争,从而加强了传主的理想主义悲剧色彩。

场景和音乐在传记片中的使命

场景和音乐是传主命运转承的电影表达方式。该片采取倒叙法,用英雄劳伦斯的生命终结作为引子,引出他传奇的故事: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高速驾驶摩托车,发生了事故。俯拍的全景镜头具有一种阴沉压抑的色彩,暗示劳伦斯退役后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似乎在预示劳伦斯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导演抓住。速度”,揭示劳伦斯英雄主义的生命特质,因为“速度”既成就了他阿拉伯式的英雄梦――他以神速和毅力,越过尼福德沙漠,到达亚喀巴港出其不意地抓捕土耳其驻军,创造了奇迹,同时,又葬送了这位英雄,他说过“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

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各界名流的种种议论,是世人对劳伦斯这一另类人物的复杂反映,同时反衬了传主虽生前曾拒绝授勋之类的多次荣誉,隐世逃命于普通士卒之间,以此抗议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荣光,但他那天才的光芒总是不可遮掩地放射出来。电影运用闪回把观众带到了1916年的开罗英军司令部――“沙漠起义”的开端。对沙漠酷爱和对阿拉伯事务谙熟的劳伦斯中尉奉命作为密使,到费萨尔王子那里,设法利用阿拉伯人牵制土耳其的兵力。

观众随着长镜头来到广阔的阿拉伯沙漠:辽阔的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旭日,配上激昂壮阔的音乐,暗示劳伦斯的到来将给阿拉伯带来新的曙光,也暗示劳伦斯以激情塑造英雄神话的开始。随后,几乎整部影片都是在沙漠中完成。沙漠的空廓和虚无,那种远离文明的原始激情,寥远的星空,刺眼的日光,峻峭的岩石,飞扬的沙尘,坚忍的骆驼,这些场景元素投射出传主超凡的毅力、智慧和体能,与传主追求光荣与梦想却最终成为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的悲剧性相辅相成。大自然的庄严、险峻与傲岸在某种程度上是英雄人物性格的延伸。

沙漠场景带给人壮阔的情感,磅礴的气势,暗示劳伦斯的性格和命运与阿拉伯沙漠紧紧相连。因为只有沙漠的荒凉广阔,星空的清澈湛蓝,才能包容劳伦斯宽阔的灵魂,让他找到生命的真谛。他对沙漠的情有独钟,是对英国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反叛。当劳伦斯不堪英军把大马士革拱手交给法国人,感到欺骗了阿拉伯人,羞愧地离开阿拉伯朋友,离开沙漠腹地时,他的英雄梦也随之幻灭。他宁愿遁世逃名于兵卒之间,接受极其苛严的训练。正如他在致诗人格雷夫斯的信中所说:“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他已“把遗嘱写在满天星斗之间了。”

关于劳伦斯,导演有这样一段阐释:“劳伦斯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他为一般社会所不容,但身在茫茫大漠里却能大显身手”。导演用沙漠的雄浑暗示劳伦斯的光荣与梦想,反衬理想主义破灭后的落寞和沮丧。

导演对远镜、中镜、特写、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圆熟组接,利用画框突出镜头中需要强调的细节,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增强了电影叙事的感染力,保持了银幕故事的透明性,使观众意识不到创作者的存在。这也正是我们看这部电影所感受到的史诗般的结构和恢宏的气势,以及它营造出的理想主义英雄基调。

叙事――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

《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奇观电影,而且在叙事上也十分独特,展示了叙事电影细致严谨的风格。叙事的成功在于导演选择事件的眼光、配角和主角的映衬以及幽默、辛辣、感人的对话。

事件的选择是电影对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影片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沙

漠起义”描写非凡的劳伦斯如何登上英雄宝座,后一部分则通过“德拉受辱”和“挺进叙利亚”描写他从“神”的高度一落千丈、仕途失意、退役回国的悲惨结局。

导演塑造劳伦斯成为阿拉伯人眼中英雄的过程,便是劳伦斯与贝都因人阿里(主要配角)由偏见、怀疑到理解、信赖直至被阿里及其部属们奉为“神”而被爱戴的过程。劳伦斯以刚毅、公正、法律、仁慈的品质为当时弱小、贪婪的阿拉伯人树立了榜样。

初见面时,两人不可避免地互怀偏见。阿里一枪射死了劳伦斯的向导,只因“他在贝都因人的井里偷水喝”,劳伦斯对阿里怒吼道:“就是因为有了像你这样的人,所以阿拉伯永远是一个弱小野蛮的民族!”但是当劳伦斯来到贝都因地区,看到在欧洲国家资助下占领阿拉伯的土耳其人,正用飞机大炮对付驼背上手拿长刀的阿拉伯人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一腔正义感和英雄主义情怀油然而生。由此,他以冒死的勇气,向费萨尔王子提出了由他带领五十人,穿越“无法穿越”的尼法德沙漠,从陆路进攻亚喀巴的计划。

费萨尔王子同意劳伦斯横越尼法德沙漠后,阿里仍然满腹怀疑。然而,当劳伦斯顶着酷暑、焦渴,把奄奄一息掉队迷路的嘉西姆带回部队,实践了他“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信条,创造出奇迹时,贝都因人欢呼雀跃,把最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爱戴献给了劳伦斯,阿里亲自为他递上清水。交谈中,阿里得知劳伦斯是没有身份的私生子,怜悯和敬意油然而生。他烧掉了劳伦斯的英军制服,为他披上了一袭洁白的阿拉伯长袍,给了他阿拉伯人的身份。

劳伦斯带领的突击队不但成功地收编了沙漠里凶悍善战的哈威塔特部族及其头人奥达(另一配角),还穿越了尼法德沙漠,夺下了重镇亚喀巴。辉煌的战绩深入人心,劳伦斯成为阿拉伯英雄。

在这高潮时刻,导演配以两幅动人的画面,进一步衬托出劳伦斯铁面无私又侠骨柔肠的人性的一面。一是劳伦斯亲自枪决了肇事者,调停了哈里斯和哈威塔特部落的仇杀,主持了法律和公正。这件事让劳伦斯深感痛心,身怀内疚,他在回忆录《智慧的七大支柱》中写道:“如果凶手让死者的异族人自行处置,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仇杀”,“我别无选择,让他站起来,对着他的胸前开了一枪。”战争结束后,劳伦斯独自骑着骆驼伫立在海边,汹涌的海浪暗示他内心的不平静,观众看到了劳伦斯侠骨柔情的一面。

另一个画面,是阿里为仁慈而公正的劳伦斯戴上英雄的花环,给予他征服者的荣耀,劳伦斯动情地说:“我爱这个国家”。导演在这里揭示了两种异质文化的亲密融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当劳伦斯创造了奇迹,实现了中世纪骑士的英雄梦,并神化为争取阿拉伯独立的自由战士时,命运却发生逆转:他在迪拉被土耳其人抓获受辱,继之,英、法以及费萨尔王子在大马士革谈判桌上分赃胜利果实,嘲笑劳伦斯是“骑在旋风上的英雄”。

在迪拉被俘极大地挫伤了劳伦斯的英雄气概,此后,他变得沮丧、自嘲、悲观,甚至变得嗜杀。但相比费萨尔王子的出卖,更令他肉体萎顿,心灵颓丧。由于阿拉伯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大马士革被法国接管,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劳伦斯,曾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现在感到自己像个骗子,昔日的光荣都变成耻辱,理想主义灰飞烟灭,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增强他的自责,他感到自己在战后英法和阿拉伯政治外交的博弈中,只是一个卒子,双方利用他的热情与理想完成了战争,又“都高兴地把他除掉”了。

劳伦斯的理想主义英雄悲剧在费萨尔王子尖锐的挖苦中落下帷幕。诚如劳伦斯在回忆录中痛苦地写道:“我们在那些疯狂的战役中出生入死,从未有所保留……青年可以取得胜利,却没有学会守住胜利,在老人面前不堪一击。我们结结巴巴地说,我们为一个新的天国和一个新的世界而奋斗。他们慈祥地感谢我们,然后就径自言归于好了。”所谓和平,就是政治利益的暂时平衡。劳伦斯的悲剧在于理想和激情必然让位与政治,中世纪的骑士梦在20世纪初的帝国瓜分潮流中不堪一击。

电影的前部塑造的劳伦斯是宏大、光彩迷人的,充满仁慈、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后一部分则灰暗、消沉、疯狂、血腥,充满矛盾、沮丧、迷惘、和自嘲自虐。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导演紧紧抓住传主短暂一生中使命运大起大伏的重要事件,将史实、人物性格和艺术巧妙结合,既忠实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着重用恢宏的沙漠场景烘托出传主阿拉伯骑士式的英雄命运,使角色血肉丰满,特征鲜明。导演在光影中对传主的还原是“死象之骨”式的还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形象塑造和情绪的渲染使受众感受强烈,富于刺激性,从而为英雄最后的隐遁和死亡扼腕嘘唏。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视觉艺术比文本艺术占有更多读者群的原因。当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变时,“观看比阅读更具直观和感性特征,也更接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