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不知道为什么,我其实不怎么会看传记,因为我觉得了解完一个人的一生之后,会突然感到惆怅和不舍。就仿佛自己参与了他的一生,结局就是送他离开一样的难过。
今天听的《苏东坡传》,发现难过的感觉少了,可能是因为“东坡肉”能让我感受到那个“吃货”还在吧。
苏轼,从小就是个天才,传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带动了全家的读书氛围。有才的人,到哪里都是吃得开的,苏东坡年少时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说三十年后无人记得欧阳修都会在聊苏东坡,可见苏东坡的魅力之大,还有欧阳修的眼光独到和爱人好士。
苏东坡,仕途坎坷,可以说不是在去当官的路上就是被贬的路上。他为人豪放,爱结交朋友,这个性格有利有弊,他的妻子王弗经常提醒他要防小人,他还是依旧“放荡不羁爱自由”,君子坦荡荡啊。我想每个人都会喜欢平等尊重他人的人吧。想想,他还是个十足的深情boy,“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妻子十周年祭诞的时候作的词,不难感受到他的悲痛之情。
苏东坡,除了留下了许多千古诗篇,还给我们这些吃货留下了东坡肉,他真的是很能吃,很会吃。换成一般人被贬到蛮荒之地,估计要愁死,他却开荒种田,每日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苦难。像他这么热爱生活的人,真的很让人佩服。晚年的他流放到海南岛,作为吃货的他发现烤生蚝鲜美,写信给弟弟子由说千万不要跟北方人说,有趣的老小孩。
苏东坡这个“宝藏男孩”,真的聊不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林语堂先生写的这本《苏东坡传》,不了解他的会了解他并且喜爱上他。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2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子展,苏子展。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称呼先生的名字一样温柔。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世上没有人。”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篇3
读毕《苏东坡传》,一股对东坡的喜爱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让我为之倾倒的同时,思考之余,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高尔基如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眼中所欣赏的朴素换种说法,可以说是全面真实,而东坡就是这样的人,他这六十四年的完整一生完美地诠释了"朴素"这个词。林语堂先生这样描述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数百字都无法描绘苏东坡的全貌。是啊,再多的篇幅,对于刻画这样富有生机的人皆是苍白而徒劳的。
了解东坡的人都知道,作为政客的他一生颠沛流离,从苏氏三父子乘舟离开眉山的壮雄心勃勃,到辗转黄州,再是一路向南到达岭南,最后越过雷州海峡,老死琼州……朋党之争中苏轼从来不是不知晓政治规则,而是他的本性让他明知故犯,所有的私欲在他眼中卑微至极。比起荣华富贵,他更乐意关注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他的清醒与坚持,使他困于朋党之争,只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政治生活中多少风雨,甚至是冷箭扑面而来,东坡都用豁达做蓑衣,乐观做草帽,波澜不惊地缓缓驶船,坐看风景。苏轼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即使深陷泥潭,他依旧可以唱着小调和三五个知心好友共享生活的乐趣,他为***题诗,与和尚趣谈,与邻人学做菜,在东坡耕耘,美化生活环境,作文写词乐不亦乎。苏轼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引车卖浆者亦可与
"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无法细数其功,我们只是知道苏轼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那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随风飘荡却始终笑的坦然,而这份坦然正是源于他内心的纯粹。这让我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另一个大才子林语堂,他在书中写道:"我喜欢他,所以我了解他。"正是源于这份纯粹的写作缘由,这发自内心真正纯粹的喜欢,我们才有幸通过林先生的笔触去感受这样一个虽已作古千年,却依旧立体多面的天才,幸之。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观察一个伟大的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中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切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与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是啊,东坡就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而他赤子般的笑声随着历史长河飘荡,使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动容。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悟 篇4
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清新的传记,脱俗的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顾文博
合上书,见清风明月,心情仿佛很轻松的了。
舒展身子,思维从书中渐渐脱离,万般想法渐渐涌上心头。《苏东坡传》无缘拜读,现在一次读完,反而百感交集,一时说不出话来。无论是林语堂先生还是苏轼,都是古今大家,他们的文字事迹相得益彰,一读便放不下手了。
半倚床头,细细品味着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清新无雕饰,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人舒适。
东坡先生才华横溢,诗词都颇有建树,早年词意气风发,被多次贬谪后仍然是不见其愁,后期的作品更是豁达脱俗,他是忧国忧民、慈悲为怀的政客,也是细腻感性的诗人。
当真要死论条框,此书或许不能算一本真正的人物传记,林先生对苏轼一腔崇敬,于是笔下的文字洋溢着丰富的情感,缺少了些丰满真实的形象,似乎也更体现出了东坡先生潇洒自在的性情与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而我,更爱先生挥洒的才情。
他一生辗转多地,多次被贬,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已然对其颠沛流离又政绩斐然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东坡先生平生豁达乐观,在其词中可见一斑。
他不像李白,李白“大鹏一日如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脱俗傲气油然而生。也许人在少年意气荡气回肠时,爱那些奔放不羁、恣意洒脱的豪气句子,可能误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这是别样的自在与潇洒,李白是仙侠气概的集合,相比苏轼,他少了很多牵挂,喜欢出游,喜欢华丽,他将贵游文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气冲九霄,说走就走的样子,真让少年们向往。年岁渐长,人心却倾向了苏轼的词,李白总是波澜壮阔,似乎语不惊人死不休,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恢宏壮大,更多的是苏轼世界中小小的淡淡的月色,于是苏轼的细腻与潇洒更贴近现实,更让人舒适。
史传中,先生似乎总是个严肃敏锐的政客、才华横溢的大师,但他更是个可爱的老先生。东坡先生平易近人,常常与老百姓同乐。还留下了东坡肉这一美谈,因他治理西湖,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用他的烹调方法做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大加称赞,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如《食猪肉》一诗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因此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是一个可爱的老头。
眼前仿佛有一个人影,一闪变成了画像上苏轼的慈眉善目,又一闪,变成了林语堂的面貌,就那么闪动变幻,逐渐交错,融成了一人。
呼出一口浊气,我不禁微笑沉吟,再次翻开书卷……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6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7
若秉局外者观,遑论人,事物言语都不可道断。
苏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寻不见了,连虾侣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时间长河中,涤出几个字给后人照鉴。巧在眼下正看欧丽娟解红楼梦,提到——我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在红楼的哲学和价值观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当下契合得紧,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形象。哪知滴尽辛酸泪的册页中,只是伤心事,未咏两人情。倘如窥史料手稿便可云云,当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不是苏东坡的生平,而是史学家的研磨和坊间高墙之外的民众话余?也不是,而是文学家的赞美拌着史料浇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书页中的点横撇捺?也不是,它仅仅是林语堂写的象罢了。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读《苏东坡传》在读些什么?
我读出的是他旷达的笑容,他的刚正与悲天悯人,他神采奕奕挥手,他两臂生风,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见本心。说千道万,此刻,我也仅仅在写我心中苏子的象。
《苏东坡传》大体是顺着苏轼人生轨迹来铺墨的,拿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够也没有意思。我们只需知道那个年少成名的苏轼和中年发迹的苏洵,还有苏辙三人带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处沿用原书的用词,京都指京城)。这样说似乎对于子由来说不太公平,似有此人无关要紧之意。可苏轼一生的波澜中,子由都不止是个岸边路人,他也时常投石入水、荡起涟漪,说苏子不可不说苏辙。他们之间的兄弟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苏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处先按下不表,首要,说苏子绝不可不说的,是才华。
填一首《南歌子》来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东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发、好儿郎。
沽酒京南铺,直言殿上皇。满袖潇洒语轻狂,梳揽碧湖梅寺、在苏杭。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我批:东坡可占十中之七。雏凤清于老风声,子由也在兄长墓志铭上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中,似乎是融为一体的存在。善诗词歌赋者多通音律绘事,善绘事者多通书法。这是极为具有包容力和多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苏子又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与文人来说,几乎同高山神云。他的才华并他的潇洒,那是可直冲云霄的气象,声名在外,自然是官场上敌对势力一派的众矢之的。自请离京,远走他乡,他乡却是第二乡,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豁达。他的一生纵然十分精彩,却也是浮浮沉沉。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被贬海南,海角天涯处,屋漏雨飘,流金酷暑之热,折胶严冬之寒,冰蚕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温,一吸之凉。他说此间还剩得一幸,无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头抢地尔是好的。他就这样如此地来以自身来说服天下人苦难算不得什么。再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为人,是为了人。心心念念的是黎民的存亡与痛楚,问其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提及为民奔走,杭州颍州扬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敌,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
现在回到那里,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苏辙苏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风雨对床之思,兄弟团聚之乐。如果我们去评判一份人性的伟大。首先不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又该看什么呢?他们共度中秋,寄信对诗不断,可以彻夜详谈,把酒言欢。在这本书里,兄弟竟无半分芥蒂产生,可谓两心摇照,情比金坚。不知是真是假,还是林语堂的笔墨未到,那就权当做是真。他们家计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儿女,都是兄长帮忙婚配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东坡写的,可后人觉得这是写苏东坡的。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东坡满身尽是。
林语堂一本书也不足以描绘出苏轼,更何况我这短短匆促抓耳挠腮的千余字。只当是七拼八凑,胡言乱语,神骨难肖。
填《临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飘泼雨,北风卷得细残。浮华平生踌躇漫,梦中同苏子,相见倚雕栏。
难言多为蚍蜉事,何不换了笑谈。径前飞花马蹄欢,青山满目是,此去不须还。
苏东坡传读后感900字 篇8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神安慰和鼓励。
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特别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10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苏东坡传》读完了,原谅我的才疏学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才是这几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夸夸其谈,只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公司的读书会上,会议的章程中有一项是每人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公司的一位领导为我们推荐的就是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通过他的推荐,让我了解了苏轼不是我之前认为的那个苏轼——只是一个诗人,小时候对诗人这个概念很模糊,认为诗人就是喝喝酒、写写诗,然后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完全忽视了当时的科举,他们也是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第二次接触到《苏东坡传》是在看余秋雨写的《山居笔记》——苏东坡的突围,字里行间秋雨先生对东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冲出重重围挡后坦然自若、淡泊静定。
读完全书,林语堂先生对东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简练,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么更简单的文字来提升。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寥寥数百字就把苏东坡的一生所为全部囊括,他最后才是诗人,在诗人的身份之上东坡先生更是一个有所作为、百姓信赖的从政者,是苏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够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溢于言表,全书读下来每个字都透漏着这种喜爱,他喜欢苏东坡的生活态度。苏东坡坎坷一生,各处为人民奔走,一个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无论多大的挫折,都改变不了他豁达、达观、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近乎高中状元,没考中的原因只是欧阳修误以为东坡的文章是自己的门生,为了避嫌,将其评为第二,不过这根本不足以遮盖东坡在文学上锋芒,欧阳修评价他的文章“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要知道欧阳修在当时还是文学权威,门生遍地,同时欧阳修推荐苏氏兄弟二人参加制策,宋仁宗看了两兄弟的策论文章直呼“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足以能证明东坡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东坡并没有恃才傲物,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前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同时他一直努力为底层老百姓发声,为人民谋福祉,放到当代也是一个名声很好的从政者,为百姓建造医院,改善饮水,疏通湖泊,被贬黄州后成立救儿会,一生功德无量,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写东坡先生再合适不过。
东坡先生也是个普通人,在深陷“乌台诗案”,朝廷派人去抓捕他时,他也会害怕。他也会求“长生之道”,他所求之法不是强求,只是在修炼身心,她在惠州的书房叫“思无邪斋”,他相信纯洁的思想才是淳朴生活的基础,这也是他一生所信奉的宗旨。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他的这股正气,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我想我们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浩然之气,纵使学不到这个高度,但起码也应该有一身正气。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成语身外之物: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如: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生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又如: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成语无足轻重: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京考官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扬廉亦至南礼部尚书,谥文恪,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也。”又如:这次清算对蒋殿人来说真可谓牛身失毛,无足轻重。——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悟 篇12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浩然正气,凝聚成了太阳。匆匆的时光虽然虽然过了七百多年,但那轮遥远的太阳还灿烂在茫茫九天,浩浩苍穹……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山河破碎风飘絮,生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注定了要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不愿随遇而安,耻于与一手遮天的贾似道等人为伍,这也就注定了才华横溢的他只能空有一腔热血而报国无门。面对奸臣当道的局面,他直言不讳;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他镇定自若;面对当权者的胆小,懦弱,他痛心疾首。虽然君不明,群臣不忠,但是他还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极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就是以这样的执着走过了他的一生,虽然他的理想在那个时代显得那么卑微,但他却用自己的抗争书写了不屈的一生。
我很庆幸文天祥并不是孤军奋战的,他的身边还有那么一些忧国忧民,敢于为家国牺牲小我的人。他的妻子欧阳小玉一直默默地替他恪守孝道,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迷茫的时候给他送上一盏明灯;他的父亲文仪明知官场黑暗,国家动荡,还是鼓励儿子争取功名,为国家尽心尽责;他的同乡们在他出仕的那天结伴相送,那天的泪别,是文天祥也一直鼓舞着他;他的弟媳妇金燕儿甚至还为了家国英勇就义,而她也因此万古流芳。在他入仕之后,吴丞相等人也一直是他坚定地后盾。有点遗憾,他的弟弟文璧虽然也是才华横溢,有一腔报国热情,但他却缺少文天祥的那份胆识,那份坚定。
看《文天祥》,我惊叹他的智慧与勇气。为治水患,文天祥受任于危难之际,担任瑞州知府,然而国库空虚,治灾经费便成了一大难题。而在此时,他得知八年前瑞州知府曾向朝廷请求过一批官银,但在运送途中翻船,官银不知去向。经人提醒,他也得知那八年前的翻船,其实是“惊天大劫”。为寻找那批失踪的官银,他用计敲山震虎,逼奸相贾似道现出原形,最终追回那批失窃的官银,并把它们用于治理水患。虽然这中间牺牲了太多的人,尤其是当年的瑞州知府的女儿冯梦鹃,她用自己的青春与性命换回了全瑞州百姓的安宁。治理水患的时候,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文天祥也加入其中。看,他衣衫褴褛,混在人群中的他早已没有了一个当官者的威严,那么地随和。
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这也让虎视眈眈的元朝更加肆无忌惮,很快常州失守,临安危急!此刻左相留梦炎逃之夭夭,右丞相陈宜中也“走为上计”,文天祥又一次受命于危难之中,被封为右丞相。文天祥不畏元的强势,大义凛然赴元营与元谈判。面对威逼利诱,他一如既往的那么坚定,在朝堂上他迎头痛击吕师孟叔侄的不耻行径。在被元军押解过江的日子他没有一天不在思念着南宋朝廷的大好河山,在途经零丁洋时他创作了千古绝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他是愚� 而我却深深地为他的执着所折服,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个“忠君”时期,他的一切是那么地可歌可泣!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英勇就义的那一刹那,他朝南跪拜,誓死心归南宋。正如他的《正气歌》所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他走了,成了九霄之外的那轮太阳,照耀九州,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