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拿来主义读后感(精彩12篇)正文

《拿来主义读后感(精彩12篇)》

时间:

拿来主义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是占有“挑选”。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1

拿来主义是鲁迅与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收录与《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

那时候,鲁迅先生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区域称为“半租借区”。鲁迅先生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他看到外来入侵者携带着他们的文化对中国人民进行洗脑时,写了这篇文章

《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他既反对无原则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理解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其实拿来主义用此刻的话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来文化,总有他的两面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这天,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更为频繁。如果一味否认,就只能落后与世界文化潮流,只有不断交流,文化才会进步。

在此刻,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了,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会在过年吃着饺子,欣赏京剧。当我们应对新文化时,不做“逃避主义”,对此视而不见,不当“虚无主义”全盘否认;更不成为“投降主义”,全盘继承。在外来文化中逐渐将本土文化边缘化,这三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无论何时何地,都正确地指引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坚定的做一名“拿来主义者”,让这些文化充实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幅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长卷,让所有人感受到了美的震撼,这不就是对“拿来主义”的最好诠释吗?无论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让我们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2

初读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有点无法渗透其中的道理,当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时,我才明白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鲁迅先生的文采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是反对崇洋媚外,有选择的拿来。而不是一昧的将所有的东西都拿来。比如,我们可以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这些我们确实比不上人家,而且也确实需要这些东西。当然,有拿来就有送去,送去就是不需要的东西就可以送去,可是碰了一串钉子后,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嘛,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这些送来的东西可把我们给吓坏了,所以我们要拿来!

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意在唤醒国人,除了"送去"以外,还得"拿来"。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原文中所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选择的拿!鲁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出路在哪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占有""挑选""创新"来概括。说真的,虽然我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他的这种精神使我折服,由其是他流露在文章中的那股气质,就拿拿来主义来讲,就使我不得不佩服!我们是应该多多拿来,把无用的送去,把有用的拿来!鲁迅在此文中大用反语,反语可谓是鲁迅的一贯作风,是鲁迅讽刺时代强有力的武器,不过我相信即使没有它,鲁迅的文章也不会因此失色!

中国人就应多多拿来,理智应对"送来",送去那些没有用的东西。有选择的拿来,想过那与世隔绝的悠闲日子,实在是太天真了。清政府那些热家伙用来镇压人民挺不错的,可真打起仗来,那还真欠火候。自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人就更加活跃了,几十年艰苦奋斗,鲜血铺满了前方的路,可最终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懂得拿来!那时的中国人穷,没有武器,就果断的从敌人哪儿拿来,哪怕多么危险,也要为革命拿来本钱!不得不敬佩鲁迅先生,一篇《拿来主义》便将事实剥露出来,完美诠释这现实的锋芒,我们需要拿来,这是我们的武器。

拿来主义未尝不可,我们需要的,对我们有利的,就可以拿来,有选择的拿来,化为所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拿来,避开那些对我们无益甚至对我们有害的东西,面对好的东西,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识"!

需要的,就应去拿来,趁早拿来,别等到火烧眉毛时才拿来,到时候就晚了。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3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抗战时期,有人用qiāng杆子对抗敌人的入侵,而他是用笔杆子对抗着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他有独特的观点和敏锐的视角,他将社会的黑暗,中国前进的方向,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小说不仅能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还为黑暗的天空带来一抹恒久的光明。

在《拿来主义》里,鲁迅描绘了旧中国的“闭关主义”和被qiāng炮打破了国门之后的“送去主义”。为中国的沦亡而悲愤。香港、澳门被迫沦为殖民地,“送去”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些“送来”之物,可“送来”的竟是英国的***,德国的废qiāng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些“送来”之物,让国人更加颓废,更加失去斗志。就在这时,一支有力的笔,写出了“送来”不如“拿来”。我们是有思想、有斗志的,为了振兴祖国,我们应当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取长补短,不断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让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想一想,鲁迅是何等的伟大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可以延用至今,我们当今的社会不也同样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吗?从小里说,我们的学习、生活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更上一层楼。从大里说,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从中吸取好的经验,这样我们也可以少走弯路,大步的向前进。让社会发展的更美好,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4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而“拿来主义”延续到今天,又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新的警示,更有了几分启示。

当年,鲁迅先生告诫国人不能只“送去”,还要“拿来”,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今日,大多数人已经能够脱离纯粹的“送去”主义,学会“拿来:陌生人初次见面,微笑着伸出手,以为对方要跟你握手,正要伸手时却发现对方堆着的笑脸是在索要见面礼;有求于人,低声下气亲登三宝殿,对方平放手掌看似胸有成竹,了事易如反掌,正要道谢才看穿对方那隐晦地勒索“劳动费”的“假动作”……

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拿得准,拿得狠,不拿白不拿,拿了还要拿。如此看来,国人是否有点矫枉过正呢?

未必如此。

现在的“拿”的思想也许与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像从前的无私奉献只会出现在极少数人身上,毕竟这是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只是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等价交换才是原则。然而如此个“拿”法,未免让人们产生恐惧,同时萌生从别人身上“拿”回来的欲望,于是便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尽头的堕落。

与上述的情况一样,盲目地追新跟风,盗版商无休止的盗取,不法分子肆无忌惮的掠夺,在人们眼中似乎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拿”了。然而鲁迅先生的拿,是放出眼光的拿,是文明的拿,而不是横冲直撞的拿,像野兽争夺猎物的拿!先生的原意惨被曲解。

说到底,到底该怎样拿呢?

要拿之有“法”。“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二是“方法”。要拿,就要堂堂正正地拿,正如要拿别人的技术,别人的资源,要通过正当途径去拿,而不是投机取巧,藐视法律的存在;也不能生怕吃亏就拼命去拿,要如先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那不是拿,是抄。

要拿之有“道”。不能以个人主观因素决定,什么该拿,该怎样拿,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乱拿一气还不如不拿。

要拿之有“利”。利人损己的大概没有人会做,但是损人不利己的蠢事还是有不少人做得出来。要拿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但是不能不顾后果,应该尊重被拿一样的意愿,最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被拿,才能实现双赢,这样才是“新拿来主义”的最高境界。

大胆地拿,小心地拿,“拿来主义”将在新世纪得到发扬广大。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5

再次拜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为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惊讶,更加深了我对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xx周年,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从“一穷二白“变成了现在的国强民富这脱离不了鲁迅先生的“拿来”思想。先生的文章强调“拿来“与“送去”这两大问题,让我们国人机智敏锐,目光放亮,反复强调“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影响,抨击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自给自足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要吸取外国的精华文化来充实自己,取长补短,这正是先生写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鲁迅先生是在告诉我们,要用机智放眼世界,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拿,对于国外的一切我们还要学会辨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清利弊,而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去拿,定要经过度量,根据我们自身需求和利益去拿,绝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拿来以后我们还必须自主创新,使之变得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下了很深的根,而在发源地印度却早已灭亡了,我们伟大的古师大德发挥智慧,吸取了外国有用的东西,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丰富充实了中国文化,从而使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本土的儒道相辅相成。这正是切切实实的“拿来主义”。

我们伟大的佛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使佛教更好地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如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求,我们唯有走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这条改革之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明了佛教的缘起和立根。这种缘起和立根正是我们推行人间佛教的基石,用佛法来进化人心,进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处理好佛教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关系,使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佛教弘化上起到促进人类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王义“,让我更坚定了这一信念——提倡人间佛教,构建和平美满、清净无染的人间净土。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6

在《拿来主义》里,鲁迅描绘了旧中国的“闭关主义”和被枪炮打破了国门之后的“送去主义”。为中国的沦亡而悲愤。香港、澳门被迫沦为殖民地,“送去”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些“送来”之物,可“送来”的竟是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些“送来”之物,让国人更加颓废,更加失去斗志。就在这时,一支有力的笔,写出了“送来”不如“拿来”。我们是有思想、有斗志的,为了振兴祖国,我们应当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取长补短,不断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让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想一想,鲁迅是何等的伟大人物,他的思想,一向能够延用至今,我们当今的社会不也同样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吗从小里说,我们的学习、生活能够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灵活运用,这样能够让自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更上一层楼。从大里说,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从中吸取好的经验,这样我们也能够少走弯路,大步的向前进。让社会发展的更完美,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7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是越看越美越有味儿,别看这是杂文,鲁迅先生也没用上什么华美的词藻,但就是给我一种字字珠玑的感觉,从词汇语句的平常,体现文章内容的不平常、鲁迅先生内涵的不凡。

在整本文集中,最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这篇《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点出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而到后来可更好,成了什么“送去主义”啦,几位大师带着古董出国,还说是“发扬国光”。再后来,干脆就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出国了。

文章的第二段,鲁迅先生大致有些调侃的意味儿,“为什么我国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节,大声地说道:‘拿来’?!”“虽然送出去也不是坏事,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鲁迅先生还在这里批评他为“疯子”,此处令我不禁笑出声来。然而再一想,先生说得是个道理,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太阳,鲁迅批得有理,评得有价值,我们是应该大声对那些向我们索要的国家说“拿来”!鲁迅先生这段最值得我拍手叫好:“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篇杂文需要我们反复去咀嚼,去思考,否则,你感觉不到这篇文章的精妙,感受不到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我细细品了四遍,也只是略懂一二,感到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杂文已不是普通的杂文,这篇《拿来主义》,是揭露社会腐败的明镜,是斩断社会黑手的利刃,是对那些向我们索要的国家喝令停止的判书!中国人不是懦夫,我们要伸出手来,大声、坚决地道“拿来”!我们不要“闭关主义”,我们要踢开“送去主义”,我们要“拿来”!尼采发了疯,中国不可以!我们要大声地说:“拿来,拿来,拿过来!”,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是有血有肉有骨的铮铮之国!送去,便要拿来,我们不是弱者!

弘扬我们的民主精神,象鲁迅先生一般地喊出来,让世界知道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风采,让那些愚夫们,听听我们铿锵的中国之声——“拿来”!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8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另一作品,针对党政府的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论调,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提出概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又要分清华,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运用“继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局部比喻也十分生动,贴切,用'潺头'比喻懦弱无能的逃避主义者;用“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主张全盘理解的投降主义者。

而点明中心主旨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对于外国文化外国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灭的态度,即吸其精华。

文中的两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包含讽刺意味。

如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愿其说往自我脸上贴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提高了。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讽刺送去主义者由送物到送人。

自评:我觉得这篇读后感写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含义也就是主旨,写出文章中的话语来品欣。这一点我觉得是我做的还不错的一� 我觉得我这篇文章不足之处是我在最终只写了两个句子来做整体欣赏,我想问中应当还有这样的句子,而我没有找出来。想来想去最终仅有两个句子,总觉得太少了点,如果找到了加进去或许会完美一些。

《拿来主义》读后感作文 篇9

他提出概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又要分清华,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运用“继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局部比喻也十分生动,贴切,用\'潺头\'比喻懦弱无能的逃避主义者;用“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用“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而点明中心主旨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对于外国文化外国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灭的态度,即吸其精华。

文中的两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

如: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愿其说往自己脸上贴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讽刺送去主义者由送物到送人。

自评:我觉得这篇读后感写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含义也就是主旨,写出文章中的话语来品欣。这一点我觉得是我做的还不错的一� 我觉得我这篇文章不足之处是我在最后只写了两个句子来做整体欣赏,我想问中应该还有这样的句子,而我没有找出来。想来想去最后只有两个句子,总觉得太少了点,如果找到了加进去或许会完美一些。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10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文章写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注意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国民族面临严重违纪,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部与抵抗,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的“围剿”。而这时,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以此来反抗革命文化。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事实,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刚开始阅读时,我便被鲁迅先生尖锐的讽刺所吸引,字里行间,我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愤怒,看到自我的国土被倭寇占领、侵略,换做是任何一个人想必都不禁愤慨吧。尖锐的讽刺之后便是文章的主旨:拿来。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面临危机并不抵抗,而去媚外求宠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真是可耻。

从“闭关”到“送去”再到“拿来”的确提高不少,可是“拿来”就必须是成功之门的“敲门砖”吗我看未必。当然,在当时“拿来”已经足够解决问题,可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能否再走前辈的老路我虽然不明白是否会成功,可是我相信,如果我们这样下去,中国将永远得不到提高。

为什么我们不聪明我看未必,我们是出生在这个新世纪,接触的事物比1934年的同龄人多得多,我们的智商远高于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没远见我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们这个年纪年少轻狂,但也不乏能够深思熟虑的人才。那我们缺乏了什么答曰:创新。

每当我们“拿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之类的问题每当我们“拿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有一种动力让这样东西“进化”然而,每当中国人不愿意买国产货,甚至把“国产货”变成专有名词,用来比喻那些不买进口货的人。每当有一个人自豪的对大家说:“我用的是中国制造!”周围的人或用鄙夷的眼神看着他,或暗地里嘲笑他“鸡立鹤群”。但没有人感到悲哀,这才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举一个例子,美国苹果公司算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一个数码产品公司,中国人有不少都有它的产品,如今大街上不少人手里都拿着他们公司的产品。成为时尚与财富的标志。可是每当中国自行开发的产品和苹果的比较相像时,便被人称为“山寨”。这不悲哀吗每当中国人“拿来”技术的同时,只明白模仿,但从未想过创新。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原有的想象力和创新本事已经被磨去了棱角,我们没有力量反抗,反抗只会让自我更加失败。我们都深知这一点,可是每一天都要背负着压力,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有自我的幻想,都只能埋在心里,可能到了生命终结时仍然无法重新把它挖出来,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悲哀。

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应当“送去”,不是送到国外,而是送到每一个中国青少年的心中,让中国有本事的人更有创造精神,迎来中国人才领域的新革命。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11

最近国家公布了节假日新的放假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要给国民放假,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好消息,它体现了我们重视本国文化传统、重视传统习俗的精华。

对于这一消息的发布,有人说:重视传统就该取消外国节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我们中国影响了年轻一代。

诚然,这些假日确实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响了消费和心理等许多问题,但是不是说这些外国节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情人节,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友人的感情、重视与爱人的感情,使我们的感情关系更浪漫、更和谐;

圣诞节,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和幻想,给大人们增添了节日的欢乐和内心善良的归属,……这些都是外国假日的优势。

所以我们说:取消外国节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不能向外国一样,各种风俗都跟着学;我们也不能把外国节日一棍子打死。我们辩证吸收,将中国节日和外国文化的精髓融合,我们世界一体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节日特色,形成浓浓的民族激情!

对待外国节日,我们要大胆的说道:拿来!

拿来主义读后感 篇12

前些天,在校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有几点感受,想发表一下。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其实感觉鲁迅说得有些过了,但是,重读一遍,又感觉到,文化的取舍真的没有这么简单,一味地守旧或一味的接受,都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与痛苦。我过去一直强调,要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坚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层“拿来主义”的思想。我读完鲁迅的这篇文章后,更加坚定地认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败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新的先进文化来替代,莫成为把自己的“鱼翅”送给外国人,而把“烟枪”“烟斗”往自己家搬的情况再次重现。我们国家有些有识青年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迫于言论自由与高压政治,也没有过多说些什么,这里我也不便对这个问题展开言论,也没有资格;而更多的人,则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写的文章而蒙蔽头脑。鲁迅曾经说过:“我的作品,不论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现在有很多人也深有体会吧。

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要革新,那么“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来,而创造性的思想也越发重要,这又不得不讲到教育,当然,中国的教育现状人皆见之,病态的制度和无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这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生,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当商品一样卖来卖去的,这有多么恐怖,并且改变学生的,是这样的一种制度而已,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不举例说明了。前面说到创造性,那么真正负责国家大业的创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员中,有大半是为了求得高薪职位,而并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学;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学的人,承担国家文化接替的人,却拼命在过四六级英语,而无心去研究科学,如此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么来用优良的新文化来替代呢?

《拿来主义》写得精彩,对文化取舍的建议也值得我们参考,而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世纪后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