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的议论文优秀6篇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议论文优秀6篇》

时间: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议论文是怎么写的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议论文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综述 篇1

0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子孙后代、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功能日趋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在“五位一体”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更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梦想。①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的命脉,国民经济的基础,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对我国防洪、发电、航运、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推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上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为此重点阐述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1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包括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集雨工程等。以修建大坝为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如下:

1.1灌溉效用

灌溉是将贫瘠地区改变为能支持大量人口生存的肥沃地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灌溉是淡水的最大消耗利用方式,关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迄今世界上一半的高坝是专门或主要为灌溉而修建的。在一些地区,水库大坝的储水功能使得其发挥灌溉的作用,灌溉作用在旱灾的时候尤其显著,会大大减轻旱灾带来的破坏。同时,水库的储水功能可以更好地配置水资源,灌溉成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1.2发电效用

作为低成本、可再生的电力资源,水电被人类接受并提倡。它是一种非消耗性的用水。一旦建成,水电运行成本低、寿命长,特别是对决定性的河流工程和不必考虑淤积的水库工程。它与生物、地热、风力、海浪、太阳能等发电形式一样,被视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许多国家水力发电是大坝建设的重要原因,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水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航运效用

相比于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航运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污染最小,不需要昂贵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大坝建设可以使河流流态更均一,在库区或水库下游形成可航场所,有助于改善航运。航运用水是河道内非消耗性用水,因此建有水坝的河流的航运期要长于无调节的河流。综上所述,修建水利工程可以发挥、灌溉、发电、航运等积极影响,同时抵御洪水威胁,缓解了地区性干旱,挽救了生态危机,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

水利工程是人类在充分掌握水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工程措施以及经济、行政、法制等手段,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调节控制、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工作的总称。在兴建和运用水利工程中,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减免或改善不利影响的措施。水利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负面影响有以下一些方面:

2.1对泥沙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流速降低,河水挟沙能力减弱,水体中的悬浮物质以一定量沉积下来,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形成水库三角洲,它是入库水流所挟带泥沙在库尾段沉积所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挟沙水流进入水库末端后,水深和水面宽度迅速增大,流速减缓,泥沙随水流扩散沉降于库底,堆积抬高到一定程度后,淤积体向库区渐次推进,平面上呈摺扇形。泥沙运动引发的水库回水沉积作用促使水库三角洲的形成,一方面减少了水库的调节库容,影响了水库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还造成库尾段回水上延和淤积面作相应升高,有时导致防汛困难、两侧被淹或地下水抬高浸渍土地。

2.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按照生物种类,可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分为对陆生生物和对水生生物。大坝修建、水库兴建后,由于会淹没大片陆地,不可避免地对陆生生物的觅食地、生长栖息地造成威胁。具体现状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因栖息地的改变而被迫迁徙,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的避难所消失而造成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珍稀物种物种的消亡。②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流域的水文特征和水质参数发生改变,造成鱼类数量减少、水域细菌滋生、藻类过量繁殖等问题。水库大坝截断江河湖泊,鱼类洄游通道被切断,对洄游性鱼完成其生活周期产生障碍,河流的梯级开发会加重这一影响。③同时,鱼类的繁殖也受到水库存在运行的干扰,鱼卵的孵化成功率降低。

2.3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大坝修建后可能会诱发地震、发生库岸失稳、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是指在水库蓄水后,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带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的现象。地质中原有的内外应力引起不稳定因素,与兴建水库的工程建设活动相互作用。地震震级小,震源浅,但震中强度高,对库区附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威胁。水库蓄水过程中及蓄水后会产生水库渗漏。水库渗漏减低了水库效益,有时并引起盐渍化、沼泽化等现象。④库中渗水沿坝体坝基中的裂隙渗漏时,会产生垂直于滑动面的渗透压力,减小了滑动面上的法向荷载,从而使其产生的抗滑力减小。滑动面上的法向渗透压力和坝肩岩体中的侧向渗透压力在水平面上的分量,增加了坝肩岩体的水平向推力。根据抗剪断强度公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抗剪断摩擦系数:作用于滑动面以上的力在铅垂方向投影的代数和:作用于滑动面以上的渗透压力:抗剪断凝聚力:坝体与坝基接触面面积:作用于滑动面以上的力在水平方向投影的代数和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会因为和的增大而减小,不利于坝基、坝肩以及下游的边坡稳定性。

3水利工程造成生态文明建设负面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3.1转变水利发展工作思路

我国水利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水利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扩大。如今,在水利发展的各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水利建设工作从传统转向现代,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转变为保护自然的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

3.2加大水利环境保护

水利环境保护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应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具体分析研究各类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⑤从当地的客观自然条件和用水部门实际需要出发,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

3.3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水利部门是一个信息应用相当集中和重要的行业。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通过水利信息化工作,建立先进完善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密切监测和掌握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实现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

4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各部门应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效益,克服水利工程建设的消极影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综述 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村屯绿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而村屯绿化工作既是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村屯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的强力措施。

1村屯绿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管的死角,几乎处于“自治”状态,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设施以及公共环境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村屯现实需要,进而造成村屯环境状况不佳。因此开展村屯绿化工作[1],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开展村屯绿化工作,也是各级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生态效益发挥的强力保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助力。

2村屯绿化工作建议

2.1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理念

村屯绿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按照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要求,将村屯绿化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确立村屯绿化新理念[2],转变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注重绿化荒山的观念,充分利用各个村落自身的环境优势,大搞村屯四旁植树等村屯绿化工作。其次,转变绿化美化工作是林业局园林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新的建设理念,将村屯绿化工作作为各个乡村的自觉行动。最后,转变林业局园林部门关于村屯绿化工作的传统观念,切实确立全社会、乡村全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的新理念。在村屯绿化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号召乡村全体成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还可以让有义务植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农村村屯绿化工作中来。

2.2加强管理,整合资源

在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村屯绿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各项财政资金整合以及保障绿化用地等。首先,各县建设局要切实做好村屯绿化工作的基础服务以及村屯绿化规划的指导工作,各县林业局要确保各个乡村能够选择和栽植适合当地环境的苗木,并协助各个乡村购买种植所需各种苗木、果树等,最后帮助一些贫困的村落合理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以加强管护村屯绿化建设。[3]在设计村屯绿化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全村群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全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争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村屯绿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有助于吸引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后期绿化建设工作中来。最后,要想做好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村屯绿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和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使村屯绿化既能反映乡村特色的绿化风貌,又能反映乡村地形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原本存在的绿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改造并举。比如在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林业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生态优先则是指要将改善村屯环境作为村屯绿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在村屯绿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绿化为主,突出乔木树种的比例,做到乔、灌、花、草、藤的科学搭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村屯绿色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优美的村屯绿化景观体系,将村屯绿化工作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外,还可以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美化村屯环境,又能够给乡村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武江,崔巍。辽宁省村屯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2(06):46-47+57.

[2]黄丽花。浅谈广西柳城县村屯绿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06):60+63.

[3]杨山山,刘林福,宿胜华,等。村屯绿化之我见[j]。内蒙古林业,2016(01):28-29.

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综述 篇3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长寿区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分析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与手段,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对策与建议,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瓶颈问题。

关键词:长寿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长寿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重庆市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同时肩负着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和库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责任。2015年以来,长寿区委、区政府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制定出台了《长寿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长寿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015~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区级各部门、各街镇和有关单位,举全区之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1主要成果

1.1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一是不断优化生态格局。全区耕地保有面积达83.1万亩,实现占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达到9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1%。长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677.6公顷,湖泊生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增城市绿地198公顷,城区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布局得以优化。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巩固和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二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长寿经开区为龙头,以长寿工业园区为配套,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冶金、汽车配套制造、专业物流纳入鼓励发展方向,大力支持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持续推进天赐长寿湖、菩提长寿山、滨江长寿谷三个百亿级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三是加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2015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7%。完成区行政中心和区人民医院共76000平方米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推进路灯led节能照明改造项目。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逐步下降。四是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长寿经开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和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建设。着力打造长寿区街镇工业走廊环保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基地、长江生态环境科创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积极发展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0个、家庭农场200家,创办农民合作组织100个,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8%。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引导群众低碳出行。五是加速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十二五以来,长寿区累计完成303个减排项目,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减排指标年排放量分别较“十一五”末下降8.47%、8.47%、5.21%、32.37%,进一步为全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1.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深入开展环保六大行动。2015年,长寿区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和保障环境民生这一要务,全力推进环保“六大行动”。完成5个街镇、2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民生实事,并形成长效机制,区级财政每年拨付440余万元垃圾清运专项资金保障整治项目的长期环境效益。积极争取8000万元国家补助资金,持续推进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治理。扎实推进长化、重钢等9家化工臭气污染源攻坚整治,臭气扰民投诉率下降7.5%;火电、水泥、钢铁等重点燃煤企业实现在线监测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创建5个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完成4家企业扬尘深度治理和35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整治;整治餐饮油烟污染12家;淘汰燃煤锅炉1台;淘汰黄标车2741辆。19个街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并委托至第三方统一管理、运输。

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农村垃圾“户集-村收-区运、区处理”系统,实现全区全域垃圾处理全覆盖。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为5吨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场,全区医疗废物实现“应收尽收”和规范化处置全覆盖。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实现历史最好。长江长寿段、龙溪河长寿段、御临河长寿段水体稳定在ⅲ类水质,桃花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19个乡镇饮用水源和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实现100%。城区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2.4分贝和65.4分贝,噪声达标区实现建城区100%全覆盖。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达100%。三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完善“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四级应急管理和污染事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以及经开区“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和流域级”五级事故污水风险防控体系。2015年以来未出现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未出现群体性环境信访事件和赴京、上市等越级上访事件,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形势稳定。

1.3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新《环保法》。长寿区环保、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无缝对接,有效打击和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2015年初,对环境违法企业开出最严厉罚单3人被刑事拘留;逃避监管非法处置高浓度废水的企业及主要负责人分别被处10万元的罚款。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长寿区首次对相关环境违法人员实施刑事拘留,首次对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出经济罚单。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015年,长寿区环保局现场监察企业4000人次、夜间巡查800余人次、走访约谈企业负责人85人次、实施行政处罚53件,移交区公安局侦办案件2件;受理各类污染信访投诉及污染事故纠纷调处917件,处理率和办结率均为100%,回访满意率达95.3%。

1.4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一是强化源头管理。严把环境准入关,2015年,共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00个、规划环评33个,环评执行率达100%,豁免环评项目21个,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发展。严格执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闸门”控制作用。全区有350家排污单位实现了持证排污,完成100余家工业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涉及交易金额突破3500万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的同时,配套投入区级资金1.49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或“以奖促治”的方式,切实将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三是不断壮大基层环保队伍。在全区19个街镇设立独立的环保所,配备90名专职环保人员,争取市级专项资金324万元为19个街镇分别配备1台环保执法专用车和必要的环保办公、现场执法设备,建立健全街镇环保工作机制和督查、考核及资金保障机制,真正实现了街镇环保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法办事,逐步实现了全区生态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街镇环境一体化监管网络。

1.5生态文化得到培育和繁荣

2015年,长寿区各级媒体播报涉长环保新闻30余件、刊登新闻80余件,网络公开信息已达60余项,长寿环保官方微博、微信粉丝突破7.8万,全区中小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率达96.8%;区文联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创作了20余部歌颂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品诗词、散文、美术作品,全社会生态文明氛围逐步增强。以“环保十进”活动、“六五”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周、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环境征文活动等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2建议

1)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战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全社会力量,认真弘扬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落实,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逐步形成生态文明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大生态格局。

3)统筹规划,高位推动。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多规融合,助推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及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库,把生态文明有机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改变目前重口号、轻落实的现状。

4)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以环保“六大行动”为抓手,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产业投资禁投清单、总量控制和环保排污许可证等制度,认真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有效化解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污染物“增减”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贺祥,等。贵州省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浅析:以雷山县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08(06)。

[4]李一含。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企业家天地,2012(3)。

[5]田文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4)。

[6]赵建军。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综述 篇4

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调查对象为合肥市5所高校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关注垃圾的分类、是否践踏草坪、是否关注塑料袋降解性)、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是否与自己有关、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相关课程、参与环保社团、宣传、电视等)、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积极制止、举报投诉、不愿多管、无所谓)、大学生意)。

分别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及态度、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设计了26项选择题,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调查对象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此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意识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2.1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缺乏。简单的表现是对基本环保知识的欠缺,如有些同学对于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等都不了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人数占34%,了解的占66%,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知识,30%的大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的正确率却不是很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

2.2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意识没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关于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有所欠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也只是处于一种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状态。经常采取各种生态环保行为的比例没有超过28%,主动制止违背生态文明行为的只有被调查学生的24%,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占53%的人持“不愿多管”的态度,5%的人“举报投诉”,还有18%的人认为“无所谓”。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有62%的被调查学生愿意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从受访者的日常行为以及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与自己有关的两项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比例较低。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关系的比例达到85%,然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比例45%,偶尔践踏草坪的比例高达84%。可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动性。

2.3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部分大学生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现状较好的同时,也肯定了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些成绩大学生并不太满意,认为还有改善的空间。合肥作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本市的生态文明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上,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即对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状况的满意度不高。综上所述,此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欠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群体,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欠佳,这一现状和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的知行转化能力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应该从学校教育、具体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入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大学生活,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3.1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系列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能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不是对生态文明作最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最科学、最严谨的知识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活动,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的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3.2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

实践对于心灵的启迪要远大于书本知识。实践比书本更真切,更能启迪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也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能让我们获得在书本中所收获不到的知识。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经常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加大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活动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奢侈、不浪费,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手扔废弃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践踏草坪等等。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育人”为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3.3加强生态文化修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生态保护课程,浏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网页,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方针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重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养成不浪费、不破坏的良好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注意平时的生活小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从现在做起,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注重循环利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和参与学校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还依靠扎根于内心的生态环保理念,所谓君子“慎独”。就是要运用道德的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当然,单纯地依靠内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协作、提高,彼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学生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环保的活动,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要将这些意识付诸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做一个生态文明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只要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必将不断提高。

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综述 篇5

一、农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全面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促进、相互衔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把到2020年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将“绿色发展”写入“十二五”规划并且独立成篇。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一系列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体现重要成效的需要。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实现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只有整治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逐步恢复和综合保护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的生态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是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更是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需要。

“美丽中国”成为报告中最受普通群众欢迎、最能使社会各界产生共鸣的的词汇。我们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认识过程,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变化,趋向于更加尊重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美丽中国”首先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同时它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所以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民生态文明观念缺乏,生态文明建设主观动力不足。

阜新地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大的环境的熏陶下正在逐步的提高,但整体上看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难运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仍然以传统的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农民不能够从理论、实践上对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实现生态文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缺乏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少能够参与进来。

2、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阜新地区许多村庄里没能形成规范的生产生活习惯,依然以分散式的生活方式为主,这样就很难把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所以村民让生活废水放任自流、把生活垃圾秸秆、禽畜粪便等随意堆放。对于生产生活垃圾即便是处理,现在的处理办法就是用农用车把这些垃圾运到山沟里,直接倒掉,或将秸秆焚烧掉,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或自生自灭的状态。农业生产比较多的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集约化程度低,所以在农业生产中缺乏机械化和科学化。农村的这种生产生活状况,长此以往会造成水体、大气等方面的污染,不但建设不了生态文明,还会加剧生态的恶化。

3、乡镇企业和城市的工业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压力。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很多农村都陆续创办了乡镇企业,并且乡镇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另外,由于城市用地紧张,缺乏用于存放工业垃圾的大片土地以及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工业企业或是搬迁至农村地区、或是把农村作为它的垃圾处理厂,把大量的工业垃圾堆放在农村。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搬迁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大量垃圾的堆放和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也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空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4、不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良好的行为需要制度的约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政府为主体所制定的政策和项目上,更重要的是必须形成健全的可行的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制订了《环境保护法》来保护环境问题,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比如没有明确界定在生态建设问题上政府、企业、个人应承担怎样相应的法律责任,很难对农村生态建设产生强有力的督促和约束。另外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还不完善,很容易出现基层政府在生态建设工作中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三、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力量,如果没有农民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很难突飞猛进的进行。所以针对我们上述分析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现状,我们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从改变农村建设这一主体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可以利用新闻报刊上的一些具体事例现身说法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轻则会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重则会危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意识到现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只有我们人人关心环境,人人参与环境的保护,才能为我们营造绿水蓝天,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调查培训活动,深入老百姓当中了解老百姓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想法,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享受者,这样就会提高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2、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能够有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作为支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顺利地进行生态环境的改进建设。例如阜新地区十家子镇盛产玛瑙,玛瑙产业比较发达。但是多年来无组织的群众自发性开采和挖掘,已经严重地损毁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大片的耕地;家庭作坊式的玛瑙加工业也显现出了对环境的危害。玛瑙加工过程中掺杂了许多化工原料的废水在得不到统一合理的处理情况下,而大量排放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村民的吃水困难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成文的法规来明确规定这种随意排放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所以村民即便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出现了相对严重后果,但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仍然是我行我素。这种类似情况在其他乡镇也都存在,当务之急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这种法律的强制力来保护生态环境,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3、加大技术投入,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

循环型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生产的废物资源化,其目标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阜新地区2014年底畜禽的养殖数量为:猪560万头、牛60万头、羊350万只、禽类7500万只,据有关部门测算,1000头奶牛日产粪尿50吨,1000头肉牛日产粪尿20吨,1000头猪每日约排放粪便2吨,1000只蛋鸡日产粪便2吨,据此推算阜新地区畜禽日产粪便近20万吨。如果运用相关的技术来建沼气池,不仅避免了任意堆放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解决了农村的燃气和有机肥问题。阜新市拥有近700万亩耕地,如果发展循环农业实行秸秆还田技术会替代大量的化肥,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大量农药的使用,这样就会降低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避免因大量燃烧秸秆而造成的雾霾等空气质量问题的出现,使阜新地区不仅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建设我们山青水绿的美丽家园。

4、合理引进投资项目,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农村的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农牧业的自身发展外,还要依赖于外来投资和建设项目来加快发展速度。要以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外来的投资建设项目加以必要的选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能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项目建设当中,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防范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灾害,对于已经引进的存在环境污染的企业应当及时整改,将影响降到最低;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引进和扶持风能、太阳能、温泉热能等经济效益高污染小的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综述 篇6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由于偏重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忽略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培养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首先要明确何为“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将自身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当认清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与自然当成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思想觉悟的群体,不少学生对环境问题较为关注,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环境危机感。然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成体系。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在主观上虽然有着学习生态文明观的渴望,并且有着初步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仍是感性的,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无法形成深层次的、成体系的`认识。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不成常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然而生态文明观作为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素质,仅仅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覆盖到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教育。再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不成规模。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当下流行的“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自制力较差,且大学校园里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不是很多,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等违背生态文明观的行为的产生,即使有学生在生态文明意识驱使下,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其影响力及持久性也较为有限,没有在大学生人群中形成规模。

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近年来,“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无不应正了这一说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富有创造性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由此看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1、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求其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其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就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2、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大学生是高校中除教职工外的主要人群,是高校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言论及行为对高校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样影响巨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可以使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能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3、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国民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大学生是祖国的青年一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否拥有适应未来发展的观念,能否培养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