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议论文结构【优秀5篇】正文

《议论文结构【优秀5篇】》

时间: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议论文结构【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议论文结构 篇1

1 国内现状

在我国,框架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基本采用的纯框架的设计理论。填充墙做为非结构构件,结构计算时只是在进行荷载计算时将填充墙的自重附加在计算模型上,没有考虑到填充墙与框架本身的拉结关系的影响。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以下简称《高规》)中4.3.17条明文规定:当非承重墙体为砌体墙时,框架结构的计算自震周期可取0.6~0.7的折减系数。这是因为大量的科学实测数据表明:实际工程当中,建筑自身的自振周期小于理论计算出来的周期。特别是墙体采用实心砖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因为实心砖填充墙的刚度大于框架的刚度,其影响更为显著。大量数据表明,实测周期约为计算周期的50%~60%。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为了填充墙的稳定、施工方便,通常会采取填充墙与框架柱、梁周边拉结的做法,或者通过拉结钢筋来加强框架和填充墙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施工方法有利于填充墙整体的稳定和防止裂缝的生成,并且对于隔音、防水、保温、隔热也是有利的。这一做法也直接导致了框架填充墙结构体在水平或竖向动力作用下,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作用。

但是,就算按照目前采用的地震三水准的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只能做到对于建筑的结构构件不发生破坏或者倒塌,建筑当中存在的大量的非结构构件还是存在被破坏的可能。从以往的震害当中可以看到,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并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结构设计的时候对非结构构件譬如填充墙等的对抗震的影响被忽略,缺乏对其受力性能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

实验表明:填充墙与结构框架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的改变了建筑主体结构的内力分布情况。目前设计的现况是将本身的填充墙框架结构考虑成空的框架结构,并不能反映主体结构的真实的内力分布,同时抗震设计规范中所给出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虽然考虑了节点两侧柱端弯矩之和的放大,但不能反映填充墙的影响,柱端和梁端弯矩比很可能超过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及附加轴力的情况,导致了计算过程中对柱的实际内力估计不足,造成结构设计上的偏差。

2 框架填充墙的抗震受力分析

根据大量震害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如果没有考虑到结构因为填充墙而引起的整体刚度变化,会造成不必要的震害。一般我们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填充墙的受力:(1)框架填充墙在进行线弹性受力分析时,一般采用的底部剪力法进行分析。(2)由于竖向荷载对于结构的侧翼影响很小,所以一般不必考虑。(3)在水平力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其侧移包括截面弯矩引起的侧翼、弯曲型变形和截面剪力引起的侧移、剪切行变形。

3 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的破坏模式

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填充墙破坏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填充墙的宽高比、框架和填充墙的刚度比、强度、选用的材料等,都可能导致墙体破坏的结果不同。一般情况出现的填充墙的破坏有以下几种模式:

(1)弯曲破坏模式。当结构开始受力时,因为整体结构受到的侧向荷载还比较小,填充墙及框架主体处于未分离的状态,因此弯曲单元使一个整体的形式,由于墙体本身属于脆性材料,所以抗拉强度较低,因此在填充墙在受力过程中的受拉端出现了水平裂缝。这种破坏模式一般发生在细高框架结构当中。

(2)剪切破坏模式。在结构的侧向荷载作用下,因为墙体的组成材料之一砂浆抗剪强度较低,所以受力过程中块体间接触面就会出现粘接滑移现象,导致墙体沿灰缝形成锯齿形的裂缝。当填充墙高宽比较大时,锯齿形裂缝由于受到墙体高宽比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发展,于是就沿着墙体的水平灰缝向另一个受压端继续发展。

(3)对角破坏模式。填充墙中部处于拉压应力状态,当主拉应力较大时,在填充墙中部一定区域内出现裂缝并向受压端发展,形成填充墙斜压杆传力机制,导致形成对角破坏。    (4)局压破坏模式。填充墙受压端处于双向压应力状态,提高了填充墙的抗压强度,但是高应力值使得受压端发生局部压碎破坏,形成局压破坏。

4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1)大幅度的提高了框架机构的抗侧刚度,显著减小了框架结构的自震周期。以某选矿厂主洗车间的实心粘土砖填充墙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对建筑的自振周期进行了计算和实测。得到的结果是按照结构为纯框架的计算方法得到第一自振周期为0.671s;按现行的规范考虑填充墙的影响计入折减系数,得到的第一自振周期为0.5s;工程建成以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建筑进程测量,得到的第一自振周期为0.41s。

由此可见,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的影响时非常大的。

(2)当框架结构不考虑填充墙作用时,填充墙的存在增大了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少了结构整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反应,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3)填充墙是地震作用时耗散结构非弹性能量的主要构件,能够减少作用在框架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在抗震中充分发挥着抗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能够延缓主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4)考虑填充墙的作用能非常明显的改变主体结构的内力分布,并增大了柱端分担的弯矩,会导致柱端和梁端弯矩比超过规范的规定,出现了地震作用下柱破坏先于梁破坏的现象。并且部分填充墙承担的侧向力由柱直接向下传递,使柱的轴向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柱的破坏。如图1所示。

图1 柱头的剪切破坏

(5)框架结构如果使用砌体填充墙,当墙体的布置不当时,常能造成结构的竖向刚度变化过大,或形成短柱,或形成较大的刚度偏心。由于填充墙的布置由建筑专业完成,结构图纸上不予表示,所以容易被忽略而造成震害。所以《高规》[4]6.1.3明文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避免形成上、下刚度变化过大。②避免形成短柱。③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造成的结构扭转。

5 填充墙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墙体施工中增加构造柱;当墙体高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增加圈梁或小梁;圈梁和构造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墙体的延性,增强了墙体本身的抗震性能,可以成为结构的第二道抗震防线。通过对前几次震害的调查研究,圈梁和构造柱在地震中的有利作用非常明显;

(2)当墙体位于不同的位置时,设计时应按区域划分设计;如果墙只是考虑起到隔墙的作用,那么在设计中可以倾向于考虑滑移变位的材料。当墙体作为耗能构件时,则重点应考虑起在能耗机制方向的设计。当墙体可以与结构构件共同起到抗侧刚度的时候,应仿照剪力墙对其进行设计。

(3)做好墙体与周围构件的连接处理,尽可能使用柔性连接;刚性连接是目前工程中采用最多的连接方式,但是其不利的地方在于抗震时填充墙参与受力,对结构的影响较大。

6 结语

议论文结构 篇2

按照我们的思维规律,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来进行,反映到文章中就是“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块。这是写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有了论点,如何论述是关键,也就是结构安排。笔者认为要抓住论述展开的方向,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择其一二展开即可。议论文的结构安排,虽无严格的定式,但也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大概的范式,这个范式就像习武者的“拳谱”,一招一式清晰明了。写议论文也一样,循着这些范式来练习,总比一点遵循没有要强。议论文的结构,多是比较复杂的综合式,式与式之间也时常存在着交叉。下面就议论文写作的十二种范式分别来谈。

一、并列式。支撑一个论点的存在,往往有多项理由,把这些理由按合理的顺序一一列举出来,就构成了并列式。本论部分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各用一个单句概括,呈并列布局。这些支撑论点的理由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认识的,是平行的,处于同等地位,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相互交叉。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同时要注意点题。如证明“人要多思考”,就可以并列“多思考脑子越用越灵活”、“多思考能把知识转化”、“多思考能有所创造”;证明“人当爱国”,把爱国的理由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语言简练,结构一致,层次相当清楚。

二、递进式。有时,谈完支持论点的第一层理由,又谈这个理由的理由,再谈理由的理由的理由……根据需要,层层深入地谈下去,就会层次分明地阐明中心论点,这叫递进式或层进式。这种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路线展开分析。比如证明“人当有志”。理由是“有志才会有动力”。下一层,写“有了动力才能刻苦”。再下一层,写“刻苦努力就会出成果”……最后证明了“人当有志”。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三、理例式。提出观点后,先以理论来证明,后用实例证明。这是一种理论和典型实例水融、有机统一的范式,理论和实例不能单摆浮搁,避免那种“观点加事例”的毛病。选例做到既有新鲜强烈的时代性,又尽可能为众人熟知有代表性的;叙述事例要概括、简练,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避免削弱论证力量。比如证明“人须诚信”,就可先从理论上谈须诚信的理由(包括名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处事的原则”、“诚信就是宝贵财富”等。再以典型实例证明诚信的重要。

四、中外式。论据材料是多样的,不论什么样的论据材料,在证明论点时,都可以先摆我们中国的论据,再摆外国的,由中到外或由外到中,这就是“中外式”。“中外式”跨越空间,可以体现掌握知识的广度。如“谈兴趣重要”,就可先摆我们中国的论据,再摆外国的,外国的又有很多国家,英、美、法、德、日、俄等国的论据依观点选取。当然,也可先谈外国,后谈我们中国。

五、分类式。分类通常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写议论文这是一种重要的论述方式,把要议论的事物分成类,分别进行证明,这样会使表述更全面、更系统。如“谈读书重要”,就可把书分为社会科学书和自然科学书两大类,分别证明各自的重要性,从而证明“读书重要”。有时给事物分类是难以穷尽,还可采用列举式。列举该事物的部分外延,分别进行证明。比如“谈科学重要”,就可列举物理、化学、数学、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结合它们的各自特点分别证明它们的重要,从而也就证明了“科学重要”。

六、正反式。也叫对照式。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托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证明观点时,可先从正面谈意义,再从反面谈危害。如“谈宽容重要”,就可先谈宽容的益处,后谈不宽容的危害;或先谈不宽容的危害,再谈宽容的意义。再如谈“要提倡多动脑筋”,可从正面论述多动脑筋的重要,再从反面论述不动脑筋的危害。

七、演绎式。演绎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演绎的基本形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写议论文常运用演绎推理,就先摆出一般原理(大前提),然后再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小前提),从而推出结论,即证明了观点。如“谈努力与成功”,就可先摆出“凡成功皆因努力而得”这个大前提,然后再举个别的例子(小前提)进行推论。

八、归纳式。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由诸多个别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如证明“艺术具有崇高价值”,就可从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等分别来谈,最后归纳到“所有艺术无不具有价值”的结论,从而也就证明了论点。

九、类比式。类比论证可以使抽象的论点或论题形象化、生动化,写作中运用类比式,先摆出甲方具有的前提和相应的结论,再摆出乙方具有的与之相同的前提,从而推出结论。比如:郎朗“有父母供他学习,有教师教他学习,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有自己的勤学苦练”的前提条件,得出了“朗朗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演奏家”的结论。李同学也是“有父母供他,有教师教他,有远大志向,有自己勤学苦练”的前提,从而推出“李同学也完全可能成为演奏家”的结论,即证明了“李同学完全可能成为演奏家”的观点。

十、比喻式。先摆出喻体,然后再抓住相似点,摆出本体进行论证。如的《愚公移山》,就是先摆出愚公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的喻体,再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为人民工作,也会感动人民的本体,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为人民工作,就会感动人民”的观点。孟子的文章多用比喻论证,运用恰到好处。

十一、三性式。指的是从“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这三性方面进行论证。比如证明“和谐重要”,就可从和谐相处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这三方面来谈。三者强调的方向不同:必要性是强调事情的必须和重要;重要性是强调事情的重要程度;迫切性是强调时间的紧迫性。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十二、综合式。就是综合运用几种结构的方式。实践上,议论文大多用的是综合式结构。运用综合式文章会显得厚重,不给人以单薄的印象。比如:古可包含中外,今也可包含中外;中可以包含古今,外也可包含古今;正面论证可包含古今,反面论证也可包含古今;从古时论可包含正反,从今时论也可包含正反:并列式中可以包含递进,递进式中可以包含并列;列举可进行下一个层次的列举;归纳和演绎可以并用……议论文的结构可以千变万化,但议论的单一各式不能掌握,运用综合式恐怕也难以安排得合理清晰。

总之,写议论文,结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运用一下“式”,会使结构更科学,头脑更清晰。掌握了各个单一的式,就能很好地运用综合式。实践证明,很多人写作议论文心中没有什么“式”的“蓝图”,信手写下去,文章的结构不会清晰而合理,让人看了杂乱无章;相反,心中有着“式”的“蓝图”,文章的结构就会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人看起来明朗、清爽。

参考文献:

[1]金岳霖。形式逻辑[M].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

[2]张海德。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议论文结构 篇3

关键词:构思性写作;英语议论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198号)“师范英语专业实践型教师素质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罗明礼(1966-),男,四川犍为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影响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因素

1.无构思性自由写作

写作过程可分为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构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构思性写作不仅包括写作前作者对写作材料或给定题目的感知和体验、写作主旨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写作材料的选取和提炼,而且还包括作者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思索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预想。对于构思环节的重要性,徐龙年教授认为,构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是文章表述的先决条件,构思是形成写作的通道,是感知与表述之间的桥梁,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虽然是写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从事普通高师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4年来,发现学生在课堂限时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没有经过构思就进行写作。笔者曾经对所教“大二”学生进行了一项议论文写作构思情况的追踪调查:

表一 第一次议论文限时练习之后的调查表

从上表可知,连续四届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初次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只有7%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有构思的习惯,有8%左右的学生知道要进行构思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构思,有85%左右的学生没有构思的意识。本人利用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与同类师范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师交流时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学生TEM4和TEM8考试的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甚远了。笔者把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即进行构思、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的议论文写作称为“随意性写作”或“无构思性自由写作”。这就是许多学生在TEM4和TEM8写作项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汉语思维差异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4和TEM8水平测试在写作项目方面成绩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从语言表层错误看,这些错误属于“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连贯性差”、“中式英语”(Chinglish)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了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则依靠语言来表达。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传统是尚思。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明显地反映在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篇章结构上,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则呈螺线型。

不同的构思直接影响作者写作的表现手法。中国学生在表达思想时惯于绕圈子,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来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谓“不言而喻”的模式。这种写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英语思维模式采用直接切题的方法,以逻辑、分析和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普遍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在写作结构上习惯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达到开门见山,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的支撑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这种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更为直观。由此可见,汉语式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学生在TEM4和TEM8的写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掌握英语构思性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3.缺乏足够的英语议论文教学资源的输入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构思性写作的另一原因还与他们的英语议论文输入量不足有关。Paul Davies认为,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编辑文字并写出篇章。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相连。有效的写作需要作者调动大脑中的已有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文章。有学者把写作过程划分为积累、构思、表达的过程论和强调写作过程的构思论。该理论强调积累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符合语言学家Krashen“大量的输入”和“可理解性的输入”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刺激-反应-强化”对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等理论论述。Krashen的输入假设“i+1”也解读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因此,写作者平时阅读并分析大量的议论文对日后无论是限时作文练习还是TEM4和TEM8考试以及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大有益处。然而,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的情况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笔者所教学生在“大一”时很少阅读英语议论文,更不用说分析优美的议论文了。由于他们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和有效的输入,自然在写作时就不知道需要构思和如何进行构思了,当然也就会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写不出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英语议论文了。

二、培养学生构思性写作的途径

1.培养构思性写作意识

构思是作者对写作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提炼主题是构思的切入点,它自始至终制约着构思的全过程。

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有两种基本方法:扩散型构思和收敛型构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围绕主题展开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将大脑中原先存在的各种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从而产生形象性和观念性新信息的构思过程。以Friendship(友谊)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三段的主题句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这样的构思有利于作者从三个侧面,由大到小,从广义到狭义,层层深入、层层递进铺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举二至三个事例进行说明或论述。这样的构思能以主题为中心、以平行结构为主线一脉贯穿全文,巧妙地呈现作者的观点。收敛型构思是指作者对文章的材料进行整理,将那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集中或回拢,舍弃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对与文章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论述与推理的构思过程。写作时,作者通常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离婚:好还是不好?)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其第一段通常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divorce(主题句总揽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iv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从一个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从另一个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将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总结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2.强化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民族善直线思维,重抽象思维,重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应以逻辑、分析、线性为基准点,力求把要点放在句首、段首,以达到直截了当的效果,突出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运用有形的联结手法以达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现形式严密,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该遵照英民族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达。

在用词方面,应当尽量使用丰富多彩的短语;在句法结构方面,应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则;在使用主从复合句时,通常将主句置于从句之前;在语态使用方面,学生应多使用被动语态,以符合英语重物称的表达习惯。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语思维,学生平时可尽量使用英语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词或短语,逐渐达到对英语词义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语议论文的输入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输入性技能,是“写”的基础;“写”是输出性技能,“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见到所给题目后便觉得有很多话要写,内容也充实,但由于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终也写不出内容切题、意义连贯、语言得体而令人满意的议论文。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

大量的英语议论文输入还能有助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的习惯问题。当学生以后遇到给材料作文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从自己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结构信息中提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自己构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毕建模。略论写作构思与问题规范[J].岱宗学刊,2002(3).

[2]吴效刚。写作过程:构思与非构思的共存互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徐龙年。试论写作过程中的运思[J].兰州学刊,2005(1).

[4]周丽娜。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大学英语,2006(1).

议论文结构 篇4

首先说说层递式,这种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的,学生在操作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层次间过渡衔接少甚至没有,缺乏必要的逻辑衔接。二是详略不分,在分析、解决问题上没有侧重,让人把握不住重点。三是只会泛泛说理,没有事实论据作支撑,文章显得空洞乏味。比如写《战胜挫折》这篇文章,开篇提出观点,“面对挫折,不要畏惧,要拿出勇气战胜它。”接下来可做简单分析,谈谈战胜挫折的意义,然后把文章的写作重心放在“怎样战胜挫折上”,可举出实例,比如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却用文字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飞翔。杨光看不见光明,却用歌声给无数人带来了温暖、快乐,刘翔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他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训练,终于实现了“王者归来”。

再来谈谈正反对照式,这种结构因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文章主体部分仅举出一个正面事例,再加上一个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结束了,结果还不到800字,有的学生因正反面事例选择不当,会使文章陷入到一种逻辑混乱的局面,比如写《嫉妒的危害》这篇作文,有位学生仅举了周瑜一例,阐述了观点,却举了很多例子来谈“嫉妒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上进”。这种文章读后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谈嫉妒的危害呢,还是在谈嫉妒的意义呢?所以在使用对照式结构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论据的选择,正面、反面要详略结合,服务于中心。

其次谈谈并列式,这种结构可分为两大类,论据并列和分论点并列,在使用论据并列式时,学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论据杂乱无章地陈列在文章中,虽然素材丰富,但无条理,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要注意论据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间的衔接。

议论文结构 篇5

932年,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股东)与“人”(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做出了经济学的分析,奠定了“人说”的理论基础。人的决策不仅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强烈的影响,而且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命运。这些决策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经理人员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经理人员为增加股东财富制订决策的动机。股东通过董事会聘用经理人员对公司的具体业务进行管理。然而,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却不完全一致。亚当。斯密就曾在《国富论》中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不会象业主那样尽心尽力。经理人员可能在工作中付出较少的努力,进行更多的在职消费,或选择适合他们风险与时间偏好而不是股东所希望的投资、营运与财务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本论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委托—关系的形成、问题的种类、用于削减成本的若干控制机制进行论述并对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目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所裨益。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论成本的控制——兼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问题的类型 现代公司的经济重要性在于它将许多分散的资本加以集中,并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来运作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公司制相对于合伙或独资企业而言,集聚了更充裕的资本,所以公司制企业在寻求项目投资和生产营运时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在实现上述利益的同时,公司所有者也将资产的营运权赋予了职业经理人。当股东将经营权赋予经理人员时,经济意义上的委托—关系便出现了。作为人的经理人员负责制订决策以增加股东的财富。股东将公司视为一种投资工具,他们期望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经理们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本为股东创造价值,他们将公司视为获取报酬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源泉,他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有时会以牺牲股东财富为代价制订决策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对股东来讲,防止经理人员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决策的唯一办法是设计有效的雇佣合约,指明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应该采取的特定行为。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股东能合理地设计上述合约,但是现实世界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股东并不完全了解企业的管理活动与投资机会,作为人的经理阶层比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生产、收益和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阶层就可能采取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决策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股东也就必须承受由经理人员最大化自身利益行为所引致的成本,这种情况通常称之为问题。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营运与财务政策,行为的“弱无效”有可能导致股东价值的显著减损。我们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而言,不同种类的问题对其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 1.努力程度问题。劳动经济学家指出工人通常会偏好闲暇所带来的利益,直至闲暇所带来的边际利益等于丧失收入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止。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上述理论同样适用,因为他们也是受薪雇员,也同样会产生以努力程度为基础的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证明,经理人员拥有的公司股份越少,他们在工作中偷懒的动机就越大。对于给定水平的偷懒程度而言,经理人员自身遭受的成本会随持股权份额的增大而增加。所以,持有更少的股权可能使经理人员偷懒的动机更强,这可能会使股东价值遭受更大的潜在损失。偷懒程度是不能直接加以量化的,因此该领域中的实证研究集中于观察经理人员的可见行为并以此作为偷懒问题发生的证据。研究者们检验了经理人员的外部行为是出于最大化股东财富的考虑,还是因为经理人员对收入、特权或个人名誉的追求。Rosenstein和Wyatt(1994)发现,当一个公司的经理人员被聘为另一个公司董事的消息时,公司的股价趋于下降。上述证据与“经理人员有时会为个人利益而制订决策,此类行为会使他们所管理公司的价值遭到减损”的观点相一致。 2.任期问题。一般来讲,经理人员都有一定的任期。相对于经理人员任期来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