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优秀9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sky给家人们整理的9篇经典常谈读书笔记每一篇的相关文章。
经典常谈好词摘抄 篇1
1、翻波跃浪
2、扑鹞分松
3、芥纳须弥
4、千丈冰崖
5、抖擞神威
6、天龙围绕
7、指解源流
8、共乐天真
9、削职为民
10、用在一朝
11、辛辛苦苦
12、逻辑
13、不知不觉
14、循环
15、剪裁
16、宫殿
17、改头换面
18、斐然可观
19、一唱三叹
20、典礼
21、供奉
22、感恩怀德
23、捣乱
24、吐雾喷风
25、星辰灿烂
26、曹溪路险
27、五叶莲开
28、磨砖作镜
29、花雨缤纷
30、三乘妙典
31、智满金身
32、笑逐颜开
33、用兵如神
34、嚎哭
35、颇有出入
36、自出心裁
37、魔力
38、诘屈聱牙
39、肃然起敬
40、阐明
41、抱残守缺
42、回肠荡气
43、讽谏
44、包罗万象
45、恭敬
46、欺诈
47、寻蛇拨草
48、洗心涤虑
49、鹫岭云深
50、帘垂香袅
51、积雪为粮
52、理圆四德
53、五蕴楞严
54、恶气遮漫
55、养兵千日
56、倚草附木
57、凭空
58、草率
59、恐怕
60、嫌恶
61、典籍
62、校勘
63、为所欲为
64、并行不悖
65、责难
66、制裁
67、遗迹
68、移风易俗
69、庞杂
70、自然而然
71、假托
72、稀罕
73、不以为然
74、疑信参半
75、洋洋大观
76、断章取义
77、秩序
78、规矩
79、顺理成章
80、鼓吹
81、缘故
82、痕迹
83、信仰
84、编辑
85、幌子
86、体无完肤
87、翻来覆去
88、邂逅
89、饥荒
90、郑重
91、繁琐
92、搜罗
93、畜牧
94、机械
95、残缺
96、微言大义
97、真相毕露
98、宴会
99、天生丽质
100、诸侯
101、惰性
102、踵事增华
103、轨迹
104、辅助
105、权威
106、提倡
107、埋没
108、搜集
109、与生俱来
110、社稷
111、许许多多
112、荡然无存
113、神秘
114、怪力乱神
115、完整无缺
116、无声无臭
117、乐谱
118、含糊
119、延续
120、不近人情
121、盛行
122、冒名顶替
123、伺候
124、变本加厉
125、束缚
126、编纂
127、譬喻
128、平心静气
129、乾坤
130、警戒
131、抱残守阙
132、雄厚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 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写的《匆匆》一文,对朱自清珍惜时间的精神大有感触。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是我国的大作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好文章。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作家,还觉得自己浪费了二十四年的时间,跟他相比,那我们的日子更不起眼,那我们岂不更是已浪费了很多的童年时光。他还把二十四年的8000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也让我明白了,即使一个人有再高的地位、学问,也要学习,不能虚度时光。朱自清还觉得自己连一点痕迹,就连细线般的痕迹也没有留下,跟他相比,我们更别说留下了什么痕迹,现在的我们太懒散了,很容易满足。我们必须也要像朱自清一样给世界留下痕迹,给世界做出贡献,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活一辈子。是的,应该是这样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要做的更出色,还要更珍惜时间。
看了我的读书笔记,如果你也被感动,那也来读读《匆匆》吧!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 篇3
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论语》读后感。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
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有学者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此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竭尽全力的一生,则不为过分。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孔子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他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
说实在话,作为一项作业去读《论语》,我感觉有些累,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我却真的想细细品读《论语》了,因为孔子这个充满人性光辉、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希望我今后能在《论语》中找到怡人心魂、清人思绪、悦人性情的全新感觉。
经典常谈好句好段摘抄 篇4
1、悲伤并不是未来的借口,而是让我们更加坚强的动力。
2、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3、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
4、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5、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6、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7、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
8、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
9、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1、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账;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12、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账;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13、“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
14、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
15、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6、低头是准备,抬头是决心,留心是觉悟,勇往直前是成功。
17、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18、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
19、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便是这个。
20、生活如同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21、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22、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
23、生命就像一盏灯,我们应该把它照亮,而不是让它暗淡无光。
24、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25、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是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是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唱歌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得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拉出一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实变本加厉了。
26、木叉浑铁棒,护法显神通;怪物降妖杖,努力逞英雄。双条银蟒河边舞,一对神僧岸上冲。那一个威镇流沙施本事,这一个力保观音建大功。那一个翻波跃浪,这一个吐雾喷风。翻波跃浪乾坤暗,吐雾喷风日月昏。那个降妖杖,好便似出山的白虎;这个浑铁棒,却就如卧道的黄龙。那个使将来,寻蛇拨草;这个丢开去,扑鹞分松。只杀得昏漠漠,星辰灿烂;雾腾腾,天地朦胧。那个久住弱水惟他狠,这个初出灵山第一功。
27、幸福是把悲伤和快乐结合起来,把淡淡的欢笑和眼泪混合在一起。
28、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29、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
30、鞍上人披铁铠,坐下马带铜铃。旌旗红展一天霞,刀剑白铺千里雪。弓弯鹊画,飞鱼袋半露龙梢;笼插雕翎,狮子壶紧拴豹尾。人顶深盔垂护项,微漏双睛;马披重甲带朱缨,单悬四足。开路人兵,齐担大斧;合后军将,尽拈长枪。数千甲马离州城,三个将军来水泊。
31、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3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33、顺其自然,安份守己,滴水穿石。
34、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35、人生没有彩排,每个人都要自己上场,经历起起落落,从而谱出人生的乐章。
36、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
37、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38、寒风飒飒,怪雾阴阴。那壁厢旌旗飞彩,这壁厢戈戟生辉。滚滚盔明,层层甲亮:滚滚盔明映太阳,如撞天的银磬;层层甲亮砌岩崖,似压地的冰山。大扞刀,飞云掣电,楮白枪,度雾穿云。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摆列;青铜剑,四明铲,密树排阵。弯弓硬弩雕翎箭,短棍蛇矛挟了魂。大圣一条如意棒,翻来覆去战天神。杀得那空中无鸟过,山内虎狼奔;扬砂走石乾坤黑,播土飞尘宇宙昏。只听兵兵扑扑惊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
39、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40、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沉浸在这本书所呈现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我所能接受的程度,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依旧那样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依旧是让我如此期待。
在几千年的历史漫漫长廊中,文字同华夏文[]明一样不断地昂扬向前,整体更加简易。魏晋时期形成的楷书,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文字仍是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诸子》第十中,同儒家为显学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非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中国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兼爱”的。真实写照。
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种思想,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惊喜且自豪之余,我深叹了一口气: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般人往往对国学经典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其实文化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也许如今它并不是显性基因,但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可惜,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点。
当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就会锦上添花,刻苦学习时,我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人处事时,我们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常读经典,扎根传统文化,定会让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更浓的中国红更加的璀璨夺目。我相信,这使华夏文明几千年屹立不倒并不断前进的文化瑰宝,定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在新时代傲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 篇6
在暑假中,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我十分替祥子感到惋惜,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失败后开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慌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加之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在像以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老舍先生虽然是一个幽默大师,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他没有刻意幽默,而是描写生活的本来面目。作品中的人都在走下坡路。由这些人物的悲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祥子深感同情。祥子的遭遇告诉了我遇到任何事都要硬着头皮去闯,不能气馁。在生活中我会时时记得祥子的悲剧,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骆驼祥子》是一本令人不忍卒读的书。它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揭露了那样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穷困潦倒的人生,这样血淋淋的现实,几乎让人不敢直视。
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青年农民祥子由乡下来到城市,他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希望买上属于自己的车,娶一个清白的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那个黑暗的人吃人社会中,穷苦的劳动人民饱受压迫与摧残,他为了买车三起三落。最终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变成了曾经自己都厌恶的那种人。
这真是一部浸透了血泪的悲剧。人们无法不为祥子的命运而感叹。黑暗的社会现实,扭曲的人性,摧毁了一个纯真善良,积极向上的人。当然,祥子最后堕落,除了强大的社会压力也与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有关。
祥子的堕落,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但唯有这样的结局,才是深刻的,引人深思的,才能使人警醒。直至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现在的社会比祥子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文明、富足多了。但仍有不少人过着三餐不继,缺衣少食的生活,他们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理想与憧憬在严酷的现实社会慢慢褪了色,直到消失不见。这是他们的悲剧,也是这个文明社会的悲剧。
老舍怀着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深切同情,写下了这个悲剧,这本书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希望现在的我们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7
暑假里匆匆观览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先人留下的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典多而难读,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见到了这个,整理了经典,就有了《经典常谈》一书。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著作,是群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的`次序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说起《说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没有人看以至于忘记了家里的这本书,后来有需要就又买了一本,放到书柜里时才发现原来那里已经有一本了。《经典常谈》也是这样,假期里想看一本书,一翻,这个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买了一次还要再买一次,想来这书确实是好书啊,就是没有去读它。经常是买了书不读的大有人在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地读书、品味书香已经成为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读点好书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常谈”,其实应该是“经典导读”。众所周知,我国旧时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读经是唯一的项目,新式教育废止了读经。民国后,虽然有读经运动,但是都失败了。在近年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地,读经成为热门项目,如我这般的人,读书的时候没有读经典,做了妈妈后,和孩子一起读,虽然没有国学基础,但是朱先生的经典导读应该算是通俗易懂。书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读起来也不会费很多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从经典文字中去关注华夏文化,就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篇8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
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篇9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