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优秀11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
《红楼梦》 读书心得 篇1
王夫人是贾宝玉的亲妈,在宝玉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跟林黛玉并列。查看关于她的各种评论,都说她虽然平时吃斋念佛,却是个虚伪歹毒之人。
王夫人主要“罪行”有三:
一是丫环金钏儿和宝玉的一句玩笑话,就被她一个巴掌"打得半边脸火热",还把她撵了出去,致使金钏儿投井身亡。二是在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三是小小的绣春囊事件,她就指使抄检大观园,间接害死司棋、潘又安,逼走入画,赶走四儿,遣散芳官等十二个小戏子。
很多读者对王夫人都不喜欢,甚至不乏讨厌者,但是高鹗对她有好感,没有给她安排悲惨结局。我觉得王夫人不是那么伪善,她的“善”是出自真心。由于她的“善”,家境贫寒,日子过不下去的刘姥姥,才会想起那位王家“二小姐”,才“舍着我这副老脸”,到贾府去求援。凤姐也是在她的授意下给了她二十两银子,才使他们一家度过生活危机。
由于她的“善”,在得知金钏儿跳井后赏了她娘五十两银子,还把两套新衣服给他妆裹,后来又把金钏儿的一两月钱给了她的妹妹玉钏儿。
王夫人是荣国府二房的正夫人,更重要的是她是宝玉的慈母。世间最亲莫过母子。她痛失长子,人到中年,才得了宝玉。宝玉就是她的命,是下半生的指望,她疼宝玉疼到了骨子里。宝玉就是她的底线,谁要是触碰了这个底线,她便雷霆震怒,使出非常手段。在她的心里,凡是对宝玉有影响的人,都要除去。
那个假寐的午后,亲耳听到宝玉与丫头金钏儿调情,金钏说出不合身份的话来,“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快刀斩乱麻,把金钏儿撵了出去。她主观上没有要金钏儿死的意思。她只是要为宝玉创造一个干干净净的环境,安心读书,好好长大。
抄检大观园,撵走病中的晴雯,都是源于她对宝玉的爱,她不能让那些“狐狸精”诱惑了宝玉,勾坏了她唯一的儿子。王夫人是很多母亲的代表,爱孩子,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却不理解孩子,只从自己的是非观出发,企图主宰孩子的命运。
宝玉珍惜世间美好的事物,善待一切美丽的生命,而他的母亲王夫人以为他在美人的诱惑下变得好色荒唐。她要把他与她们隔离开来,护他周全,不惜一切伤害他的所爱。
王夫人是个可怜的母亲,她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伤害。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或许便是小说拉开前的缩影。《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的回目。假如没有兴趣读完全部,会不会以为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书中的主角?哪有什么贾宝玉的影子啊。这回小说,没有说到贾府的故事,只有一个梦,甄士隐的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引发的引子,在姑苏阊门十里街人情巷葫芦庙旁展开。
这位甄士隐老先生算是当地望族,家中人不多,老两口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有一些佣人使唤。老先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梦见了神秘的一僧一道,带着一块刻满了字的“通灵宝玉”,他请求看看,只看到了通灵宝玉四个字,更多的字却是一个没有看到便跟着僧道两人到了太虚幻境牌坊前。那块玉被讨要回去。他想跟进幻境,被响声惊醒,依旧还是热热时光。这梦很有想象力,是真的吗?
被惊醒了的甄士隐,转脸看到奶妈抱着他的女儿,粉妆玉琢的小英莲。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孩子。自己抱过来了。正好这时又过来一僧一道。他那个浪漫的梦,被惊醒时忘掉了大半。这时候好像第一次遇到僧道。僧,癞头跣脚;道,跛足蓬头。假如谁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僧道,肯定不会多看一眼。和尚看甄士隐抱着孩子,居然大哭起来:“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样的疯话,又有谁愿意听?甄士隐,书中说将真事隐去之意。这个下午发生在甄士隐身上的事儿,哪一件是真的?
后来,甄士隐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接受。转年到了正月十五,家人带着孩子出去看灯,不曾想将孩子丢了。家人逃走了,留下甄士隐夫妇每日痛苦。又过了两个月,隔壁葫芦庙炸贡品,居然失火。大火烧掉了甄士隐的所有家产,两口子无奈投奔岳父母。那个名叫封肃的老丈人,可能是风俗所致,对女儿女婿不甚好。他甚至半抢半骗地掠去了女婿家变卖田产的银子。真是人情纸薄!
伤心失意的甄士隐,眼看活不长了。某天,他一个人拄着拐杖闲溜达,竟然又看到一个跛足道人。那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不是好,就是了”的言词。这段话到是合了万念俱灰的甄士隐的心境。甄士隐与跛足道人对上了话,还自告奋勇地为那些“好、了”作注。注解完毕,跟着跛足道人扬长而去。
这是甄士隐的故事,真事隐去的故事。甄士隐走了,甄家娘子只得在娘家苦熬岁月。新任太爷上任了。这位太爷名叫贾雨村,曾经潦倒地寄住在葫芦庙里被甄士隐救助过。贾雨村一表人才,不同于甄士隐的老迈年高。他心怀大志苦于没有银子。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龙回大海鸟飞天空的机会。如今,贾雨村回来了。而贾雨村再没有机会报答他的恩人甄士隐。贾雨村的表演,明明是世相,放在今天同样有市场。作者偏偏说是假语村言。
甄士隐的退场与贾雨村的登场,可见得真,真的很难。唯有假,才能活跃,才能步步高升!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两个人的故事。后面徐徐拉开的大幕,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是真还是假?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终于看完了,本该在上学时看,现在才看挺惭愧。毕竟是中国的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人还是该稍加了解。本人比较喜欢读世界名著,读的不多,某次想该读哪一个好,突然想到中国也有名著,且没读过,不然就读读中国的名著,先了解了解本国的名著再说。想想中国的四大名著一个都没看过,就先看看感兴趣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吧。“三国演义”难懂,就先看“红楼梦”了。看完觉得那时候的荣与衰太不稳定,今天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明天可能一无所有、穷困潦倒,而这荣与衰只凭皇帝一句话,看皇帝的心情,君主专制,让那些大臣家势难有保障。加上大家庭住一起,说不定那个小侄、孙外甥什么的在外惹事,就有可能牵连整个家族,或免职或被抄家都有可能,家大人多,即使处处小心,也难防有什么差迟。大家庭人多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富裕时还能勉强凑活不太明显,一旦穷困,之间的矛盾激化、显得突出、露骨。所以现在发展趋势是小家庭是有道理的,本人举双手赞同小家庭形式,人少矛盾少易解决,人多矛盾多事情复杂不易解决,所以做父母的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结婚后尽量不要和他们住一起,这对您两位老人家和他们小夫妻都好。那时的婚姻是父母或长辈做主,自己无权决定结婚对象,全凭媒妁之言,洞房时才能见庐山真面目。现在能自由恋爱、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真是太幸福了。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人间重生之时,历经星辰斗转,沧海巨变。曾似世界末日,一荡后世繁华。于此噬灭天地洪荒之危难时刻,女娲忙炼来补天之石救苍生于混沌之中。众石皆为之重用,唯这一顽物,只沾了那一份灵气,落在天边,便寂守于此,直至那癞头和尚和那跛足道士解救了他,领他落入红尘游玩一遭,害那红尘之中,又多此一深情而无力的故事。
《红楼梦》读了很多遍,它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屹立不倒的著作,后世一直拜读研究至今延续不断,多读几遍是值得的。惭愧的是我却仍旧会经常搞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偶尔张冠李戴一下,一点不像是读了很多遍。这本书,若不是投了心思去研究,都是浅涉。但每次读,尽管读得浅,也还是收获很大。每次读完都有不同的感受,随着一次次地重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长长的故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我是从小看着越剧版的《红楼梦》电视剧长大的,听不懂戏文,但是也知道,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却也是一个娇弱的美女,正所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虽然这句诗是我后来看了书之后知道的,但小时候我心里的林黛玉,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形象。于是我那时觉得林黛玉这个人物,肯定像很多的千金大小姐,从小体弱多病,娇生惯养,惯得一身毛病不说,还借着长得漂亮,到了人家家也撒娇耍脾气,是个极难缠的。看了头几遍书后,这种感觉还一直萦绕在心头,想不通为什么贾宝玉就那么喜欢这个一肚子小聪明,娇气任性,惯坏了的大小姐。
这个答案也是这次又重新拿起《红楼梦》才更明确了的。林黛玉从小就易失去身边珍贵的东西——母爱、父爱、健康,缺乏安全感。而林黛玉又是个读了些书,肚子里有一丁点“进步思想”的“聪明”女性。年纪轻轻就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也是亲戚家,但终究是客,寄人篱下。再加上这荣国府宁国府住的都是国亲国戚,一色的有见识有修养的大家子弟。当然是处处小心谨慎,观察周围人事也是谨小慎微,想尽量把自己保护起来,她害怕再被伤害。可人也往往越是把自己保护得紧,那层外壳越坚硬,偶尔也可能会伤到人。但好歹林
黛玉也是受过了良好教育的,厉害不到哪去,就是会变得敏感,会变得什么都在乎。而且黛玉又是个极痴的人,痴亲情、痴友情、痴爱情,处处痴,处处在乎,处处敏感。再有点小聪明,说话就不饶人了,看起来似乎还有点不近人情,常常弄得宝玉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以其实黛玉是很可怜的。但黛玉并未因为世俗将自己这些小脾气小性子掩盖掉,该发点小脾气的时候就闹闹,该使点小性子的时候就哭哭,又是一副招人怜招人疼的“病如西子胜三分”,那份本真的纯美怎会不教宝玉掏心掏肺地喜欢?当然,黛玉也并不是就毫无道理地刁蛮胡闹,不然这个大家里也没有她的栖身之所。黛玉时常发发小脾气,哭哭啼啼,望着什么都能伤感一天,其实苦和闷都憋在内里,那种寄人篱下缺少安全感而本能的保护也并没有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多的呈现在了晴雯的身上,晴雯的刚烈,不饶人,像刺猬一样扎着浑身的刺,就是自我保护。宝玉也珍惜她,喜欢�
与林黛玉相对的自然就想得到薛宝钗。我以前一直很喜欢她,可能是喜欢她的落落大方,知书达理,通晓人情世故。可越是看《红楼梦》看得多了,越是对她喜欢不起来了。厌就厌在那个通晓人情世故。也是寄人篱下,但她处世的那种圆滑,让我觉得她是个内在难分辨的人。说话都是好听的,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做的也都是好人,都讨好了别人,帮助了自己。她倒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可也是封建礼教的恶果。我甚至难以分辨,她直到最后,对宝玉的那份爱,究竟是爱情多一点,还是妇道多一点。她的封建,全体现在一个“信”字,她不信也没有木石前盟,却一直信了金玉良缘。所以宝玉是不会真正爱上宝钗的,他们的婚姻即使被宝玉接受,接受的也是世俗,不是爱情。宝玉不是人间的木头疙瘩,是神仙补天剩下的神石,当然超脱,没有那么多的世俗。暂不提木石前盟的事,骨子里,也就爱的是黛玉那种竹子般的清新脱俗(我一直觉得黛玉配竹子真是绝了)。
提到宝钗,我觉得就不得不提袭人。这是一个我一直很喜欢的人物,很实在,很厚道。聪明、懂事,会为人处世,又有黛玉的那种痴。她没有宝钗那么精明,也没有黛玉那么任性,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红楼梦》是大家耳能熟详的著作。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是除了作文书外的第一本课外书,虽然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但是我还是如饥似渴的连夜看完了整本书。
隔天姐姐问我:“《红楼梦》好看吗?”
“恩恩。”我忙点头,还接着说:“就是觉得林黛玉有点可怜,贾宝玉有点傻,薛宝钗有点坏……”懵懵懂懂的我说出了我心中所想,其实心里也是有点心酸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比之前的厚一点,当我再次读完时,我除了之前的心酸,还有了一点怨恨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般悲惨,这与《红楼梦》之前的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符合。
初中,是愤青的时候,那时候看完《红楼梦》就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只懂得掉眼泪,还没事出去葬花;贾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有些经纶;薛宝钗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人,心里这么坏……永远的永远让我很是气愤,讨厌他们,和同学时不时讨论并损他们几句。
高中,可能是自己懂得了更多的知识,累计了一定的分析能了,当初信誓旦旦不看《红楼梦》的我买了完整加厚版,细细地品读,慢慢的琢磨,有意无意的揣摩,翻看让我对《红楼梦》里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怜惜之情。
林黛玉有着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我似乎知道了一些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是寄人篱下,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言语来筑造坚固的保护层。葬花是我记忆最深的片段,她曾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她也要把心事长眠于地下,让无尽的思念凝聚在自己晶莹的泪珠中。她浪漫,才气纵横和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太美,上天都在嫉妒,于是最后她化为一片浮云,留樱花之惊魂。
贾宝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他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虽然我不喜,但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面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最后的最后,他也是迷迷糊糊。
薛宝钗,她大气而聪颖,就像百合一样高雅,不经意又会流露出丝丝智慧……她是我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我敬佩她所有,不管是什么,因为她在争取,但我也讨厌她,讨厌�
《红楼梦》所有的所有,最后是一个朝代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落魄的见证,她终究是十二钗的一个梦,随后借鉴一句总结,那就是:诗社风花雪月,潇潇洒洒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结局如一梦……
《红楼梦》 读书心得 篇6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宝玉黛玉伴嘴闹了几日,老太太要凤姐说合,凤姐对这两个“冤家”也很了解,最好的交差就是将二人带到老太太跟前,于是“拉了黛玉就走”,黛玉必须要拉,宝玉自然会“在后面跟着”。
宝钗是何等老谋深算,宝玉、黛玉说话想讨便宜,哪里是宝钗的对手。“凤姐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说什么只是形式,观颜察色,知微见著才是功夫,这是王熙凤的'强项。宝玉在宝钗处讨了没趣,黛玉非但不体谅,最后还要再打趣,硬是把个宝玉逼到墙角。黛玉这样的说话习惯不好。
书中虽然没有正面写过王夫人如何教育宝玉,但从她断然处理丫头金钏一事可见一斑。
宝玉是书的主角,以他所到之处的视角把故事引伸,写他看龄官划蔷,是为了刻划他的“痴”性吧?写宝玉看“划蔷”痴的被雨淋了,原来是为了踢袭人一脚。袭人忍痛还要为宝玉开脱,真是“宽以待人”!
读红楼梦有感 篇7
回忆飞至六年级时,我初读《红楼梦》,除了满尽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对林黛玉的不满,一个比较高贵的女子,出身高贵,竟总是在流淌着眼泪、怄气,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坏,总能勾起心中的悲伤,再一次落泪。
最让我打动的是这个情节: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作官,被宝玉当场“怼”了回去,这时袭人就忙在旁边解释,这个时候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成?若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而这句话就恰好被经过的林黛玉听到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打心眼儿里对黛玉妹妹高兴:这回黛玉一定会十分高兴。然而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竟产生了四种感情,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喜的是贾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贾宝玉在别人面前竟毫不避讳地夸赞自己;叹的是自己与他互为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说,又何必有薛宝钗;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作主,自己身体又不好,你纵为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泪了!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仅以为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里不仅充斥着不满,更有对她的无奈与伤感。
去年,由于学校的要求,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那个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心境不一样了,或许我把她的眼泪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个爱耍小性子,总是与宝玉吵架而伤心流泪的女子了,不再是那个看到花自飘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读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泪流的不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绝美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要还泪的缘故,伴随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纵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而她自己却每次都为其它的悲剧而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不自主地感到红颜薄命,便不自
林黛玉,一个神奇的女子。你让多少人为你才情赞叹,又让多少人为你的悲剧流泪,你又让多少人为 《红楼梦》这本名著而痴迷不已。
林黛玉虽养尊处忧,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记得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目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从此处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凄哀愁的情绪,她有时亦是幽默风趣的,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与她的身世有很大联系。林家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无兄无弟,黛玉小小年纪竟成了个孤儿,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于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由于林黛玉高贵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而又迫于无奈要寄身于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强烈的自尊去掩饰,去遮盖。由此观之,我对黛玉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同情、怜悯。
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大泣,也有小泣。那么我宁愿称黛玉的爱为大泣!
读《红楼梦》有感 篇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这部名著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读来最让读者耿耿于怀的,是高鹗居然让林黛玉在哭骂上天不公之后,最终抑郁地死去。
我们中国人是乐见欢喜大团圆的结局的。为什么不让她因痛失爱人,哭伏在贾宝玉逐渐冷却的躯体上,凄惨却又甜蜜地一起死去呢?那样岂不更遂人心愿?有人这样质疑。
高鹗的续写水平如何,自有专家评说,轮不到我这个小女子置喙。但对于黛玉最终结局的安排,我觉得他还是忠实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说我跟高鹗一样的冷血。但,诸位为什么不先去掉脑中的“圆满”,客观冷静地想一想,再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呢?
林黛玉,一个为情而生且愿为爱而死的女人,可贾宝玉却未必那么痴情,这两人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没有好结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如果林黛玉年华逝去,容颜不再,谁又能保证贾宝玉一定毫无二心,从一而终呢?不,不会的!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根本就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痴情的林黛玉而言,这就是一颗***,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昔日送的红玫瑰,也许转眼就成了墙上被拍死的蚊子血;以往买的白百合,恐怕也最终成了嘴角遗留的饭菜粒。而两个极尽浪漫的人,又怎堪忍受如此生活重负,此等粗鄙流俗!一遇到尘俗琐事,你躲避不迭,我唉声叹气,应是生活常态。温室的花朵,怎经得狂风暴雨?“连理枝”或终被摧折,或终成了“分飞燕”。此等结局,应不难料想。
换个角度而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譬如说,在贾家家道中落后,按薛宝钗的心性,应会毅然担起家庭重担,穿着粗衣糙布,插着木头簪子,为贾宝玉辛勤劳作,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毫无怨言。可你能想像出林黛玉换下绫罗绸缎,洗手下厨,洗衣做饭时的模样吗?且不说林黛玉弱不禁风,要靠人参燕窝维生,靠苦口良药活命,单就她那孤傲清高、愤世嫉俗的性子,也是断不肯做这种事的。幸好,林黛玉是在贾府彻底没落之前去世的,所以也就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在人世饱受磨难浩劫,难免落魄沉沦。
平心而论,林黛玉在大观园内所度过的时光,是相对比较幸福快乐的——有过真心相爱的爱人,有过或闲静或欢愉的美好时光,也有过挥洒才情、被人艳羡的辉煌。与其在生时伤怀悲怆,倒不如抱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死去。
人,生来总有一死,人不应轻生,但也不必太过惧怕死亡。那些恐惧死亡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有时,死也是一种幸福和解脱。对于林黛玉而言,死,也许才是她最完美的归宿。
这样看来,高鹗如此安排是不是特有人情味、人性美?
读红楼梦有感 篇9
合上书,我就想,为什么那么一个庞大的家族,最终,满门抄斩。贾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一共40多号人。之后,我才明白,因为他们这个家族的人都不学习。
他们依仗着贾政。贾政是贾宝玉父亲,在京城为官。他们还靠着贾雨村,贾雨村也在京城做官,而他们家族的有一个亲人,是皇上的妃子,每隔几天都送钱来,所以一向都很富裕。
贾家的每个人,整天吃喝完乐,到处游玩。贾家的男人赌博,女人化装,没有一个人认真学习过。之后因为贾政贾雨村被免了官,皇妃去世。皇上把贾家抄了。贾家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读完后,我才明白,不管你这个家族多么庞大,但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最终会败到你的手里。
读《红楼梦》有感 篇10
两本沉甸甸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红楼梦》摆在面前,我与妈妈相视而笑:这个寒假我们母女要一块儿看《红楼梦》。
对我而言,《红楼梦》是文学颠峰之作,虽断断续续地看过几段电视剧,平日也多提及书中的“宝哥哥”、“林妹妹”,但对于原著,却至今未完整地读过。总以为大家之作高不可测,平平小辈不能彻悟其意,因此不愿细细地通读。妈妈“聊发少年狂”的理由很新奇,她在一个节目中看到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对《红楼梦》了解很多,顿生羡慕之意,于是决定和我一起看《红楼梦》。
经典果然不凡,两本手捧在手里,明显的沉重感,我有些担心:“咱能看完吗?”妈妈笑了:“咱们慢慢看。”于是我们就向《红楼梦》“开战”了。
最初我们的劲头儿都很足,一有空儿就捧着看,因此每天都能看好几回。记得老师说过这本书的前5回,对于理解整部书很重要,应当作重点来看,我也提醒了妈妈,于是我们在前5回上,花了较长的一段间。随着春季的临近,家里越来越忙,读书的时间被挤的少之又少,而且与看电视、玩游戏、找同学玩这样丰富的假日活动相比,安静地看书似乎成了最不可理喻的事,在娱乐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读书活动渐渐被荒置了,有时一天也看不了一页内容。
有一晚,我拖着玩了一天的疲惫的身子准备睡觉,忽然瞥见了桌子上的《红楼梦》。这本几天前我还痴迷其中的书如今安静地躺在那里,与这节目的欢乐与躁动格格不入。我静静地拿起它,同样的厚实;翻开几页,熟悉的内容:它一直都没变!我忽然明白:这喧嚣的世界,节日在变,欢乐在变,但一本书不会变,它内在的文化知识是长盛不衰的。一本书可以享受追捧,也可以容忍冷漠,无论你何时想读,它都可以安静地做你的朋友,最冷静的朋友。
第二天,我对妈妈说:“我们继续看《红楼梦》吧。”妈妈笑了:“这些天咱们都把这事忘了。”于是闲暇时分,我们母女又捧起了《红楼梦》。
两代人同读一本书,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黛玉的孤高冷傲,宝玉的顽劣多情,宝钗的精于世故,当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母女间也有了新的交流话题。我喜欢宝黛之间的纯真爱情,认为薛宝钗是这份美好爱情的“第三者”,而妈妈则以她更成熟的眼光来看待这场爱情,� 可能这就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认识吧。
可是我们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在看待贾政教育宝玉的问题上,我们都不反对这样的教育模式,都以为这样的教育完全没有尊重孩子,一味地责罚、辱骂只会导致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不觉间假期就要结束了,虽然没有读完《红楼梦》,但这次读书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对《红楼梦》有多么透彻的理解,而是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多变的时代中,一本书是你永恒的朋友。
读红楼梦有感 篇1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现在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上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等等。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 凤姐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家,真是凄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