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选7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篇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问: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内涵?
一、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意味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继续推进民生福祉时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的民生保障短板主要有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纠正?
促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015年10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5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时指出,2015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目前部分劳动者就业质量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脆弱就业群体和不稳定就业群体占比大;总体劳动报酬水平仍然偏低,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问题仍然突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保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提高扶贫实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此外,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强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此外,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涨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同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重健康: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助养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根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2012年扩大为19个。“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此外,要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3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会议指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培养,倡导科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谈谈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 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指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结合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开放姿态,借鉴学习并创新。
(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把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是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二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三是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做大新闻产业;四是打造一支复合型的新闻媒体从业队伍。3 在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当的舆论力量。要深刻熟悉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治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三)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没有经历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与旧的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为方式,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大量涌入并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仍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观、道德观等还会在社会上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观念和行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由此带来不同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四)软硬同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密切的相关性,任何软实力都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相反,软实力对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也产生影响。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的国际环境中,必须重视增强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赢得世界人民对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信任和尊重。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所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和硬实力的建设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4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搞搞中指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魅力中国,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不仅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也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21世纪初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现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表明了将生态环境不仅作为资源、进而作为资产,代表了认识的逐渐深化。
基本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是重要的理论、理念创新,也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融入经济建设,就是要改变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融入政治建设,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建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融入文化建设,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融入社会建设,就是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公众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决定的。
5 18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连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当前和长远来看,都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首先,是缓
解当前需求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理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供给约束为主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总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产能过剩是需求不足的集中表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货紧缩趋势凸显,是需求不足带来的结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可创造庞大的出口需求,向国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其次,是破解国内经济长远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供给瓶颈的需要。周边国家多数发展水平不
高,与我国产业处于垂直分工状态,而且能源资源丰富。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立铁路、水运等大运量的便捷通道,有利于把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他们能搭上中国这列快速前进的列车,实现互利双赢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我国有 3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一半以上是美元 资产,其中大部分是购买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不高。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将在沿线国家创造许多投资机遇,无论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资工业、商贸流通业,都将带来比购买美国国债更高的回报。
第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关系。“一带一路”将把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更加紧密
地联系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密切的经济合作必然带来和谐稳定的政治关系,从而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答,请结合这些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谈谈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图景。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概念,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根据“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更具体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第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一致,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更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大力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影响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动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换素食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实现孩子们对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从目前我国取得的一些成果来看,在新世纪的新阶段,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成倍上升,外汇储备也显著增加。就近十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惠及到了全国各地人民,尤其是现在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基本保障的支持力度,都已经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更加充分、基础更扎实、目标也更接近。
但是从国际国内大势来看,我国仍将处于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竞争甚至是贸易壁垒仍然存在,我国
周边事态也变得复杂而敏感。国内也还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因此,我们就要重视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因为深化该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比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只有从各方面都加快转型和改革,号召全国人民加入改革的行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实处,最终才能全面建成我们所构想的、真正的惠及每个人的小康社会。
高中政治经济复习资料 篇2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另一部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6、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7、要弄清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8、从广义来看,对公民来说,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
9、虽然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但我国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使我国的金融政策具有连贯性,对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高中政治复习讲义 篇3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不等于经济组织,也不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公司是企业。
2、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俄本〉。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
3、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高效必须优质,优质未必高效。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
4、企业的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
5、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
6、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
7、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
9、农业结构,不等于农村经济结构。它是指农业缺义〉内部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或者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畜副的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
10、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当前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
高中政治高频考点 篇4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12、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导。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1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篇5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至今已经整整170年了。170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没有偏离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预计轨道。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因为有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因为成功探索和实践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的继承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果敢地将社会主义应用实践于中国,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和实践,习近平成功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行了成功探索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有了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就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胜利,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要认真学习党的报告和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创造
党的以后,同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透过500年大跨度和6个时间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怎么往前走的,讲话本身就是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纵观500年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实践发展历程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艰辛探索创立的,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30多年,是接力探索、不断开拓前进的30多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回想这30多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推动着实践创新发展,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就在于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凝结着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实践探索的心血和成果。新中国60多年,大致包括前后两个30年,本质上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前30年历经坎坷,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发生了““””这样的严重错误,但顽强、艰辛探索的成果极其宝贵。我们取得了各方面建设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是有前30年打下的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座大厦才有了稳固的根基;正是因为前30年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破茧而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凝结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寻找民族复兴出路的历史,也是探求救亡图存真理的历史。在经历各种尝试、失败之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武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征程。这个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也为我们实现第二次飞跃,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持续探索和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凝结着500年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孜孜追寻和执着探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可以说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尽管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部交响乐的重要乐章,传承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真谛,汲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新的创造,成就了中国道路,写出了新的理论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纵深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开创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回想这些年我们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创造,讲出了中国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阐明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还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是继承性,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话,但并没有丢掉老祖宗。它延续了500年来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脉络,传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要义。比如,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始终贯穿于这个理论体系之中。还要看到,改革开放前30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都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地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三是实践性,植根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着强大指导作用。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是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也是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同时,新鲜生动的伟大实践又在检验着最新理论,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真理性。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在对改革开放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同时又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任务。比如,党的十四大提出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党的十六大提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两轮齐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实践的成就又彰显理论的巨大威力。
四是开放性,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与之相伴随,必然会不断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这三大成果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借鉴各国治国理政有益经验,科学回答了面临的新课题,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是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的关系。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实践没有尽头,理论创新也不会停顿。可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博采众长,不断向前。
三、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党的后,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必将把国内社会各阶层、海内外同胞凝聚在一起,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民族复兴中国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同志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加强中国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并落实到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引导人们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开展中国梦的新闻宣传和网络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积极开展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和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了解和理解,增添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篇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来讲就是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首先我们要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又要自觉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带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目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
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深入贯彻并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解放思想不是动摇理想信念,而是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努力改变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不断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进而在更高的水平上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好地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次是要把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既源于科学真理内在的逻辑说服力,也源于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的巨大创造力,还源于其自身蕴含的真挚情感。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应着眼于
实现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的统一。这就要求讲清楚理论本身的情与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我们还要应善于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理论内涵和强烈情感因素,善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受教育者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最后是把提高认识与提升道德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们的思想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作为根本的价值遵循,它是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依据。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我们的工作,应着眼于两个提高:一是提高认识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党的理论转化为我们的共识,把党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实践能力。二是提升道德境界。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理想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追求,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注重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提高认识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在9月3号和9月5号的党校课堂上,梅萍老师和韩君华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我受益匪浅,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党的思想认识,更增强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目前唯一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共产党
人的必然选择。
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儿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他的行为以及人生追求的重大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建立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建国以来,中华民族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每一次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最终胜利,汶川大地震,云南大旱,玉树地震,每一次的灾难,共产党人都冲在前面,领导灾区人民从痛苦中走出来,重建家园。这些归根到底是源于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意识,源于共产党人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共产党人是至关重要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对组织和组织内的个人的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是组织可以有效运作。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严肃党的纪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加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纪律上保证党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党,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今年来,党内一些腐败分子滥用职权,中饱私囊,河北省重大贪污案,武汉大学学校领导贪污案,这些案件说明,党内的纪律仍然需要加强,党内一些同志的思想扔需要机一部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党内纪律建设,净化党员队伍,对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性,使我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和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层次,同时也使我明白了党内纪律的严明性,以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是自己更加靠近党组织,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et发挥。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只有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加强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创新思维,确立把发展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严格自律,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都能永远保持党的本色,永远保持先进性。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一名党员、员要有一个静心平和的心态,有一双净心干事的心境,有一股子尽心敬业的精神。
一、力戒浮躁,保持一颗平常心。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习理论浅尝辄止,一目十行。党员在现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到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当前,确实存在相当数量的党员学理论动力不足,干事业创劲不高的现象。也存在着一部分党员干部由于长期放松自己的学习,思想麻痹,放任自己的严重行为。无数事实证明,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抵御不了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一旦碰上诱惑就会自乱方寸。做为党的领导干部,组织学习不静心,长期放松学习,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不学习,思想无法进步,理想信念就容易动摇,党性意识就会淡化,思想观念就会僵化;不学习组织纪律松懈,奉献精神退化;不学习也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学习更不可能改进领导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只有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成。党员干部潜心学习,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使自己时刻处于清醒状态,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见五光十色而不眼花缭乱,遇名利竞逐而不心神不宁。
二、去除私心杂念,保持清正廉洁。在现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下,党员要保持人格力量,自重、自省、自励,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优良道德风尚。贪一己而误终身,图蝇头小利而身败名裂的深刻教训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为我们敲响警钟。为子女就业、读书开后门,为朋友说情办事开绿灯,为自己升官高就铺路子,这样的行为必为人民所不齿。受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抗不住诱惑,必然管不住自己。私事办多了,私心杂念也就充斥其间,党员干部必然滋生腐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员干部要从自身思想源头上找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现在工作干什么?将来给党留什么?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人格力量曾经令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敬仰。孔繁森、焦裕禄、雷锋,一面面公而忘私的旗帜为我们树起了学习的榜样。
三、扎实工作,增强责任意识。一名党员,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要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知难而进、忘我工作。“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工作要不断增强责任心。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根本出发点,科学管理,抓好各项工作,特别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党满意,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好体现。
总之,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既离不开党组织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更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认真学习以明真理,大胆实践以磨励志,严格自省以聚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修养锻炼,不断提高党
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理论素养,从而永葆党员先进性,永远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