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最新6篇正文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最新6篇》

时间: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介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最新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学数学学习、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种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习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的课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实况,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不断数学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抓好两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最好形式是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时常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不能切实的参与到讨论的活动中,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鉴于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对课堂讨论这种方式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实践,使它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事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和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的习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克服依赖思想行为

不得不做,有的学生课后不看书不整理,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这样,即使做了作业,也没有多大效果,因而要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意义,家庭作业是非做不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检验其掌握知识巩固程度的过程,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做作业有什么用,只因为是老师布置的,可的。每道作业题与课堂学习的教材内容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要使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懂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有“章”可循,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陶庭香。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J]. 安徽教育 2015年04期

[2]李志芳。 关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J]. 才智 2015年29期

[3]吕文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 学周刊 2015年36期

[4]成丕林。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方案[J]. 新课程(教研)2010年10期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学法指导 实施策略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一)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流行的口号。某位教育家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教学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以上,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一)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二)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指导学生形成拟订自学计划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三)学习能力的指导。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四)应考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五)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系统,应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提升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一)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久不衰。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锻炼学习意志。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评价表扬,鼓励发展;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二)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一是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二是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三是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四是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复习、记忆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密切关注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生活好习惯;养成;方法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体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重视低年级学生生活好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活动课,来达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活动课的教育优势

小学生把一天中最多的时间都留在了学校,学校的态度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校内积极实施培养策略更有助于好习惯的定形。与此同时,小学生对于老师有种莫名的崇拜感,会坚决服从于老师的安排,对于老师说安排的活动言听计从,所以实施校园内的“好习惯”养成策略会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活动课就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交流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辩论会、实话实说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把教材的内容贯穿到活动中去,凭借活动的生动、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教师以活动课为抓手,辅以主题班会课,队会课、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微展示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必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活动表现形式要多样,活动课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2、以节日文化为契机,开展多种评选

重视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以传统节日有契机,结全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评选。如九月的教师节、重阳节时的“尊师孝亲好少年”评选,科技节的“科学小达人”、艺术节时的“艺术达人”“小小音乐家”“小小书画家”等的评选。以活动,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以活动来促进评选,把活动中挖掘出的典型进行宣传,达到辐射的效果。在校园内形成崇文尚理,见贤思齐的良好风貌。

3、学习经典,纠正错误的行为。

学习和背诵《弟子规》在一方面可以增加个人的文化素质,丰富个人涵养,在另一方面,经典给我们树立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好习惯和正确方式,学习经典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良好的行为范本。小学生将《弟子规》背的琅琅上口,在背诵中已经熟记了这些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之前,老师需要将《弟子规》的含义详细的介绍给小学生们,让小学生们在古老的语言文字中理解到先进的理念,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导。

二、注重教师的引导

1、对于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教师活动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少相对的自控能力,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低年级无法及时从轻松的幼儿园生活转变到需要守时守规的小学校园生活,总是依赖于家长和教师去督促他们。所以对于低年级的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来到学校,确定未能守时的学生们并及时做好沟通。除此之外,老师们可以培养好优秀的小干部,减轻老师个人的工作压力,增加班级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培养小干部一方面可以提高对小干部自身的行为要求标准,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们形成一种模范带头作用。

首先,小干部可以督促同学们的作业完成,让低年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完成课后家庭作业的态度,进一步发展培养成一个好习惯。其次,小干部可以深入的了解到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同学们有更长的相处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课前、课后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小干部身上的责任感会给他们形成一种压力,不论是小干部自身还是其他小同学,都会因为这种压力而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从而达到了培养好习惯的目标。

2、对于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教师活动

相比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经过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好习惯培育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下课后尽快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先玩完喜欢的游戏、遵守班规校规以及相对独立的学校生活行为方式,小干部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在此阶段,老师们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多问多读多思考的习惯,对老师和家长的话进行自我思考的习惯。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在于有多听老师的话,而是在于他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多强。在当今社会,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填鸭式”教育的成果,我们更需要的一些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培养一个孩子形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三、家校合作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宋庆龄曾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了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家庭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才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家庭成员不能过度纵容孩子

由于政府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身上寄托着来自两个家庭的沉重的爱。但是我们需要分清楚,溺爱不是宠爱,反而会导致小学生的性格出现问题,使得学生的行为变成某种程度上的无理取闹。有句古话曾说过:“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导致孩子的习惯培养问题一拖再拖,老一辈的为孩子撑腰,使得孩子越来越嚣张跋扈,有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但是家长们需要知道的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好习惯的培养也是一样,也要从娃娃抓起。所以疼爱孩子是必须的,但千万不能过度纵容,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坚决抵制坏习惯。[3]

2、家庭成员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习惯示范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整个家庭中只有孩子需要培养好习惯,而其余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我们都知道,小学生都是贪玩的小孩,培养好习惯已经让他们觉得厌倦了,如果此时家长们只是在旁边做一个错误的示范,孩子则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家人都认真积极努力的培养一个好习惯,例如全家人都睡前看书,在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一个小学生的好习惯显得格外轻松。

3、家庭成员要有一致的良好习惯评价标准

在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家庭成员极其容易出现矛盾争执。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事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在说到良好习惯时,家庭成员们总是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说妈妈会觉得小学生应当培养一个九点钟就上床睡觉的好习惯,而爸爸则可能会觉得九点钟更适合看一些书。对于这种家庭成员出现争执的习惯而言,家长们最好进行协调商讨,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好习惯培养标准以及策略。否则如果出现两种标准的话,会让学生在标准之间找到空隙,无法坚持做好一件事,导致这个习惯的培养计划报废。

4、积极配合学校及老师的培养活动

学校是除了家庭环境以外对小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最大影响的环境,所以要保持家庭活动与学校活动的一致性,二者之间不能存在冲突。对于家长而言,积极配合学校及老师的培养活动不仅能使学校活动和老师活动开展的更顺利,更能使小学生培养出好习惯的时间相对减少,培养出好习惯的可能性格更大。反之,如果家长不能配合这些培养活动,老师的威信力会下降,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凝聚力也会减少,更不利于学生融入一个大环境中去。因此,积极配合学校及老师的培养活动,协调好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外生活,更有助于小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

四、重视社区教育的渗透力

近些日子以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做“熊孩子”,常用于形容一些岁数小不懂事,调皮捣蛋,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对于这些熊孩子,社会大众都表示深恶痛绝,然而并没有采取任何改良的措施。社会对于一个孩子的监督来自于四方八面,监督力度最为有效和强大,更有助于孩子无时无刻都处于一个培养好习惯的状态中。

1、让孩子积极参与社工活动

好习惯不仅仅是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也包括行为习惯,让小学生们参与社工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尊老爱幼、爱护弱小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养成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使得小学生们发扬他们至纯至善的本性,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2、踊跃开展学礼仪、讲文明的宣讲活动

际交往习惯也是习惯之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礼仪。礼仪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说句“您”,而是要将对对方的尊敬融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里。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学礼仪的活动可以通过学习有关礼仪的儿歌、童谣等来开展,兼顾了小学生的年龄情况和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

五、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活动的必要要求

1、坚持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意思就是说培养一个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只有一颗真正想要培养出好习惯的心才能做到坚持,才能忍受住来自世间万物的诱惑,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2、信任。

信任指的是老师和家长相信小学生会按照他们制定的策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小学生相信老师和家长是善良的,是对他们心存善意的。如果双方不能实现互相信任,那么这好习惯的培养策略根本不能得到实施。只有双方互现信任,老师和家长才能全心全意的为小学生们制定一个最优秀的培养方法,以养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为重点发展目标,小学生们才会配合老师和家长的工作,做合乎规范的事,约束自己的行为。

3、协调

小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决于很多方面,有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外部的力量,有形形色色的诱惑阻碍了习惯的养成,也有各方的推动力使得培养良好习惯变得更为简单。协调的意思是来自学校、老师、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开展方向必须一致,不能在内部出现矛盾,否则会产生巨大的阻碍力,造成极大、极严重的破坏。因此,各方面都应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发展方向,形成一个协调的发展环境。

人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称作惯性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在养成一个习惯之后,无论它是好是坏,这个习惯都会变成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去驱使我们做一些事情。然后与之相对应的一面是习惯的可养成性,这种可养成性给了我们调整人生的选择空间,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后天培养的优良习惯也能让人们赢到终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时不晚,这个任务的重点在于家长和老师的通力合作。如果能充分发挥出整体的力量,必定会大于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启勇。 浅析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和实施方法[J]. 中华少年,2016,(24):10.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4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

就目前数学教学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经验来看,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则.  1.系统化原则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学习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则不同,知识面较广,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学法课.其次,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进行指导.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3.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4.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改正不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应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多讲怎么做,少讲为什么,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便于学生接受.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如怎样记笔记,怎样积累资料,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阅读,等等.

5.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6.及时巩固原则  及时巩固原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是数学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表明,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及时巩固,才能迁移应用.

四、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为其内容及范围.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5

既然学习方法那么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呢?笔者从几十年教学经验中体会到,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采取若干具体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一、要做到学校重视,统一要求

每个年级、每门学科统一的指标系统和全面的落实计划,保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连续性。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要做到学校重视,统一要求

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仅仅是第一步,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习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教师要不断改革教法,重视学法

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有着很大的制约和影响,先进的教法能促进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重视学法的培养,也会促进教法的改革。只有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法想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本身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还必须注意在学法培养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言传身带的感召力量。

四、要做到及时总结,树立榜样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6

1、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学生听课既是课堂教学最常态的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新知最基本、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一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学习成绩的优劣,听课效果是决定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生用笔在课文空白处做标记与批注。它的好处是学生可以边听课边在课文上画着重号、波浪线、提问题、作解释、写感悟等,把听、读、写结合起来,做到五官并用;二是教学生学会提学习问题,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学会主动举手提问题,教师对主动举手提问的学生应进行鼓励,以引导更多的学生举手提问。三是教学生学会记重要结论,教师一定要大力提倡背诵记忆,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背诵记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长期坚持,学生的听课习惯就养成。

2、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则是不局限于课堂之中,可以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主动学习的途径。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带着问题阅读,小学生思维特点多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养成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习惯。必要时教师要为学生拟定阅读参考问题,让学生从根据“教师所列的问题”与“书后练习题”读书,逐步过渡到学会在阅读中自己提出问题,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学会用问题来总结归纳学习内容。这一习惯的培养过程,只能依据学生学习年级与年龄而定,不可操之过急。二是带着五官阅读,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尽量多动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阅读时要动口----最好是嘴唇动而不必出声响,以加快阅读速度,避免影响他人;动手-----重要内容用笔帮助记忆;动脑----用反问式、问题式、比较式、归纳式、图标式、顺口溜等多种形式把问题简化,把书读薄。三是带着纸笔阅读,“带着纸笔阅读”这一习惯是否养成,是衡量学生是否学会阅读的重要标志。学科教师平时就严格要求学生带着纸笔阅读,并把这一要求作为本学科课堂学习的常规要求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四是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鼓励学生多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到了中高年级孩子思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可选择逻辑性、说理性强的读物给孩子阅读。选择的内容应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买给孩子阅读,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一方面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一方面加深亲子感情。还可以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去让他们自由选择书读。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对学生影响很大,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学校也要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古诗诵读、朗诵比赛等活动,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激发孩子与书为友,让孩子踏着一路书香前行,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世界里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课外阅读对现在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件收益无穷的事情,它将是陪伴孩子终身的朋友,孩子从书籍中学习词语用法,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写文章时就能运用自如。

3、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包括书写的字迹大小适中、字体规范清晰、内容安排合理等。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学生,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学生,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学生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入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执笔姿势:拇指食指执笔,中指托住笔。坐姿:腰挺直,脚放平,做到四个一(胸离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拇指食指留条缝)。书写要工整横平竖直间架合理(依照书先看再描最后落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还要手把手地逐个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书写前先规划安排好版面,而后选择适中的字体大小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减少书写涂改现象。

4、培养学生认真完成练习的习惯。练习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知识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练习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教师在培养学生完成练习的习惯时从六方面着手,一是学生在完成练习之前,一定要先认真看书,至少阅读一次全部课文、例题及课堂笔记,掌握解题规范与思路之后再动手完成练习;二是学生在动手完成练习时,要仔细审题,养成认真阅读题目,仔细审题,全面领会题目已知条件(包括隐藏条件)的好习惯;三是练习完成之后,一定要自我检查,形成自己检查练习的习惯,不断减少练习的差错,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四是学生在完成练习 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两个意识:首先是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的时效意识,也就是说建议学生在准备完成练习时先粗略预估需要的时间,争取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其次是完成练习后及时缴交练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做到练习及时完成,上午的课后练习争取中午完成,当天的练习争取当天完成,养成及时缴交练习、绝不拖拉的好习惯。五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练习时“三要三不要”:即练习的字迹要工整、大小要适中、空间安排要科学;不抄袭、不要粗心、不要涂改。六是教师与家长要经常联系,督导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到家的第一件事情是应该先做完回家作业(包括口头和笔头的作业)。做家庭作业时,先复习老师教的内容,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候要让孩子养成认真读题,不开小差,不看电视,不做做玩玩讲讲话。做完后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并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做完一科作业就收拾好再做另一科作业,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等。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也不要坐在他身边看着,应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的完成作业,不要怕他出错。当孩子的作业出现错误时,要让他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平时不允许孩子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问家长,应在经过思考后实在想不出来了,才向他人求助,培养孩子学习上的韧性。这些也都是需要家长同学校共同配合,督促孩子做好。不希望越俎代庖,帮孩子做这些事。如,曾发现有一年级有个别孩子出现到学校后发现没带作业或学习用品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样既影响家长的工作,小孩也不能养成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学习时就认认真真的学,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的玩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主要抓住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途径:教师要重视课前自学,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课前3分钟进行自学,提出简明的自学要求,尽量以“问题式”的提示,为学生树立近期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学习惯;在课堂上,对于能正确回答“自学问题”的学生,要进行恰当的课堂评价,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养成自学习惯;作为农村的小学生,其自学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是课内而不是课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要把问题的提出尽量用书面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不论什么问题都要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指定个别学生回答;要不断引导学生,在听教师讲课之前、完成课堂练习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自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阅读题目内容、分析题目的要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自学,用具体简单的“课后自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养成先学后教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预习练习题列入家庭作业,让课后自学常态化。

6、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低年级要求学生用词说句、看图写话;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日记;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天坚持写一分钟、三五十个字,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学生的写作习惯就养成了。

7、培养学生的互助习惯。在新课改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同伴互助式”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之时,先找同学帮助;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培养“学科小先生”,用于课堂学习互助,为每位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有问题先问同学,后问老师”的好习惯。这是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