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优秀7篇正文

《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优秀7篇》

时间: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优秀7篇,仅供参考。

中美文化差异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 篇2

关健词: 跨文化交际 中美时间观差异 文化差异

一、中美时间观差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长期的文化现象,并在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输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非常重要。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难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并极大地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因此,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者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宏观上看,时间观的差异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心理时间取向,另一种叫文化时间取向。

(一)心理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一些深层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差异,过去、现在、未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四种不同的时间取向。

1.零时间取向。零时间取向就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

2.过去时间取向。具有这种时间取向的人,要么把发生在过去的事铭记于心,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要么重视旧式生活,念念不忘过去之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过去为时间取向的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老和年长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重,经验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

3.现在时间取向。认为“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人们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上,享受现在。具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为冲动、自发性、随意性和轻松自在。

4.未来时间取向。与东方人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回顾过去。这是由他们较短的历史和成功信条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会制定详细的未来个人计划,American Dream(美国梦)早已深入人心。在美国,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详细计划的人能有动力度过他的余生。

(二)文化时间取向的差异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各自的时间取向都有其社会及文化渊源,而文化应该是无良莠、好坏之分的。由于我们的生长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待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爱德华・霍尔将文化时间取向划分为三类: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技术时间。技术时间指的是精确时间,“它是一种被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使用的时间取向,这个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很陌生的”(霍尔)。但是至少它适用于跨文化交际领域。

2.正式时间。正式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世纪,年,月,周,日,小时,分钟。和技术时间相同,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导致文化误读。

3.非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在交际中很难把握,因为它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同。本文当中仅以“准时”和“等待”为例来介绍非正式时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准时

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准时是强制性的。如参加家庭聚会,中国人通常会提前或准时到达。因为中国人习惯提前帮助主人准备晚餐。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聚会,为了不打扰主人的精心布置,他们不会提前到场,迟到十分钟是最佳选择。而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包括改变时间原来先后顺序。显然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式的“不见不散”。

(2)等待

在西方社会,等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没有耐性长期地等待。在西方人看来,漫长的等待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因此,在美国,等待是拒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中国人会友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因为等待是中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例如,繁忙的商人或者某重要领导的姗姗来迟是可以谅解的。我们有耐心去等待,这点是和西方人截然相反的。

二、结语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隐藏于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并构建着与其相适应的交际行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因此,在一些跨文化的生活或工作场合,如果人们只承认和坚持自己的时间观念,对异域文化的时间观念不予理睬,误解就有可能发生,交际就有可能失败。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理解心理时间取向、文化时间观、时间间隔和交际节奏的种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霍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增强跨文化意识,可以把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降到最低限度。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开明的态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本位主义。知己知彼,才能入乡随俗,尊重异域文化。一旦遭遇冲突,要运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第三,跨文化交际必须坚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原则。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59:20.

[2]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97-10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1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73.

[5]Edward C.Steward & Milton J.Bennett.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M].Intercultural Press,Imc.Yarmouth.Maine.U.S.A.

[6]刘爱真。文化认识和言语得体[J].外语界,2000.

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篇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中美文化的差异,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美企业文化差异,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根系越繁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中美文化差异来源,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中美交际文化的差异,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中美文化差异文章,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中美文化差异表现,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注重阴与阳的辩证统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上与下、左与右、正与反、内与外、男与女等等。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而美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家,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国的文化不是两极,而是多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六、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和美国文化的开放性中国属内陆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这大片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陆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自成体系,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从清朝的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每一次打开国门,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外来文化,却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就连接受西方文化最彻底的台湾、香港、新加坡来讲,也并没有完全西化,而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儒家文化的传统。然而,与正统文化相对立的是,开放式的中国民间文化却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外来文化。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店、西方哲学思潮,等等西方文化,无不是借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东风吹遍了中国的村村落落。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欧洲,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而美国的民主与法律制度又保护了美国的文化自由发展,不受政治的打击和控制。加上美国每年招收大量的外国学生与学者,同时也带来大量的不同文化与碰撞。美国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吸收其中优秀部分以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七、中国儒家主文化与美国基督教主文化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两大特点是,第一,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孝敬父母,二者不可逾越。第二,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由此延伸到社会,讲究朋友之间以兄弟相称,四海之内皆兄弟,讲哥们义气。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信教,相信上帝。按基督教义,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家庭,只是替上帝抚养孩子的场所,因此,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骂自己的孩子,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基督教讲究博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八、中国文化的统治性与美国文化的大众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中间小,两头大的社会。即中产阶层占少数,统治阶层与普通大众占主体。而统治阶层又驾驭普通大众之上,对于文化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利益。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美国文化充分体现了中产阶层的利益。加上严密的民主与法律制度,使普通大众得以自如地参加文化的构建。因此美国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大众性。九、中国文化的人文性与美国文化的科学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文化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也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社会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了解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再看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就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豁然开朗之感觉。因此研究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社会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往。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差异的对比,认清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在交流与学习中取长补短,发展自身文化。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任京生,作者任京生老师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曾担任商业文化课程“关系学”中方教师。来美国之后,任老师致力于中美关系学的研究,撰写了《从东到西看关系》一书。此书目前已由中国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并被世界著名的德国贝塔斯曼图书中国俱乐部选中作为畅销书在网上销售。任老师撰写的这部书,不仅以大量的实例为读者演绎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而且从理论上探讨了关系学的来龙去脉。

中美文化差异 篇4

关键词: 文化开放 文化包容 文化进取 平等 个人主义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人们对于这些差异的了解甚少或仅有一些成见,因此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促进中美间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进行的助推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美国文化的特点

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进取是美国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美国文化的优势。美国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推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美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美国文化的进取性,有利于美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总之,美国文化的优势是美国发展的动力。

(一)美国文化开放的基本形式。

1.通过人员流动而实现的文化交流。

2.报刊、印刷品和音像制品是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普遍形式。

3.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开放的基本方式。

4.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系统、电话的广泛运用,正成为文化开放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形式。

(二)美国文化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各种政治思想可以在美国存在。

2.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在美国,常见的有欧洲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

3.美国文化具有宽容兼纳的一面,美国的宗教和难民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美国文化进取性的特征。

1.美国人敢于探险,体现为对地理考察、对企业的风险投资。

2.美国人对权利和优越的追求,体现为美国人对公民权利及美国梦的追求。

二、美国文化模式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概念贯穿美国的各种社会关系。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以人性为基础,强调每个人生来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We are all human,after all.”在美国,“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所有人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机会,无论其肤色、性别、国籍来源和如何,而不是在处境方面人人一样。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提出要维护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美国人的个体观念根植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

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

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

三、中国人对美国的误解

(一)中国人认为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国家。

确实,美国曾经有过黑奴及种族歧视的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但是,这也是美国人的荣耀所在,因为美国人通过自己百年奋斗不但解决了黑奴问题,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种族歧视,以及其他各种歧视的问题。

在美国,歧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在美国求职招聘,不能过问性别、不能过问年龄、不能过问籍贯、不能过问家庭情况(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更不可把肤色、种族、民族条件作为招聘的条件。否则,就有歧视嫌疑,除非你能够说明这份工作非某类人做不可,否则就要被告上法庭,以涉嫌歧视罪被。

(二)美国的教育收费很高,穷人的孩子读不起。

谈起美国的教育,许多中国人的误解也很深。其实,美国教育是很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条做得非常到位。在美国,严格执行K-12义务教育制度,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美国均执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不用交学费,也不收其他费用。无论什么孩子,只要在美国,都可以就近入学。大学虽然收费,但是,并不会因此导致有才能而无经济能力辍学的现象发生。因为美国有四万多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大型公司企业,他们会提前在这些大学里物色那些有才能而家庭贫穷的学生给予资助。所以,在美国凡是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有办法读完书的。

(三)美国人不重视家庭。

美国人的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常常使用AA制,孩子一到成年就与父母无关,父母老了孩子也无赡养义务,这对事事讲究孝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给中国人造成美国人的家庭冷酷无情的误解。

其实美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美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他们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的,所有节日都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一起。

在中国,因为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不少,即使家在一地也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得超过一切,错过妻子生孩子、耽误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白岩松在他的《你想象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综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总是要求参与交际的双方相互间对自己的视野加以调节和改变。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可以因对他方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做到既不“全盘西化”又不固守己方文化而完全拒绝他方文化,使人们在交往中正确应对、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济南出版社,2005.

[2][美]卢瑟・S・路德克。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中美文化差异 篇5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在中国,

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拜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像这种文化之间的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一、

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1.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地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因此,当别人赞扬他的时候,他会接受你的赞誉并说声“Thank

you.”

2.中国人的谦虚谨慎。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解甚至不满。当外国人说“You

poor.”这种谦虚,在美国人看来,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式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1.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根据我掌握的资料,我认为美国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2.中国人的无私奉献。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能做到事事关心,大事、小事、无聊事,事事都会有中国人的一份(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1.美国文化鼓励创新。美国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在美国文化中,鼓励创新是传统,也是独立生活精神的一种体现;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

2.中国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择中的态度。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容易满足生活,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四)在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上

1.美国的个性自由。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来独往,不愿受限制。这种性格其实与美国的国情有一定的联系,美国向来主张民主,提倡自由与科学。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很早就出现了。远在殖民时期,拓荒者们便义无反顾地摆脱了旧世界给他们的约束和迫害而来到这块自由土地。他们现实地发现自己不再享有文明社会里安逸与舒适的生活,而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解决自己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艰苦的生活环境养成了美国人独立自主的个性。因此,这种独立的精神从早期殖民地时期便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

2.中国的团结协作。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都是这种重整体、轻个人思想的极端体现。

二、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文化观念之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时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集体利益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一)对女性的态度

1.美国妇女受到尊重。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而且西方男士非常绅士,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Lady

first在西方经常见。

2.中国妇女地位。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由于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现在有些地区妇女的地位还很低,有些农村还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而且有些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还不招妇女。

(二)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1.美国人的平等意识。美国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的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2.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新中国虽已建立了六十多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

婚姻家庭差异

(一)

婚姻稳定

1.美国人的婚姻观。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残忍的。

2.中国人的婚姻观。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二)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1.美国家庭结构较简单,家庭成员间独立。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让孩子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做法我认为给年轻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2.中国家庭结构较复杂,家庭成员间相互依赖。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抚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友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轻人的独立能力,使年轻人更加地依赖家人或父母,同时也助长了年青一代的懒性。

五、新闻文化的差异

新闻媒体是政,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新闻传播的过程可以非常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新闻发展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各种时代的不同烙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新闻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媒业,报道方式和报道水平在全世界都处在最前沿。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因此新闻传播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1.新闻传播的内容。中国新闻题材较为严肃,且多以正面为主,注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美国的新闻报道更加活泼,人情味浓厚,常常会加入一些引起受众感官刺激的内容于其中。

2.新闻表达形式。中国的新闻传播是含蓄的,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人们去推敲,这和中国人说话含蓄、谦虚谨慎的方式不无关系。而美国的新闻非常坦白直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而且评判色彩非常浓重。

3.新闻传播的目标取向。中国新闻多正面报道,对于发生的事件常常选择积极的报道方式,即使是灾难性的事件也是如此,以此来鼓舞人们坚强面对。而美国新闻一般都是负面的新闻,常常是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这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关,在基督教中文化原型之一是“赎罪”,这种“罪感文化”对新闻的报道取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李洋。中美价值观的不同特征与成因探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

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 篇6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美国是主要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但在文化领域,尤其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产生各种冲突。本文通过探索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商务活动中的中美行为差异,进而提出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 商务活动 中美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一、引言

文化是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由于世界各民族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区别,使得沟通方式和交流手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商务活动日益增加,尤其是中美两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由于两国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中的冲突。本文旨在探索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为两国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沟通提供有效的启示。

二、商务沟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该民族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便于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1.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倡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的一员,而且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商务活动中的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企业中个人的成就大多体现在为企业作出多少贡献上,集体从中获得了多少回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过分表现自己,通常也不愿发表不同的见解,言行举止与集体尽量保持一致。

2.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

在西方社会里,人们寻求个性化,提倡个人突出,追求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美国人的追求自我意识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尊重自己价值观的同时,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他们认为:“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因为他们知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极力表现自己,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也不习惯关心和帮助他人。这种价值观在商务活动中还具体地表现在商务人员身上,工作人员强调个人作用,具有很强的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不断鼓励员工创新和奋斗,拥有处理各类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商务沟通中的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对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往往更注意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美国商务工作者在公司得到利益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中国人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达成共识,然后是细节层次的分析,面对复杂谈判时,注重问题的整体讨论,所以通常临近谈判尾声时,才会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从而达成一揽子协议。

2.美国人的逻辑思维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不同,通常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所谓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正在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对事物本质进行逻辑分析,不喜欢追求折中。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通常将整个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活动,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他们会将价格、交货、担保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个步骤都做出让步和承诺,最后达成的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

在商务沟通中,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多是以双方获利为宗旨,力求长期合作,体现诚意;而美国人则是往往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为日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美道德规范的差异

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熏陶,万事以和为贵,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直接冲突,多是以委婉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而美国人则倾向于直截了当、直言不讳的交际方式,自由表达观点看法。这种交际方式富有挑战性,但是争论往往只针对工作不针对人。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说话表达模棱两可、不锋芒毕露的作风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实际上受文化的限制,中国人往往把直截了当、直言不讳当成是一种鲁莽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说话含糊不清是没有诚意的。

三、商务活动中的中美跨文化沟通策略和技巧

文化背景和历史造成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的沟通是消除文化差异的最好手段。

(一)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谓“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商务活动中,东西方的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就要有对异国文化的包容精神,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互利、互信的合作氛围。因此,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商务交际,首先要避免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克服“民族中心论”。其次,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求同存异,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解决沟通中的障碍,认识文化特征,减少文化上的差异。

(二)坚持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

成功的商务往来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入了解本国文化,透彻理解文化自身的产生、演变,可以增强商务工作者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把握好中西文化的类同和差异。同时,尊重异国文化,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在中美商务沟通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在商务沟通中处于有利地位,掌握主动权,而不是盲目地陷入另一种文化中。

(三)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进行文化整合。

在跨国商务往来中,分歧和争执是无法避免的,达成共识是必经之路。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所以在任何商务活动中文化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整合是基于不同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寻求共同发展而创立的,通过文化整合融合差异冲突,求同存异。解决跨文化中的差异,适应异国的社会特点,解除文化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文化沟通。通过沟通和交流,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吸收的,它会随着周围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财富,而不是一种障碍,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增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商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整合的方式,尊重、包容他国文化,学习并吸取其他文化,建立全球文化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使我国在商务合作中处于优势,使商务活动有效开展,使我国的贸易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徐宪光。跨文化商务沟通[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刘雯祺。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化沟通[J].湖北经济学院报,2006,7.

[4]王隽。东西方文化差异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5]洪登永。论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J].经济与管理,2000,(3).

中美文化差异 篇7

中美两国都是地区的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但是,由于历史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两国之间存在的诸多的摩擦,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借助对曹禺的《雷雨》及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作品的分析,充分了解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差异性,促进两国在求同存异基础和谐相处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以《雷雨》和《悲悼》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

《雷雨》是我国著名戏曲家曹禺创作的,是以家族为背景阐述人性及生活理念的伟大作品。《悲悼》则是美国著名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创作的,展现了美国人们的生活及人生观、世界观。在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这两部作品是有一定原因的。

1.内容方面相近

《雷雨》和《悲悼》两部作品虽然在创作的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内容方面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这也是选择《雷雨》和《悲悼》作为中美文化差异性比较切入点的重要原因。《雷雨》是以周朴园一家的生活为背景的,通过家族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新兴资产阶级的堕落。作为罪恶之源的周朴园,先是和侍萍育有二子,然后始乱终弃,带着长子离开侍萍,繁漪是其继妻,但是又和周朴园的长子有染,而其长子还喜欢侍萍的女儿四凤,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所有的丑恶都被揭穿,导致众多的家庭成员死亡。《悲悼》与此类似,也是和家庭矛盾冲突有关,故事以情杀为线索,结果是莱维尼亚独自承担了家族的罪孽。在戏曲的内容方面有可比性,是选择《雷雨》和《悲悼》作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切入点的依据,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对于中美文化差异性的认知。

2.在作品成因方面有可比性

曹禺和尤金。奥尼尔都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家庭生活都很不幸福。奥尼尔在小时候就随着父亲在全国漂泊,饱尝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造成了其在精神方面的苦闷和内心的挣扎。曹禺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母亲早逝,又逢中国军阀混战,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生活的不如意与当时社会环境相结合,伟大的作品由此诞生。因此,《雷雨》和《悲悼》都是对当时社会社会的真实反映,从一个侧面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为人们了解中美不同文化的实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从《雷雨》和《悲悼》表现的人生价值,反应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是和民族的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族性格方面以含蓄为主,相信“宿命论”,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人只能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完一生,不能够出现差池,如侍萍回答周朴园的问话时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并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因此中国人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是以隐忍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很少表现出反抗精神。例如:在《雷雨》中,面对始乱终弃周朴园,作为受害者的侍萍,不是采取激烈反抗形式报复周朴园,而是一味的退步、忍让。即使是在了解到周家的、之后,面对四凤的不幸,还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其经典的台词也是感叹命运的无偿。侍萍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由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的文明传承,并且是以农耕作为生存的手段的,在和大自然的斗争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了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由此也产生了对于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即命运的崇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命运是大自然的代表,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够生活命运的阴影之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好的事情,那是命运对人类的恩赐,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承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坎坷和不如意,那么也是命运对于人类的惩罚,是由于人类的自身罪恶触动了命运,因此降下厄运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性格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理念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由此也容易产生随遇而安思想,影响人类的进步。

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中华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美国建国时间比较短,缺乏文化的沉淀,因此在性格方面以直率为主,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更加强到个人英雄主义和暴力手段,即所谓快意恩仇。这是和美国国家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的。美洲大陆原本是荒凉、孤独的大陆,是英国的囚犯流放地。因此,美国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深受英国的影响,民主,自由是其文化代表性的内涵。同时,美国在建国的过程中,饱尝了征服自然的艰辛,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敬畏。但是和中华民族臣服于命运不同,美国人更加注重抗争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作用。即依靠宗教的力量,增强自己的信心。在奥尼尔的《悲悼》中,对此有着深刻的描述。克里斯丁虽然也是教徒,但是和孟南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孟南由于收到清教观念的影响,已经变得冷漠、呆板、缺少生活的情趣,而克里斯丁却是内心充满的激情。这为矛盾的产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同时莱维尼亚对母亲的报复,也是宗教行为的一种体现,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教义展开自己的行动,从而导致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了。

借助《雷雨》和《悲悼》在,人生价值等方面解读,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对于中美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促进中美之间在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为解决彼此间产生的矛盾,提供一种全新途径。实现中美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从两剧的情感表达比较中美文化差异

情感的表达在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基础,能够促进家庭内部矛盾的解决,是维持家庭生活稳定的重要因素。中美两国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表白情感的方式以含蓄为主,尤其是经历了宋朝朱熹等推动,理性在家庭情感表达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即所谓“灭人欲”。强调家庭生活中伦理关系,贯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男子在家庭生活占有主体地位,是家庭组织的核心,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展开的。例如,在《雷雨》中,周朴园是周家的核心,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围绕周朴园展开的。当然,这种家庭结构也为周家悲剧的结局创造了条件。随着周朴园的堕落,周家也必然难逃崩溃的命运。

中国人的大男子主义是和其生产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男子由于体力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形式。同样,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例如,儒家思想的产生就为男性社会的形成实现了理论方面的准备,凡此种种,都在《雷雨》中有深刻的表现,剧中三位女性四凤、繁漪、侍萍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展开活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

美国的情感表达有着和中国人明显的区别。直率、坦诚是其表达感情的常用方式,这是和西方提倡的男女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中国人的男尊女卑不同,美国的女性可能是诱人堕落的夏娃,也可能化身为圣洁无比的玛利亚。对于男性来讲,女性不是附庸,而是充满诱惑的同类。在《悲悼》中,莱维尼亚和克里斯丁都具体夏娃的特质,不仅生命力旺盛,并且有着直率的欲求。在迷惑孟南、奥林的同时,也没有迷失自我。在这场情感的纠葛中,女性一直是处于主导的地位。男性则需要向克里斯丁和莱维尼亚寻找感情的慰藉。以便内心的冲突和难以满足的欲望得以发泄。

通过对《雷雨》和《悲悼》中对于感情纠葛的处理,很容易发现中美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中地位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中国,女性是男性附庸,在感情方面处于从属的地位,在美国,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在感情方面是以女性为主。借此,人们也可以在中美交流过程中了解彼此的禁忌和惯例,为彼此交流顺利的进行创作条件。

四、总结

总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和经济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同时和民族性格、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借助对曹禺的《雷雨》及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作品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中美在文化领域的差异,深刻体会不同民族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的观念,为中美两国在交流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荒芜译。奥尼尔。奥尼尔戏剧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2]焦尚志。金线和衣裳[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