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上的民族鄂伦春族最新2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山岭上的民族鄂伦春族最新2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山岭上的民族鄂伦春族 篇1
“鄂伦春”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解放前,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穆昆”是鄂伦春语,即“兄弟们”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由各个“乌力楞”组成,“乌力楞”是鄂伦春语,即“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斜仁柱”,类似美洲印第安人的庐帐住所,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桦木做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围盖,底部直径约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间生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
新中国成立后,把鄂伦春人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嘉荫县等地。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四个猎民乡镇及黑龙江省的五个鄂伦春族乡。鄂伦春自治旗坐落在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面积为59880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在阿里河镇。
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解放前有少部分人学过满文、日文和俄文。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以及汉语的普及,很多鄂伦春族青年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过去以食狍、鹿、犴、野猪肉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
鄂伦春人的饮食,过去以食狍、鹿、犴、野猪肉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把肉切成大块,煮得很嫩,中间常有血色就蘸着盐水食用。烤肉是将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得焦黄即可食用,或是把肉扔在火里,烧得外黑里红,即为恰到好处。炖肉是把肉切成小块放上野菜一起炖,味道格外鲜美。还有一种吃法叫“阿素”,即把剔骨狍子肉、狍肺、狍脑子煮后切成小块,和在一起,浇上野猪油,放些野茶花,鄂伦春人认为这是相当讲究的佳肴。他们爱吃生狍、鹿肝,以改善和增强体力,用肥野猪肉和熊脂肪炼油保存,在严冬季节出猎,喝一碗熊油就会全身发热。
鄂伦春族大概是中华民族中相貌特征最明显的一个民族,他们都是眼细小,颧骨高,脸平而宽,与汉族人的区别比日本人朝鲜人都要明显得多。他们的身高也普遍比汉族人矮小。目前鄂伦春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绵绵数千里的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食兽肉、衣兽皮,创造了适合于森林游猎的兽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乃至各种生活用品,多以兽皮为原料,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兽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风抗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兽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兽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兽皮毛质疏松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没有下半截的皮裤
皮裤多用三张皮制成,裤长只到膝盖下,下半截穿皮套裤。套裤无裤腰和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栓在裤带上。男人狩猎、女人砍柴时都习惯穿上它,既保暖,又可以保护里面的裤子,行动起来也很灵便。
踩雪无声的皮靴
兽皮靴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一个狍脖子皮做底缝制,轻便、美观,踩在雪上还不容易发出声响
假耳朵皮帽
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皮帽多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并熟制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 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这种帽子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鄂伦春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75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由于长期游猎于大小兴安岭深山密林,鄂伦春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森林狩猎文化,无论在经济生产、衣食住行、风俗礼仪、文化娱乐及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采。
鄂伦春族篝火节
鄂伦春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在长时期原始的游猎生活中,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鄂伦春民族与其他民族原始时期一样,信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苍茫林海之中,以狩猎为生,与火结下不解之缘。火可以取暖、照明、煮食,也可以使人遭灾,鄂伦春人认为“透欧博如坎”(火神)是自然的一大神灵。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先要向火塘跪拜磕头,然后才给家中的长辈磕头拜年;在去别人家拜年时,进屋也要先向火塘跪拜。每天用餐时,要向火塘里扔些肉、饭等食物,以示供奉。对火神的崇敬,还表现在禁止向火上倒水、用刀叉火,也不能烧迸火星的木柴,以防触怒火神。
鄂伦春族的节庆很少,定居前重要的节日只有春节,鄂伦春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庆祝狩猎丰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们户户都在门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
除了春节,鄂伦春人在每次狩猎丰收归来,也要与族人一起燃起篝火围坐一周,边唱边舞,庆祝狩猎归来,总之鄂伦春人崇敬火称其为火神,处处都离不开火。
去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参加一次篝火晚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
古伦木沓节并非是单一的祭神祭祖日,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古伦木沓节有很长时间停止活动,近几年虽然有群众自发性地加以恢复,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活动濒临消失。因此,保护这一民俗节日刻不容缓。
鄂伦春族的历史贡献 篇2
鄂伦春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元时称为“林木中百姓”,明代被称为“北山野人”,清初谓“树中人”。其在鄂伦春东部者,又呼为使鹿部,其在鄂伦春上流西部者又呼为使马部。其在黑龙江下游之鄂伦春又呼为使犬部。鄂伦春族17世纪之前,生活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广阔土地上。他们以游猎方式生存。17世纪,由于沙俄对远东的进犯,部分鄂伦春人南迁到大小兴安岭地区。充当骑兵的鄂伦春人被称为“摩凌阿鄂伦春”,意思是“马上鄂伦春”,也叫“使马鄂伦春”。“步行鄂伦春”,被称为“雅发罕鄂伦春”。鄂伦春民族在抗击沙俄侵略,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保卫边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
一、为抗击沙俄侵略,保卫祖国边疆
鄂伦春骑兵在战时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是抗击沙皇俄国侵略、保卫祖国东北边疆的一支劲旅。清初,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边疆的战斗中,鄂伦春猎民拿起狩猎用的弓箭、扎枪,同端着火枪、拉着大炮的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17世纪中叶,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侵占黑龙江上游北岸雅克萨城,烧杀抢掠鄂伦春族等游猎民族。鄂伦春民族不甘屈服,与清军紧密配合,抗击沙俄侵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冬,萨布素派人跟鄂伦春头人朱尔铿格等联络,决定派遣夸兰大鄂罗舜率军扫荡精奇里江一带俄军。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这支清军直抵多伦斯克和昔林宾斯克(位于昔林木迪河畔)。因俄军闻风逃走,清军乃将堡寨焚毁,继续溯精奇里江上行,寻歼俄军(1)。这一年,黑龙江流域各族群众积极配合官兵消灭入侵之敌,其中牛满河之奇勒尔奚鲁噶奴等“杀十馀罗刹”,鄂伦春人朱尔铿格等在精奇里江杀5罗刹,费雅喀人“击杀罗刹甚众”(2)。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收复雅克萨城,鄂伦春族士兵565人参加了雅克萨战役(3)。他们积极运送物资,当向导,侦察敌情,甚至参加战斗,并立了战功。在两次收复雅克萨城之战斗中,鄂伦春族军民同清军一道作出了巨大贡献。
19世纪中叶,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鄂伦春族继续奋起抗击沙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间,沙俄侵略者制造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对当地汉、满、达斡尔、鄂伦春族人民进行血腥地大屠杀,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全部中国领土,并且越江攻占瑷珲、齐齐哈尔等地。在抗击沙俄大屠杀和保卫瑷珲的战役中,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鄂伦春人出动500人的马队,毕拉尔路官兵60人,从车陆出发,人员取江道,马匹走旱路,急行军三天三夜,到达瑷珲后,他们还没来得及吃饭,俄军就向瑷珲城开炮。于是,立即投入战斗。因为众寡悬殊,武器落后,经过一周的战斗,撤至大岭一带。在北大岭战斗中,鄂伦春官兵埋伏在八里小河对岸,担负起截断敌人后路的任务。(5)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在奉命率队痛击沙俄侵略者的战中,“颇称勇敢。”(6)虽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却为鄂伦春族抵抗沙俄侵略写下了壮丽篇章,彰显了鄂伦春族不畏,英勇果敢的大无畏地英雄气概。
同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鄂伦春兵也发挥了作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又从毕拉尔路征调鄂伦春兵200人参加战斗。(7)
1730―1736年,清朝为对抗沙俄东征,调鄂伦春兵359名及其家属移驻巴尔虎进行驻防(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自瑷珲移驻墨尔根城,增加鄂伦春、达斡尔420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挑选鄂伦春、达斡尔披甲驻齐齐哈尔,遣满洲兵200任教练。(9)雍正十年(1732年),257名鄂伦春士兵同索伦、达斡尔等族兵丁共计3000人编为八旗,驻防呼伦贝尔。(10)呼伦贝尔附近的济拉嘛泰河口处,地方辽阔,水草甚佳,树木茂盛,可以种地筑城。“左翼,自修城处至鄂罗斯交界处游牧;右翼,在喀尔喀河游牧。共编为五十佐领。各添佐领一员。骁骑校一员。每旗、各添副总管一员。并铸给总管关防。设笔帖式二员。请将达巴哈管理左翼。博尔本察管理右翼。凡驻防官兵等、各给马匹牛羊。以立产业。官员,每年给与半俸;兵丁,每月给银一两。其军器旗帜等项,该部制造赏给。再,济拉嘛泰河口处至齐齐哈尔。共六百八十里请设立卡伦十处。护送往来行人。”(11)清政府不断增加包括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在黑龙江各地的驻防,对抵制沙俄扩张,保护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鄂伦春兵的战斗作用,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鄂伦春兵的管理。一是加强鄂伦春兵的布防。咸丰十年(1860年),黑龙江将军***钦奏将五路鄂伦春生丁收罗团聚,分布要隘,以便紧急应用。(12)二是增加鄂伦春兵的额数。光绪六年(1880年)黑龙江将军定安,增调鄂伦春兵500名,使之增至1000名。三是加强军事训练。光绪元年间,黑龙江将军丰绅奏调鄂伦春兵500名,每年三月间,调集内兴安岭旺山一带,集中演练40日。(13)提高了鄂伦春兵的战斗力。
二、为维护祖国统一,应征参加征剿
清初,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准葛尔部企图分裂祖国,导致北方蒙古一代战乱四起,边疆不宁。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平叛,不仅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尔的野心,对于以后挫败帝国主义勾结利用民族败类分裂祖国的阴谋,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在历次平定准噶尔部分裂叛乱的战斗中都有鄂伦春人参加。
由于鄂伦春兵骁勇善战,精于骑术,在清政府的很多征调中,都有鄂伦春兵参加。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副都统穆克登统领鄂伦春、达斡尔官兵赴巴尔库军前,预备调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命黑龙江将军傅玉选鄂伦春、达斡尔兵1000名赴京,听候调遣。同年,清政府曾调集鄂伦春兵300名赴缅甸征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鄂伦春士兵还随同参赞大臣海兰察远征过和台湾。(14)乾隆时的“摩凌阿鄂伦春”阿穆勒塔,英勇善战,屡建功勋,因为“从征台湾、廓尔喀皆有功”,后来“官至总管,加副都统衔”(15),成为名噪一时的人物。据《鄂伦春民族简史》记载清政府曾派800名鄂伦春人去新疆伊犁地区平息叛乱,因作战及途中患传染病,最后只有8人生还。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为保护地方安定,消灭胡匪势力
为了保护地方安定,鄂伦春族多次参加地方剿匪活动。“清同治初年,吉林马贼勾合挖金矿之匪人,四出猖獗。将军富明阿奏调布特哈鄂伦春兵五百,一战而定。民国以来俄人觊觎兴安岭中林、矿,而惧鄂伦春人,乃遣其国最勇之哥萨克兵一千人来剿袭之。不半年,死八百人,俄人乃深惊鄂伦春之雄强焉。”(16)宣统二年二月间,库玛尔河驻防库厂兵溃败,经总卡协领调派佐领保忠、台吉善,骁骑校来忠、察尔吉善带领鄂伦春马队70馀名,追剿至漠河一带,颇有斩获。(17)
同年三月间,统领辛天成带领马步各队,剿贼至库。经总卡协领调派佐领刚通,带领上游鄂伦春马、步各队官兵50馀名,随同剿抚至漠河。其骁骑校德奇琛、委官阿栋阿等传集驮马60馀匹,带领步兵20馀名,随队押粮,抵至连,接济无误。18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间,库玛尔河驻防库厂又发生兵变,再次调派委官阿栋阿、狄木讷善等带领鄂伦春马兵30馀名,会同呼玛尔河总卡官兵共同讨伐,合力剿捕,斩擒贼匪30馀名之多,十分得力。(19)
四、为创办漠河金矿,开辟“黄金之路”
早在康熙年间以前,黑龙江尚无通往瑷珲的驿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副都统郎谈、彭春奉命率兵数百人,来到黑龙江上游两岸地区以行猎形式进行调查,为两年后驿路建设提供了路线走向和地理等各方面情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当瑷珲官兵准备进剿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入侵者之际,康熙皇帝“谕议政王大臣等:黑龙江官兵于是月起行,五月中旬可至雅克萨城。凡奏报军机自雅克萨至额苏里,经黑龙江前来,恐迂道迟延,令理藩院侍郎明爱,于都尔伯特、扎兰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自墨尔根自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庶免贻误。”(20)明爱遵照上述谕旨,率蒙古兵500人及索伦兵一部,循嫩江上游左岸及沿大兴安岭北坡,砍树为路,架木为屋而设驿站。墨尔根为头站,依次为二站、三站、四站……直至雅克萨对岸额木尔河口,共计1400馀里,50至70里设一站,共设25站(第二十五站址即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二十五站村)。每站拨15名至20名蒙古兵或索伦兵驻守,充当站丁。从墨尔根到二十五站的驿道开辟之后,使雅克萨到京师的路程比由墨尔根经瑷珲再溯黑龙江上行而至雅克萨城的5400馀里缩短了400馀里。(21)
这条驿路,穿越密林深山,工程及其艰巨。蒙古兵、索伦兵和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历经艰辛,披荆斩棘,在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前夕,初步开通了这条罕无人烟的山路。这条驿路在两次雅克萨战役中,对传递军情捷报,供应前线军需物资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称为“奏捷之驿”。但是随着雅克萨战役的结束,清军撤走,驿站也随之荒废,所开辟的驿站,只有鄂伦春人偶尔骑马从此通行。
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决定委派李金镛创办漠河金矿。调派库玛尔路佐领台吉善带领鄂伦春马兵20名作为前引,由墨尔根城出发,“轻骑简从,穿山越岭,牵用马驮”,经由山谷,重新开辟了直达漠河金矿的嫩漠公路。(22)鄂伦春人在荒无人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不怕流血牺牲,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为维护国家的利益,为漠河金矿的创立、嫩漠山路的开通铺平了道路。以血的代价保护了“漠河金矿”,为李金镛创办漠河金矿,赶走沙俄金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保护国家黄金资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名垂史册,功在千秋。
这条“黄金之路”,即今天的嫩漠公路,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起到了交通枢纽作用,为内地和边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交通的不断发展,也为鄂伦春人民带来了文明和繁荣。
五、为中华民族存亡,抗击日本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一批优秀的鄂伦春族儿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当时,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军中,都有鄂伦春人参加,其中第六军中约有40馀名鄂伦春族战士。(23)
1935年秋,日本侵略者出动400―500名日伪军,直趋抗联三、六军后方基地汤旺河流域。抗联指挥部令六军熟悉地形的鄂伦春族战士“黄毛”,带领抗联战士于汤旺河东岸埋伏,当敌人大队人马涌进时,“黄毛”命令战士从背后射击,敌人乱作一团,经过半天激战,敌人留下100馀具尸体后狼狈逃窜。(24)1936年夏,抗联三军六师张光迪部队、抗联四军二团郑洪涛部队及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许亨植和鄂伦春妇女关丽华等西征部队和抗日人员在庆安县八道岗陈号义屯遇到该屯民团的阻击,被抗联部队打败。为报败仗之仇,该民团勾结了300多名日伪军偷袭宿营在陈号义屯的抗联部队。当时张光迪部队鄂伦春族的独立营营长薛和宿在马架子外的大树底下。听到枪响,他醒过来,敌人离他只有几十米了。他抓枪就打,一枪一个,连续打倒七八个鬼子。敌人趴下向薛营长射击,薛营长不幸中弹牺牲。这位英勇的鄂伦春抗联战士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5)1937年4月,中共北满省委通知哈东司令李福林(朝鲜族)到通河县凤山沟里开会,由少年连和警卫连护送。午夜到达通河县清河镇,住在中共地下党地下交通站刘家。由于防范不严,被敌特发现。李福林带领部队边打边撤,把敌人引到二站北山。鄂伦春族战士李宝太带领一部分人守东山,他的儿子李桂下布同少年连守西山。战斗非常激烈,从上午一直打到晚上。撤退中,一颗子弹打在了李福林的右腿上,山头上的李宝太冲下来要抢救李福林,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同年11月李桂下布,在通河祥顺战斗中头部中弹,英勇牺牲。(26)1936年冬,抗联第六军神、鄂伦春族战士元宝调至第三军工作,负责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的警卫任务。(27)1937年冬,赵尚志领导抗联三路军于佳木斯附近激战,元宝亲手消灭日本侵略军40馀人(一说五六十人),后遭敌人冷枪射击而牺牲。战斗结束后,抗联部队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可赵尚志却说:“我宁要一个元宝,也不要这些枪和炮,再多的枪也顶不住我的元宝啊!”(28)逊克县松树沟北二部落鄂伦春族李宝太(绷格力)在抗联影响下,和其儿子李桂下布参加了抗联三军,女儿李桂香(桂丽艳)参加了三军被服厂工作。1937年4月,李宝太于通河二站战斗中,突围时因救护哈东司令李福林而牺牲。同年11月,李桂下布随三军一师于通河祥顺战斗中头部负伤牺牲。(29)
在反日斗争中,鄂伦春族人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联运物资、当向导、传递情报。1932年6月下旬,退守铁骊的抗日名将马占山率领部队隐蔽在铁骊县嫩铁公司经理丁理中家。丁理中的爱人关丽华是鄂伦春人,她积极犒劳抗日将士,为他们做饭,放马,缝衣服,筹备粮食等。从此,便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传递情报,运送粮食,筹集弹药,掩护同志等是她经常做的抗日工作。在她的革命行为影响下,她的儿子赵国志和女儿赵凤兰也都参加了抗日工作。鄂伦春族夫妇宪扎布和孟淑云,共同参加了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多次作战。宪扎布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妻子孟淑云继续坚持与日寇战斗,直至抗战胜利。鄂伦春族妇女占珠梅,在抗日期间,和父亲盖山一起支持抗联部队,发动和组织部落妇女为抗联战士缝制衣服和手套。还帮助抗联三支队在深山老林中建立军需仓库。(30)铁骊县桃山套子里的鄂伦春族夫妇孟庆海和赵荣,在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经常为抗日部队当向导,传递情报,买粮食和衣物等。孟庆海参加抗联四军后,同部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孟庆海牺牲后,赵荣仍与抗联保持密切联系,因而被日伪警务科关押过几次。1935年8月20日、22日,从上海来的王克道先生在方正县大罗勒密陈家亮子抗联四军军部附近为抗联人员照了3张照片,上有军长李延禄、军部通讯员何畏、孟庆海及孟庆海的儿子孟吉新等。赵荣、孟吉新把这3张照片带回了铁骊县桃山套子里家中,不料被汉奸郑永祥发现。郑永祥很快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敌人。敌人到赵荣家搜出照片,并立即将赵荣和7岁的儿子孟吉新及5岁的儿子孟吉勤捆绑了起来进行拷打。赵荣用鄂伦春语告诉两个孩子,千万不能说出照片上的人名和拍照的地址。赵荣和她的两个坚强的孩子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气急败坏的敌人把他们投进了监狱,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后来鄂伦春族头领陈山历经艰辛借到300块大洋,把她们母子3人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孟吉新和孟吉勤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31)1936年,赵尚志率抗联部队夜袭日寇设于伊春的据点,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粮食等物资。李朱产、莫乌德等动员附近鄂伦春族群众将战利品转移到深山掩埋;后被敌匪发现,李朱产父子和莫乌德3人被捕,枪杀于逊河。1940年,抗联部队攻打瑷珲县罕达汽时,住哈尔通鄂伦春族戈平年为抗联领路。1941年,抗联三支队队长王明贵来五道沟宣传抗日救国,鄂伦春族铁吉利、吴永福2人为其当向导。伊春铁力地区孟庆海和妻子赵荣,在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候,曾经常为抗日部队当向导,递送情报,买粮食、衣物送到抗日部队,天冷时还将自己加工的皮衣、皮手套、皮等物品带给战士穿用,时间达6年之久。后来,孟庆海参加了抗日部队,同日寇进行了英勇战斗,直到光荣牺牲。孟庆海牺牲后,妻子赵荣仍与抗日联军保持密切联系,因而被日伪警务科关押长达3年之久。该地区的鄂伦春族宪扎布和孟淑云夫妇,参加抗日联军并多次与日寇作战,宪扎布在攻打铁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妻子孟淑云继续坚持与日寇进行斗争,直到抗日战争胜利。(32)
日本侵略者为残酷地奴役鄂伦春人民,采取拉拢、利诱、威逼等办法组织起鄂伦春族“山林队”,用以作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这些“山林队”队员大多数是穷苦、朴实、善良的鄂伦春猎民,虽然身在“山林队”,心却在老百姓身上,在抗日事业上。鄂伦春族青年赵国志便是其中的代表。早在1935年6月,还是学生的他,就只身骑马到方正县大罗勒密陈家亮子抗联四军军部找到了抗联队伍,开始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夏,他机智地将到铁骊县桃山套子里开辟根据地的北满省委执委委员金策等同志巧妙地隐蔽起来,并协助金策等同志在鄂伦春族群众中秘密地建立起了游击队。(33)1942年夏天,日本关东军铁路警护旅联合各地组织“讨伐”大队,在铁骊南山向我抗日联军第三军留守部队进行了“讨伐”。赵国志和陈山得此情报后,一天晚上组织鄂伦春族游击队员,悄悄地隐蔽在敌人的侧后方,利用敌人晚上点篝火围坐在一起的机会,他们偷偷地摸进到能够打着敌人的射程内,瞄准两个日本指挥官,开枪将二人击毙。秘密地率领游击队员离开了山林。1942年春,赵国志利用“山林队”队员的有利身份,两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潜入日本守备队弹药库实施侦察爆炸,最后终于成功。1945年“八・一五”后,赵国志为抢救上千名中国老百姓以免遭日本开拓团屠杀,与顽寇英勇搏斗,最后身重重伤而光荣牺牲。时年仅25岁。(34)
1945年,鄂伦春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由于不堪再忍受日本法西斯的野蛮统治纷纷起来斗争。逊克县原“山林队”一队的鄂伦春族人,毅然将欺压鄂伦春族猎民的本俭、池田等日本军官打死。同年,呼玛县十八站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也将企图顽抗的日本指导官铃木喜一等14人打死,并在孟曲古等人的带领下,与苏联红军一道追击逃窜日军,经过几次战斗,打死日军200余名,俘获几十名。(35)
六、为解放战争胜利,继续流血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引导下,革命觉悟迅速提高,许多人不仅站到了党和人民政府一边,而且还积极帮助党和人民政府作受特务蒙骗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有的还配合人民直接参加了剿匪战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如居住在逊克县乌底尔河流域的李英格利、孟丁下布等猎民,从1947年初就同人民一起进山,寻找受蒙骗的群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宣传党的政策,揭露残匪的阴谋,至使多数人很快提高了觉悟,投靠人民政府。遭到孤立的顽匪恨透了李英格利、孟丁下布等人,便突袭了李、孟居住的卧龙河村,杀害了村长李英格利和文书李玉峰,严刑拷打了孟丁下布等人,然后将全村男女老幼劫持到山上,逼迫他们为匪。但觉悟了的鄂伦春族群众,不久就在孟丁下布、西特布、莫银才等人的带领下,又回到了人民政府的怀抱,更加坚定了他们跟党走、依靠人民政府的决心。许多人还直接参加了剿匪斗争,直到最后胜利。再如居住在呼玛县倭拉河流域的鄂伦春族猎民孟清太,是人民接收呼玛县时第一个站到人民政府一边的鄂伦春人。当他听到特务企图拉拢蒙骗居住在外河流域的猎民参加“光复军”时,便主动请求去做这部分人的工作。在他耐心地说服下,不仅使这部分人没有一个参加“光复军”,还组成了有30多人参加的剿匪队伍,随同参加剿匪战斗,为消灭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赵志民等匪徒作出了贡献。
还有不少鄂伦春族青年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先后志愿参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解放全中国和抗美援朝,作出了一定贡献。瑷珲县的吴福生、吴福寿、吴包海、关福伦及逊克县的孟吉新、孟吉勤兄弟等,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其中吴福寿、吴包海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关福伦1947年参军后,先在嫩江保安大队,后到安东(辽宁丹东)山炮营服役,1950年转为志愿军赴朝参战,参加了解放平壤的战斗,曾立三等功,获奖章1枚。后方的广大鄂伦春族人民也积极捐款捐物、购买公债等,支援抗美援朝,全省仅1000馀人的鄂伦春族,捐献了人民币达5000馀元。(36)
注释:
(1)(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大事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23)(24)(27)(32)(36)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族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关小云:《大兴安岭鄂伦春》22~23页[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6)(13)(14)(17)(18)(19)《黑龙江库玛尔路鄂伦春通志备纂》[G]//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黑龙江通志采辑资料下》.哈尔滨:1985:1059.
(7)(8)关小云。《大兴安岭鄂伦春》第2页[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9)(12)关小云。《大兴安岭鄂伦春》第2~3页[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10)中国黑龙江信息网:《鄂伦春族的历史发展》.
(11)《清实录》卷117雍正十年夏四月戊申条[M].
(15)《清世宗实录》卷54.
(16)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卷十一《经政志・氏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0)《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20[M].
(21)黑龙江省交通史志编辑室:《黑龙江古代交通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2)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瑷珲县志》卷十三《库路志》[M].
(25)《庆安党史资料》第一辑76、82页。
(26)(29)《通河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
(28)黑龙江省政协:《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第13页、(20)(21)页《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0)(31)(34)(35)刘德全:《鄂伦春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J].《黑龙江史志》2003,(5).
(33)《山魂》,2003,(5):45-46.宁古塔流人在文化上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