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粥里春秋的阅读答案8篇正文

《粥里春秋的阅读答案8篇》

时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8篇粥里春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粥里春秋范文 篇1

不过,家乡的粥并非都是清汤米粥(当然也有煮清汤米粥的,那是专门为胃口不好的病人煮的,俗称“榻米粥”),大多随着季节的变化加入蔬菜瓜果之类的辅料。如:春季用竹笋、豌豆、蚕虫、豇豆、洋山芋等;夏季用绿豆、百合、南瓜、丝瓜、白扁豆、赤豆等;秋冬季用芋艿、番薯、红萝卜、玉米、黄豆、咸菜等。这些农作物一般都种植在农家的房前屋后或田埂、旱地、坡地上,随时可以采摘。掺入这些辅料熬煮出来的粥,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其中尤以香粳芋艿咸菜粥为最佳。秋收以后,用刚脱粒碾出的新粳米与芋艿一起熬煮,待呈糊状,加入些许切碎的新腌白菜。于是,米香、芋香、菜香三者交融,馥郁香浓,沁人心脾,使人食欲大增。

自从进城参加工作以后,迫于快节奏的生活而改变了天天吃粥的习惯。但是,我对粥仍然一往情深。特别是感到身体不适或吃了大鱼大肉之后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会熬上一锅子粥――呼啦呼啦地喝着。这实在是对身体,尤其是肠胃最好的抚慰和温存啊!

粥喝得多了,喝得久了,不但喝出了感情,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养生的道理。中华民族以粥养生的习俗源远流长。翻阅典籍,这方面的记载甚多。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名医淳于意以粥为齐王治疗疾病的医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粥方则更多。清代医家王士雄对粥更是推崇备至,他说:“粳米甘乎,宜制粥食。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知道了粥能养生治病的道理,我一有病痛就想到喝药粥。如平时患了伤风感冒,就用生姜10克,带须葱白7~8茎,香醋10克,糯米50克。具体制法:先将葱白洗净拍破,再与淘洗好的糯米、生姜一同加水1000克煮粥,煮至米烂加入香醋,即成。此药粥有发散风寒、开胃养肝、补中益气、消积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感冒所致的头痛发热、怕冷、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打喷嚏以及胃寒恶心、不思饮食等。清代学者李莼客因年老体弱,冬日受寒风侵袭,患感冒多日,服诸药均无疗效。时有一老者献上“神仙粥”方。服之即愈。所谓“神仙粥”者,就是用糯米、葱须、生姜和米醋煮成的粥。后人为此还写了一首诗:“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须七片姜,熬熟兑人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平康。”

人到中年,毛病渐多。我从30岁开始,长期患神经衰弱症,严重失眠。后来我试用红枣、白扁豆、薏仁、莲子、核桃仁等煮粥,每天早晚各吃一大碗,同时配合健身锻炼。几年下来,上述病症已基本消失。

便秘是老年人的通病。我试用何首乌和红枣煮粥,喝了一段时间,效果也不错。

粥里春秋范文 篇2

多点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方法:每日饮水量应不少于2000~3000毫升。

出点汗

户外活动可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功能。适当动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健体。方法:锻炼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应选择日照充足的时候运动,避免受寒,防止诱发疾病急性发作。

防点病

冬季,容易诱发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而为了保暖,开窗换气的时间又比较少,空气流通不够,如此就为各种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方法: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早点睡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有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仨月。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是养精蓄锐的季节。方法: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进点补

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养肾,让身体更好,更少得病。方法: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等。药补则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冬令进补前,最好选用红枣炖牛肉,也可煮生姜大枣牛肉汤,以调节脾胃功能。

护点脚

民间有一说法,“寒从脚底生”。因为脚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脚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脚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防寒。冬季健脚即健身。方法: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喝点粥

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感冒。方法: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还可常食安神养心的桂圆粥、清火明目的粥、健胃理肠的鲫鱼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和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等。

通点风

粥里春秋范文 篇3

人生在世,情感将陪伴着我们,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亲情,一种是平凡的情感,却无时无刻为我提供勇气和力量。

温暖,藏在早餐的粥中。每天早上,被无情的闹钟声唤醒,拖着疲惫的身躯与依依不舍的床分别后,打开房门便听到日常的“厨房交响曲”:高压锅盖上蒸气口发生的嘶嘶声和抽油烟机的隆声相互交织,母亲切菜时刀和菜板碰撞的节拍融合其中,忙碌而充实的乐曲。带我洗漱完毕后,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一盘香气四溢的煎蛋一齐摆在了我的面前。一口热粥浸润了口腔,随之滑下肚,宛如一丝灵气贯穿身体紧接扩散到全身。热气由内而外的弥漫至全身,身体又运作起来了。母亲怕我仅凭一碗粥,过于单调,便每天早早起床,为我准备其他的食材。周的配料也不停的改变着夏日的绿豆粥,冬日的海鲜粥,寒冬的瘦肉粥,春日的青菜粥,但不变的是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一直陪伴着我。

温暖,藏在冬日的棉被中。临近春节寒冬也如约而至,人们从凉爽的短袖换成了御寒的棉衣空调,从吹出冰爽的凉风换成了暖风。家里的被子也要换成厚重的棉被,但那段时间父亲在外地出差,我又因不久就要到来的期末考试而做着加速冲刺。母亲便只能一个人来处理这一大堆被子。换被子之前,先要把秋季的被子清洗后再存放之后再把棉被拿出去晒。母亲清洗完被子后,因手长时间在冰水里浸泡,双手已变得又紫又皱。可还没来得及休息一刻,他又赶紧把棉被都拉出来晒着。棉被过于厚重,导致母亲的手越来越酸。他之所以那么卖力,就是为了让学习之后疲惫的我能够暖和的睡一个好觉,让我第二天更加精神焕发。棉被在晒的时间里,藏进了太阳的温暖,藏进了母亲的爱。而是温暖在亲情的照耀下,焕发出了幸福的温度,陪伴着熟睡的我。

最温暖的陪伴,总是会化成身边不起眼的事物,在你不经意间给予你温暖与勇气,而这温暖的陪伴将化作你前进路上的路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粥里春秋范文 篇4

时令:秋分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开始收缩干涸。

起居养生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四季的季节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尤其在秋分以后,秋主收的特点更为明显,阳气、阴津等都要进入收藏、收敛的状态,为冬季做准备。

秋分养生先养“肺”

按照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秋属金,主肺,肺合鼻、皮毛。秋天凉燥之气又最易侵犯口鼻皮毛而首先伤肺,引起口唇干燥、干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在秋分之际也要注意保养肺气。《素问》中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如果把心脏比做是一位君主的话,那肺就像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个器官。

秋燥伤肺

肺主气司呼吸,以鼻窍与大气相连,以皮肤汗孔与外界相通。肺实际上比较娇柔,喜欢湿润讨厌干燥,特别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天的燥邪。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秋分以后天气渐冷,因此会以凉燥为主,即在燥的症状外还会增加受凉的表现,如畏寒怕冷、咳痰发白等。故此时亦须注意防寒保暖、固护阳气,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适度“秋冻”。睡觉时要盖好被褥,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固护脾胃,以防寒冷刺激引发旧患。若出现咳嗽有痰,可用杏苏散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兴“肺气”

肺主气,开窍于鼻,因此肺与呼吸的关系最为密切。秋天进行深呼吸有助于调养肺气。你可以每天在睡前或晨起,平躺在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呼吸,鼓起小肚子,停顿几秒钟后,再把气从鼻孔里面呼出去,小肚子收缩,反复做20——30次。

饮食养生

大养肺气

肺主一身之气,它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凌晨3—5点是血气正运行到肺经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特别容易醒来,就说明你的肺气有虚弱的可能。如果你白天出现气息无力、言语无力、咳嗽无力,还伴有自汗、怕风、脸色淡白、脉弱等症状就很说明你的肺已经受到了伤害。为此你平时可多做深呼吸以强化肺的功能。另外,人参、燕窝、西洋参、太子参、山药这些药食均可以补益肺气。比如可以用西洋参片3克泡水来喝,或者用山药与粳米熬粥,都可以补肺,而且还能强肾。

养阴补水很重要

秋分以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为气候主流。秋燥最易伤阴,引起口咽干燥、咽痛咳嗽、皮肤干裂、便秘等症状,因此必须注意固护阴津,养阴防燥。所以这一时期应保持居室内的湿度,平时注意多补充水分,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一些益阴的中药如沙参、麦冬、桑叶等也可以适当服用(如泡水喝),都有不错的效果。

少辛多酸更宜肺

《素问*藏气法时论》上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在饮食调养上可以多食酸味、少食辛味,并配合以甘润之品,以合秋收之道。因为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益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故应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秋梨、石榴、葡萄、柿子、甘蔗、藕、百合、银耳、蜂蜜、乳品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但同时注意不要过补,否则会给肠胃造成负担。

秋分食材

菠菜

菠菜味甘辛、性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叶酸、铁和钾,具有补血止血、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利五脏和通血脉的功效。菠菜中的维生素E和硒还具有抗衰老和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对大脑老化和老年痴呆具有预防的效果。菠菜中的核黄素还能治疗秋燥引起的症状,比如皮炎、口角溃疡等。

莲藕

中医认为,生藕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妇女产后忌食生冷惟独不忌藕,就是因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而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虽然失去了消瘀、清热的性能,却变为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

秋分食材

小米

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中小米最佳。小米春种秋收,得天地之气最全,得土气最厚,为脾之果,最养脾胃。小米以颗粒饱满、充实、色鲜为佳。 秋季是胃病多发季节,应多食小米,可防久病复发。

鲫鱼

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含大量的铁、钙、磷等矿物质,其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另外,每百克黑鲫鱼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克,仅次于对虾,且易于消化吸收,经常食用能够增强抵抗力。

秋分食趣

吃白食

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色当中的青、赤、黄、白、黑,所以秋分的时候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就能收到润肺的效果。生活中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食物。白菜和白萝卜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秋季当家菜,价格不贵,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秋天经常吃这两种食物,能防止因燥热导致的皮肤干燥,其中的纤维素还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预防体内火气导致的便秘。

秋梨要会吃

秋天风大天气干燥,很多人都会有咽喉干涩,痰多咳嗽的感觉。梨润肺,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梨是怎么吃都能起到润肺的作用吗?那也未必。首先吃梨要带皮,其次梨味甘、酸,其性寒,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所以古医书说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无论蒸煮,每次吃得都不要太多,最好一天两次。早上也可以把梨切片,加粳米煮成粥,当早饭吃。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吃到润肺的梨,把梨拦腰切开,去核儿,内部的梨肉稍微弄碎点儿,放进去些冰糖或蜂蜜,把上半部的梨盖上,然后蒸熟就可以了。可能有的人还会觉得这样有些麻烦,再简单点,可以把梨削成小块,放到电饭锅里,加点水和少量的冰糖或蜂蜜,跟煮粥似的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虚热咳嗽的症状很严重还可以在里面加几粒川贝母,但不要用得过多。

小小一杯乌龙茶

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辛凉甘润,可以润肤宜肺、生津润喉。一般来说乌龙茶浓饮较好,注重品味闻香,乌龙茶特别的芳香成分只有在沸水的冲泡下才能挥发出来,因此冲泡乌龙茶需要100摄氏度的水。泡后片刻将茶壶里的茶水倒入茶杯,这时你会闻到浓郁的香气。如果想让乌龙茶增加一些风味,或者让其滋补的效果更佳,可以在乌龙茶中加入一些桂花制成桂花乌龙茶,也可以将乌龙茶与西洋参一同冲饮,既保留了乌龙醇厚的回味,又加入了西洋参的补性和甘甜,入口清香扑鼻,舌底生津,回味无穷。且具有提神醒脑、美容减脂、延年益寿和预防冠心病等功用。

"粥"到金秋

地瓜粥:具有润肺通便、健脾养胃和益气通乳的功效,尤其在秋季食用还能降低胆固醇,减少脂肪,延年益寿。做法是将地瓜洗净去皮后切成长块,米洗净后放到锅内加水熬煮,接着放入地瓜一起煮熟即可。

小米银耳粥:此粥具有润肺补肾和止咳生津的作用,尤其适合在干燥的秋季食用。做法是将小米和银耳分别洗净后,放到锅里煮粥,快熟的时候放入几块冰糖,然后煮熟即可。

猪肝山楂粥:具有养血补肝、润肤通脉和益肾明目的功效,在秋季食用能够使身体更加强壮,也能使抑郁的情绪得到改善。做法是先将花生和芝麻放到锅里煮熟,然后放入米,等米煮烂时,再放入猪肝和山楂煮上10分钟即可。

胡萝卜粥:对秋季经常出现的皮肤干燥、嘴唇干裂和眼睛干涩等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做法是将胡萝卜和米分别洗净,胡萝卜切成小丁,一起放入锅里煮熟即可。

菠菜粥:则具有润肺养血、清热解毒和补养胃气的功效。具体的做法是将菠菜洗净后用热水烫一下,然后切段,将米洗净后放进锅里煮熟,接着再放入菠菜熬成粥,加入盐等调味料就可以。

秋分养生二、三事

揉四心

手心和脚心加起来叫做"四心"。秋季按揉四心可以预防秋季的杀伐,使干燥的皮肤得到缓解,同时也能预防秋燥和秋湿。把枇杷果弄碎,碾碎,把两者糅在一起,然后放在两手心里揉动,再放到脚心里揉动,左手揉右脚,右手揉左脚。秋季以气为主,以肺为主,太渊穴是肺的原穴,膻中穴是气的会穴。把干姜研磨以后加热水,放到手心里,先揉膻中穴,再揉太渊穴。或者用艾子煮水,两个拇指蘸着艾子煮的水揉太渊穴,右手揉左手的太渊穴,左手揉右手的太渊穴,这样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维护肺脏,使其免受秋燥和秋湿的影响。

拉伸筋骨以养秋

到了秋分天气已基本转凉,但还没到不敢出 门的程度,这是老年人强身健体的好季节。老人最好能学学太极拳之类的活动筋骨的运动。不用打得很精准,只是这些动作中的开合比较大,从肉到筋到骨都能运动到。身体不好的老人可以学学"甩手功"之类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肉跟筋都能得到锻炼,而且秋天的运动要稍微用点力,跟春天的健走还有所不同。秋天草木凋零,整个自然界的阳气都在寻找归息的地方,就等着冬天到来,蛰伏聚藏。所以人也容易沉静,身体会变得沉硬。这样一来就必须人为地把筋骨肌肉拉开,提醒它们继续健康地工作。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尤其是让人精神振奋,能增加人气力的运动更是应该常做。

粥里春秋范文 篇5

中医认为枇杷经历“秋荫、冬华、春实、夏熟”四个阶段,具“四时之气”,是能“润五脏”的佳果,因此是润肺和胃的健身补品。枇杷叶也是一味润肺止咳和胃的常用中药。用枇杷熬炼的枇杷膏,是润肺养阴止咳的滋补品。

以下介绍家庭自制枇杷膏、枇杷饮的制作要点及功效。

自制枇杷膏

原料:鲜枇杷1500克,枇杷叶75克,冰糖100克

制法:鲜枇杷去皮和核,榨汁。枇杷核150克打碎装入纱布袋中和枇杷叶一起煎。将煎汁和枇杷汁混合,加冰糖100克,用文火熬膏。每次1匙,每日3次。此乃古方“枇杷膏”。

功效:清热宁咳,清肺润喉,解渴和胃。适用于肺热咳嗽。

注:若没有枇杷叶也可以制作,但降气化痰的功效有所降低。

自制枇杷饮

原料:鲜枇杷250克,鲜芦根25克

制法:鲜枇杷去皮留核,鲜芦根洗净,二者水煎,食果肉喝汤,每日3次。

功效:清热和胃生津。适用于烦渴口干,呃逆。

注:鲜芦根可以在大的中药店买到,若暂时没有可以用干品代替。

妙用枇杷核

枇杷核味苦性平,能化痰止咳,疏肝理气润肠。吃枇杷时将核留下来,既可以现用也可保存起来秋冬季用。

原料:枇杷核50克、蜂蜜50克

制法:将枇杷核捣烂,用水煎取汁,待凉后加入蜂蜜调匀,分两三次饮用。

功效:止咳理气润肠。适用于咳嗽、便秘、疝气。

煮粥有妙招

周辉

粥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主食,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吃腻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人们的口味又回到了简单的粥上面,这完全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崇尚健康、简约的生活潮流。以下为煮粥六妙招。

1 浸泡。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使米粒膨胀。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熬起粥来节省时间,二是熬出的粥口感好。

2 开水煮粥。大家的共识都是冷水煮粥好,而真正的行家里手却是用开水煮粥。为什么呢?你肯定有过冷水煮粥煳底的教训吧?开水煮粥就不会有此现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时间。

3 火候。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熬煮约30分钟。别小看火的大小转换,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 搅拌。煮粥的时候反复搅拌,是为了避免粥煳底,现在没了冷水煮粥煳底的担忧,为什么还要搅拌呢?这是为了出稠,也就是让米粒颗颗饱满、粒粒酥稠。搅拌的技巧是:开水下锅时搅几下,盖上锅盖后用小火熬20分钟时,开始不停地搅动,一直持续约10分钟,至粥呈浓稠状为止。

粥里春秋范文 篇6

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这两句民谚最能体现立秋节气的天气变化。

立秋不仅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代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民谚

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旱涝、收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民谚“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有的民谚则体现了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如“立秋有雨倒春寒”(桂);“秋日落雨秋飕飕”(浙);“立秋晴天秋天旱”(鄂);“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在周代,立秋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宋代,到了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清代的立秋节习俗是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在立秋这天预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的风俗。

“贴秋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养生

不宜大补宜清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暑季刚过,人们往往易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立秋时节不宜大补特补,因为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粥类。脾胃虚弱者可以喝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大有裨益。

莫贪凉,注意冷暖变化

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中老年人贪凉吹风还可能引发腰腿疼痛。此时应注意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侵袭。

处暑:暑气至此而止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为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

气候特点

北方气温下降明显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开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这些地区雨季的结束,率先出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

南方感受“秋老虎”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但又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于是,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南方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民谚

处暑是一个显示气候变化的节气,所以古人留下了大量的根据处暑的天气特点,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民谚,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例如东北的民谚“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河边铁马根”。还有一些民谚则具有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示作物收成的意义,如闽南的民谚“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再如西北的民谚“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浙江的民谚“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以及河北的民谚“处暑

里的雨,谷仓里的米”等等。

习俗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便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也发育成熟。因此,从这时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处暑这天,一些北京人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烤鸭等。

养生

处暑过后,日常生活要注意五点:

穿着:处暑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容易发生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是夜间外出,要多穿衣服。

锻炼:早晚可适当运动,中午气温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从早晨一直锻炼到太阳当空。

饮食: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但此时仍不宜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可选用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粥里春秋 篇7

中秋佳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此时因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也因为在中国农历里,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此中秋也被叫做仲秋。这一天,月亮比平日的满月看起来要更加圆亮,所以“夕月”、“八月节”也是中秋的别称。中秋节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源于祭祀。古时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在《周礼》一书中已有提及。后来文人学者、贵族也私下效仿,对月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流传至民间,渐渐成为了一项传统活动。发展至唐代,因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最终成为固定的节日。到宋时,中秋节已十分盛行。在北宋京师,到了中秋之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更衣焚香拜月,述说心愿祈求月神的保佑。南宋时,人们互相赠送月饼,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会舞草龙、砌宝塔等。到了明清,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了重要的节日之一。烧斗香、树中秋、点宝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将节日点缀得丰富多彩。

关于中秋,还有很多传说,如吴刚伐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无盐拜月等,这些美好的传说流传很广,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浪漫的色彩。今天,人们仍愿意设宴赏月,合家团圆。把酒问月之时,祈求美好的生活。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老人节。重阳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词・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按照阴阳五行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属阳,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而老人节一说,则是因为九为阳数之极,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与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有很多,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重阳米果、插茱萸等。其中登高一说,始于民间传说:在东汉时,汝河出了个瘟魔,相邻一带的百姓天天有人丧命,苦不堪言。有个叫恒景的青年人,拜下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从此刻苦学艺。这一天,仙长对恒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会来作恶,你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家。第二天,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一座高山上,给他们分发了茱萸叶和菊花酒。中午时,瘟魔冲出汝河,刚到山下,就闻到了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立刻体力不支。恒景见状,手持降妖宝剑冲出,很快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习俗就保留了下来。

腊日的习俗

粥里春秋范文 篇8

做粥的主料可以改变,白米粥、绿豆粥、玉米粥、腊八粥,就连菱角粥、莲子粥现在也已不算稀奇。粥喝得多了,慢慢地就喝出了花样。皮蛋瘦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几乎每天都可以不重复的。再往粥里加些枸杞、栗子、葡萄干,难怪现在喝粥似乎又成了一种时尚。

说起食粥来,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伴随衣耕文化而来的。《周书》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闲暇之余,陶然食粥是快乐的。唐诗中就有不少咪粥之言,李商隐曾云“粥香饧白杏天花,省对流莺坐绮筵”,白居易也有“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的诗句。文人雅士食粥是有缓有弛的,是用心体味感觉的,所以他们能吃出情调来,而钟鸣鼎食的贵族自然体会不到这其中的乐趣。有一个常用的成语也是说粥,“僧多粥少”中的僧人每日清晨食粥,粥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仙风禅骨。

醇香的腐乳,浓香的酱菜,都是食粥的绝佳伴侣。但总觉得粥还应是朴素的,一碗清汤寡水可能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却可以使人们延年益寿。只供王侯将相们享用的花粥、药粥并不是粥,是失去了本色的混合杂物。

我曾经最不爱喝粥,但是当有时宴请之后,肉吃得多了,肠胃也就“抵制”了。不得不去喝粥,而粥喝得多了,喝得久了,也慢慢有了感情。相信世上绝大多数人,也都是粥的“爱恋者”。粥,柔软滑腻,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儿童、老者、病人来说都是绝佳的食品。市场上出售的五谷杂粮我们都可以做粥。春喝小米粥,夏喝绿豆粥,秋喝山药粥,冬喝白薯粥,一年四季都不重样,常吃还能促进健康。

而日复一日,粥也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当我们因为大鱼大肉而吃不消的时候,它欢迎我们的归来。夏日里,那一碗清凉的绿豆粥去热败火,舒肝清胃,就更似是一剂良药。尤其是当我们生病了肠胃不适之际,各种美食已纷纷“背叛”之时,惟有粥能忠心不变,对我们不弃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