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优秀7篇】正文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优秀7篇】》

时间:

为了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为某一活动所制定的,包括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1

一、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规模、层次和质量上抓好落实,统筹全处劳动力转移就业。

2、主要目标:2012年全处开展劳动力就业指导1000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70人,其中职业资格培训160人,专项技能培训110人;劳动力创业培训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人;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劳动力预备制培训15人。

二、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就业服务网络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动态管理台帐等全部纳入网络管理,拓宽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畅通与劳动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连接,并将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村。融入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市、镇(街道)、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信息系统。

4、设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立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在全处每个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每村配备一名兼职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部由村计生主任兼任),协助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做好本村的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对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实行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同时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就业服务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服务农民、方便农民、就近培训、促进转移的'整体思路,加强我处成教中心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我处资源和产业优势,把我处成教中心建成体现农民教育特色,针对性、适用性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

6、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由成教中心安排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就业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向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传授择业方法与技巧、法律法规等知识,及时办理《市劳动者求职证》。

7、强化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教中心要明确培训重点,针对我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突出创业本领培训,实现由打工型经济向创业型转变;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由二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方向转变;拓宽培训工种范围,提升培训层次。按照培训办真事、农民得实惠的要求,采取“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转移模式,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好,让农村劳动力尽快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增强其择业和自主创业能力。针对农民实际需求,今年举办4个实用技术培训班:海参养殖(20人)、网箱养鱼(20人)、水产品加工(20人)、服装缝纫(50人);4个职业资格培训班:车工(40人)、汽车修理(40人)、电焊(40人)、物业管理(40人),确保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

8、加强对技能培训的监督管理。按照培训程序做好开班、办班备案,严格档案基础管理,按照开办培训过程整理装订档案,做到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标准统一、资料齐全、规范完整。

9、搞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个人申请、村审查、社会公示、街道确定”的原则,落实好培训对象,搞好人员登记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档案基础管理,发放《市劳动预备人员证》,为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职业技能提供方便。

10、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向但尚未创业人员,举办1个创业培训班(30人),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要组织好有关人员,抓好学员管理,搞好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帮扶劳动者成功创业。

四、加强基础管理,提升服务层次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2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为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今后三年我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任务

2、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把成技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并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到20*年,全县各乡镇(街道)均要建成省三级标准以上的成技校,其中省示范性成技校1所以上,省一级成技校达到6所以上,省二级成技校达到5所以上。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到2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提高到30%以上,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三、进一步明确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职责

4、成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协调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领导任组长,教育局、经贸局、财政局、人劳社保局、农业局、民政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协调小组负责全县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统筹协调全县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其他各项重要工作。

5、乡镇(街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当地成人教育的统筹规划、服务协调,保证上级关于成人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把办好成技校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加强对成技校的`领导,负责办好乡镇(街道)成技校,统筹安排各类培训任务;每年要从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6、县教育局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对乡镇(街道)成技校办学进行检查、指导、考核和奖惩,并协调有关部门完成相关培训任务。县财政局负责安排成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乡镇(街道)成技校的硬件建设、培训补助和成技校上等级的奖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会同教育部门研究提出乡镇(街道)成技校专职教师人员配备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县农业、林业、科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负责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乡镇(街道)成技校做好培训授课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7、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开展以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技校开展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做好青壮年非盲率的巩固和提高;年终做好培训材料的档案整理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各项保障制度

8、理顺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乡镇(街道)成技校建立校务委员会,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兼任校长,由教育局选任常务副校长,工业、农业、劳动、科技、财政、武装、共青团、妇联、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乡镇(街道)统筹下的联建、共管、共用的体制。校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原则,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对口办班;聘用教师;筹措办学经费并监督经费的合理使用;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重大问题等。

9、明确成技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省示范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1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教学仪器(含教学设备)总值15万元以上,并要有双证制学历教育。省一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省二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2.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省三级成技校要求在同一建筑物内有两个以上固定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一个图书资料室。各乡镇(街道)要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利用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改建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改善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

1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乡镇(街道)成人学校的师资和待遇问题,专职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其标准是:8个建制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配备2名专职教师,7个乡配备1名专职教师,其待遇与同级学校教师同等对待。专职教师具体负责教务工作和日常事务,协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兼职教师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由乡镇(街道)选聘有一定技术专长、经验丰富又善于教学的各部门人员及学校教师担任,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

11、保障乡镇(街道)成技校的基本办学经费。县政府在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万元用于乡镇(街道)成技校建设和培训补助经费。乡镇(街道)要按总人口数不少于人均1.5元安排成教经费,成教经费列入乡镇(街道)教育财政专户单独核算。

12、加强实验实习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采取校内校外并举,自建联建结合等途径和办法建设实验实习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把基地建成具有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实体。

13、规范成技校的教学与管理。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员守则、图书档案等各类规章制度,按规范建立校务日记和各类培训档案。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3

通过调研表明,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县、乡镇妇联从实际出发,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领域的优势,从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致富能力、家庭教育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防范意识、妇女维权、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影响家庭平安的因素

(一)离婚率逐年上升。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离婚率的居高不 突泉县民政局一年受理的离婚案件达180多件。

(二)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突泉人民法院一年受理的赡养案件达26件。 有如下几种状况:

1、一些子女推卸责任,使老人生活无着落。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占全部赡养纠纷的80%以上。

2、部分农村青年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拒不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

3、一些老人在处理诸如分家产、帮忙料理家务等事务中,或重子轻女,或重女轻子;或重小轻大,或重大轻小。从而导致子女对父母产生偏见,并把所得好处与赡养老人对等起来,形成多得好处多养老,少得好处少养老,不得好处不养老的格局。

4、个别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或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或家中有病人等造成经济非常困难,导致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心有余力不足,没有能力赡养老人,使老人的赡养存在危机。老人赡养问题最� 因素之一。

(三)未成年人教育存在偏差。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隔代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引发两代人在未成年人教育上的矛盾,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四)留守妇女问题凸现。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对于一些生育孩子本就落下病根的“留守妇女”来说,家中缺劳力和生产劳动强度加大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2、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影响了夫妻感情给婚姻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形成了家庭婚姻的危机。

3、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在养老和子女养育方面容易暴露出一些情况问题:一是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

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以上种种情况给婚姻家庭带来不安定因素。

(五)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目前我县留守儿童有1200多人。存在问题很多:

1、 缺乏严格的督查指导,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成绩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2、缺乏父母的亲情交流,造成性格和心理上存在缺陷和障碍。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强烈渴望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3、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是非观念淡薄,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约束管教,对很多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出现行为偏差和道德滑坡,纪律散漫,是非不分。

4、缺乏家庭的安全监管,造成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这些也是影响家庭平安的问题之一。

二、影响“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应进一步提高。

由于乡镇经费不足,宣传渠道不宽,宣传手段单一,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宣传还存在死角,还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吸引力应进一步增强。

大部分地区开展传统的创建活动较多,缺少新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活动、方式方法和载体。

(三)普法工作尤其是妇女权益保障法普及存在差距。

参与调查的部分妇女不知道《妇女权益保障法》,更不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正因为如此,对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不以为然,如家庭暴力。说明普法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开展的不平衡。

由于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认识不同,所以创建活动在各旗县之间、乡镇、村之间开展的还不平衡。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县妇联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一)以宣传营造声势,进一步提高“平安家庭”创建的知晓率。

即过强化舆论宣传、深入家庭宣传、巩固阵地宣传等方式,使全县上下形成“人人讲平安、家家创平安”的良好局面。

(二)以活动拓展内涵,增强“平安家庭”创建的吸引力。

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进家庭”活动、“科技文化进家庭”活动、“安全知识进家庭”活动、“我家拒绝黄赌毒”活动、深化“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教子能力、提高家庭成员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净化和优化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4

孩子的劳动观念要从小培养,只有树立劳动观念,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才能让孩子热爱劳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劳动知识技能和培养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目的`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提升劳动力。例如,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立能力测试、劳动名人竞赛、今天我可以在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加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小鸡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提高学生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立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3.注重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在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的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例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到会议的各种需求,踏实,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潜力很大,一是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策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等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节假日团队、红领巾专项行动团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员参与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为提升学员劳动技能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在家工作态度的变化,在学校认真值班,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三、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要打破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思想障碍,纠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意识。

2、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四、健全家校统一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5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劳动者就业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的规定,建立以职业培训为主导,以相应的组织管理为基础的劳动预备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把加强新生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同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结合起来。

二、目标任务。

本市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总目标:对本市八个区(县级市除外)城乡新生的劳动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追加1至3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其实现就业准备条件。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延迟这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就业的压力。

本市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任务:将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指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并有就业愿望的本市青年劳动力;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并准备向非农产业就业转移或进城务工的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上述人员统称为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组织起来,要求他们在就业前,参加1至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上岗作好准备,并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社会帮助下实现就业。

三、实施步骤。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是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涉及培训和就业管理、服务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1998年试点的。基础上,本市拟分两个阶段施行。

第一阶段,从1999年开始,本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在技术工种中就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全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培训,不论是技术工种,还是非技术工种,都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

四、组织实施。

(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和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劳动预备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参加的方法,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能理解和支持,特别要动员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

(二)做好调查摸底和预测工作。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本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的情况,重点是本市城镇应届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情况。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用工预测工作,在对职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培训单位开设适当的专业工种培训班。

(三)培训期限。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半年左右。特殊工种(专业)的培训期限,由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后另行规定。

(四)培训资质。凡有条件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均可向市劳动行政部门申报,发给劳动预备制度职业培训办学许可资格。培训单位要做好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特别要结合学员特点,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培训保障制度,保证培训质量。

(五)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创业能力培训,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国情意识、职业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培训可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以及学分制与学时制相结合等形式。

(六)考核鉴定与就业。参加培训人员培训期满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对其思想品德、劳动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同时由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有关职业考核机构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考核鉴定,合格者由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统一登记,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并根据国家就业方针和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或指导其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劳动预备制度的顺利实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领导,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日程。劳动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工作的开展。

(二)多渠道筹措劳动预备制度业务经费。一是按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各级财政视其经费预算情况和财力可能作适当补助。二是从市再就业资金中划拨一部分,用于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三是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按标准缴纳学费。学费标准,由劳动部门提出,报物价部门审批。四是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向用人单位收取一定的用人培训费。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凡事业性质培训机构的培训费收入,按照《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规定,纳入同级财政管理,接受财政监督。职业培训机构要合理使用资金,严禁乱支滥用。

(三)政策扶持。

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原则上免试入学,实行推介和本人自愿选择培训单位相结合的办法到培训单位报名入学。确属生活困难者以及残疾人士参加培训,可申报缓交或减免学费。获得优异成绩者,培训单位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取得中级技术等级证书者,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可取得技工学校学历,并可报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必须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经过职业培训,被用人单位录用的人员,应按其达到的技术等级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

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职业介绍机构应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优先推荐就业,为他们办理就业有关手续。并为他们办理档案存放、就业登记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帮助。

六、监督检查。

(一)对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要求其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待其取得相应证书后,方能办理就业或开业手续。

(二)市劳动行政部门应经常性地对参与劳动预备制度的培训单位的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督导,凡未按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办学的培训单位,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培训资格。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6

一、加强劳动教养场所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坚持“注重实际、把握要害、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实用精炼”的原则,科学选择和确立适合劳教人员特点的教育矫治形式、内容,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思想,极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强化教育效果,有效实现对他们的教育、熏陶教化和矫正,从而切实教育矫治质量。

(一)以课堂教育为主,提升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确立课堂化教育的主导地位。课堂化教育是适合劳教人员特点、固定教室和时间、由教师集中授课,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的主导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规范和落实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二是夯实教育矫治基础工作,落实好实施课堂化教育所需的设施、经费、场地、时间和人员。加强教育矫治基础工作,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统一规划、编写实用的新教材和教学大纲,建立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心理矫治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设置各级教育专项基金、健全教育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机制,确保开展课堂化教学的专门教室、设施、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三是根据劳教人员的罪错成分、恶性程度、年龄结构、民族特点、文化基础、学习需求灵活设置教学科目,确立教育矫治内容,并进行合理编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立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教学班人数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探索符合管理工作模式改革的教学方式。四是课堂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劳教人员实际情况,掌握程度分为了解、识记、运用和理解四个层次,将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的内容设置。

(二)在教育中加强思想行为渗透式教育。

在目前劳教经费紧张、场所安全压力突出、生产模式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了使生产、管理、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开展课堂化教育的同时,以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为教育载体,将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和抽象的教育内容分解、转化成具体的项目分类、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实现教育工作的活动化和活动具体化。譬如,通过主题教育、影视教育、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宗教政策、风俗习惯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通俗理论与经典实例与汉族和少数民族各自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和经典史例教育有机糅合,强化对劳教学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教育;通过读书看报、写日记周记、文化辅导、知识竞赛等具体活动,加强对劳教学员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加强对劳教学员潜移默化的思想行为的渗透式教育,使之与课堂化教育、习艺劳动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易于文化基础、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各异的劳教学员的普遍接受和理解,更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三)创新帮教,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一是突出个案矫治。各劳教场所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个别教育的谈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个案分析制度、集体会诊制度、挂牌攻坚制度、重点顽危确定转化制度、交流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奖罚办法,将个别教育向个案矫治深化,进一步提高个别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和规律性。尤其,加强个案分析,其主要对象为危顽、难改造人员、“三类”等典型的重点人员和其他行为表现异常突出的典型学员。

二是强化分类矫治。根据各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尤其社会治安形势、违法犯罪特点和各类劳教人员违法原因、矫治方向、行为特征、思想实际、改造特点、群体和个体典型案例、管理策略、矫正方式、教育内容、转化方法、分类矫治规律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突出分类教育主题,建立攻关课题,深挖教育转化规律,从不足或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等具体措施,强化吸毒、三类、多进宫、外省籍、难改造等重点人员的分类教育矫治,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三是切实加强延伸性的社会帮教。目前,许多劳教场所社会帮教,仅限于帮教的社会有关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志愿者的捐赠、讲座、参观、联欢等活动,以及亲属的会见、谈心、通信等形式的帮教,劳教人员改造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家庭破裂、家庭困难、子女就学就业、照顾老人、劳教人员解教后安置就业、进行操守保持综合监督治理等深层次问题都没有有效解决。

四是以地域和民族特点分类,突出和创新地方少数民族劳教学员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的特色。由于西北、西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较多,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他们各自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和民族心理。对少数民族的劳教人员,在遵守国家的劳教政策、法规和基本执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他们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民族心理和劳教场所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措施,强化、创新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分类管理教育工作,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性化特点,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二、加强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创新

(一)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的创新。

劳动教养场所收容的劳动教养人员较90年代相比,日趋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纪观念、行为方式等均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有的已经在心理上表现为“病态”,如“恋物癖”的劳动教养学员,他们见了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对这样的劳动教养学员,如果不对其进行心理矫治,他们有可能发展为所内作案,继续违法犯罪。应该说,每个劳动教养场所都有患有心理疾病的学员,这些人心理表现为畸形发展,有一些已表现为变态,不单对场所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也给场所的教育改造秩序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这部分人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开展“心理矫治”的创新。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开展心理矫治之前,要对所有劳动教养人员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判断他们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做到公平,也便于后期工作的保密性。目前这方面的测试方案也有很多,常见的有SCL—90,WM2000等心理测试软件。测试完以后,可以将“有问题”的测试结果与被测人员过去的档案及现实表现结合起来,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制定严密的矫治方案,在进行心理矫治时,可以改变以往由大队干警包干的做法,改为心理专家或由有一定相关知识专业的社会热心人士,社会团体等来所进行心理咨询,便于对有心理疾病的劳动教养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开展心理矫治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劳动教养人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减轻压力,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等。使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一些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授人以“渔”而非“鱼”的做法,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对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效率。

三、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入所严管封闭专队。对新入所劳教人员,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入所教育训练。期间,开展适应性教育矫治,进行服教生活指导,进行劳教法规、劳教人员守则、内务队列、所规所纪、安全生产、心理健康、禁毒知识等内容的入所教育,帮助劳教人员分析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被决定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使其认识所犯罪错,明确矫治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是落实“6361”制度。坚持每周一下午全所集中上课教育,另半天由大队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凡全所性的教育,劳教人员必须参加,大队不得随便安排生产劳动。

三是对临解教人员,每季度举办集中出所教育学习班,对劳教人员进行巩固性思想教育、前途政策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帮助劳教人员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是针对劳教人员不同罪错性质特点,开展各种分类教育活动,如针对吸毒人员,进行吸毒型教育矫治,积极从生理和心理多方面入手开展禁毒教育;对普通劳教人员进行财产型教育矫治,通过改变认知、行为矫治等方法,矫正导致其违法犯罪的不良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立教育矫治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劳教人员教育矫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目的性、重点性、整体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原则,从法制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分阶段地对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情况进行分析,并据此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三)建立一支较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打造一流民警教师队伍。

二是形成“教育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层层落实的课堂化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教研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教员工作职责》、《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使课堂化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形成劳教民警专业化管理教育格局,将管理、教育、生产、生活卫生专业民警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专司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四)建立检查、考评机制。

坚持了月检查、季考评制度,制定了劳教人员教育工作考评规则和月检查、季考评内容。坚持每月一次的教育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季度检查大队民警个别谈话记录,写出评语;按照考评内容,每季度组织教育工作考评,考评情况作为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并及时通报。通过月检查和季度考评,有效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落实和教育基础资料的完善。

校园劳动活动方案 7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劳动做起,培育劳动兴趣、磨练劳动品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此,我们学校将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注重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结合,劳动实践和劳动感受结合,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体验中养成劳动习惯。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1、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以诚实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遵循规律。将劳动实践教育有效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段特点、学生特点、学业特点,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选择恰当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融合专业。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和特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活动有机融合,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实践导向。将劳动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有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养成劳动习惯,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劳动活动,我们八都学校将推出各类劳动教育举措,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指导。

1、设立“劳动周”

为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学们的劳动意识,学校将五一劳动节的所在周设立为“劳动周”。

在劳动周,学校会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兴趣小组、社团等形式,组织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活动,从课程入手,让劳动成为生活,使同学们在劳动中掌握技术。在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同时,也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和感情。

2、开辟“爱心农场”

在学校里,劳动教育并非纸上谈兵,为使同学们能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收获的乐趣,在校园的东南角,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属于他们的“爱心农场”,春天播种、挖土、施肥,浇水;秋天收获,拔萝卜、摘黄瓜……每位学生都能化身“小农夫”,也能让他们在种植活动中得到学习、劳动、体验、探究的机会,并感知生命的成长。

3、设立“家庭劳动日”

家庭是培养学生劳动教育最好的基地,为了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让劳动融入生活中。我们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设成“家庭劳动日”。

家长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觉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逐步掌握洗碗、洗衣、扫地、床铺整理、叠衣服、做饭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我们应让孩子知道,家务活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尽可能地出一份力,为彼此分担。刚开始孩子们可能不会做到很完美,我们的要求也不能太苛刻,应给予适当的、具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们能在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