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0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0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为求生存,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有的人选择了冒险拼搏,挑战自然;更多的人是顺其自然而生活。怎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与职业的关系极大,我称其为职业的生活方式。我成为一名教师,那意味着我选择了教师的生活方式。
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完全是因为分数的关系,毕业后又经思想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为别的,只因为生计。而今想来,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了。因为我对这个职业是喜欢的,而且我希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职业失败。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有区别,但是对职业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就是一个问题“我为谁而教育?我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育为了谁,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为了学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实践的,而是为了领导、为了评委、为了家长、为了分数、为了个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为必将各异。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学生。教育事件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都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学生。
为了学生而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有益,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益的教师。谷老师指出,教师分为三类:“一,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尝言者,学生佩服之至,纷纷立志成为这样的人。二,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是学校开门,学生上课,总得有老师。三,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艺术作品,被他大卸八块,抽筋剥皮,破坏残踏。”我想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老师。
教师的益表现在教师的修养上,一来学生上该教师的课,二来教师的指点和生活方式是学生的示范。教师的修养越高,则学生获得的益处就越大。细阅品读谷老师的著作,做出四个方面的修养: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爱人克己。
(一)仔细而谦卑
在“怕后生笑”篇中,谷老师拿着二十多年前学生的周记,看着自己的评语,“战战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错别字,大概早已成为这个学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错字别句事小,而如果教师的评语伤害了学生,那岂不是害了学生一辈子。同样的,我作为教师,在平时处理教育事件,对学生评语等细节上应当仔细认真,思虑再三,绝不可胡乱武断。
再从谷老师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谦卑,能够不断审视自己,批评自己,并抱有一颗不满足于现有成长的心,不断追求。这样的谦卑之心,我当谨记,并修习磨练。
(二)不断学习
人不学不足以成才。这个学并不仅限于读书,还有听、问、看等方式,而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每年人均读书数统计结果:犹太人65本,苏联人55本,美国人50本,中国人5本。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多读书的。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常和学生讲起好好读书,可是我作为教师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问题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横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气躁,事事无不烦心,自然是读不进去的。读书者,首先要调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我必将常常自省吾心,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静心读书。
人的时间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读书迟。现今看到谷老师言至“正因为年纪大了,时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轻人总会不相信年长者说的人生感言,因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却后悔莫及。前辈之体悟,当是后辈的借鉴,应当倍加努力,用心读书,充分利用时间。
(三)知足常乐
当人的欲求达到时便会产生快乐,而欲求如果随之增加而无法达到时,快乐便会消失,产生了失落、消极、怨恨等情绪。我不能被我的欲望拖着走,而更喜欢一种控制欲求、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丰衣足食、良师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阅读、游玩等都是快乐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问我流浪与失业,你知足吗?我当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个有限度的,这个欲求不高也不低,将自己的生活维持于其中,我将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这于己于人都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学生。
(四)克己爱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时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意思。作为教师,生气与否不能由学生控制,而应该用智慧控制。生气有效果就生气,面气心不气;没效果,就心平气静。克己讲的还有不伤人,我常因为一些不过大脑的话语而伤害了我的学生,这总使我事后非常后悔,对我而言,克己还得管住自己的嘴。
为师者必爱自己的学生,师爱生、生必爱师。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那么爱学生的什么呢,如何爱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范作用是基础,更高的是正面示范,再高应该是关心爱护了。
选择了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职业理想关系紧密。我的理想就是为了学生而教育,做一个对学生有益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教师的修养至关重要,所以我有感于谷老师所言及自己平时所为,而确定四个方面的修养,即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克己爱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看了《教师的智慧》一书,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童年》,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让我明白了我们要珍惜我们此刻的生活,要好好学习。此刻,我就给你们分享一下吧!
这本书主要写了: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的事业在不断地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专横暴虐。母亲婚后的生活是不幸的,她经常挨后父打,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到歧视,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课堂。母亲的逝世也让阿廖沙不得不去人间“谋生”。
整本书都讲述着阿廖沙的孤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世界以及人生,展示了当时社会腐败的过程。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是黑色的,里面充满了怨恨,悲痛、痛苦。高尔基是不幸的',他有着优异的成绩,本该开开心心地读着书,他为了生活只得放弃学业,去养活自己。相反。我的童年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我很幸福,有爸爸宠,有妈妈宠,有爷爷宠,有奶奶宠。在学校有教师的耐心教导,有朋友的真诚友谊,每一天无所事事,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每一天都有人侮辱他,伤害他,他几乎没有一天能过得安宁,但他没有放弃生活,努力着,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跟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不懂得珍惜,把一切幸福都看作不足为奇,理所当然的。
我们的童年没有苦难,但我们也要做个乐观、坚强的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该书从教师人生最需要什么、教师职业最需要什么、教师教学最需要什么、教师教育最需要什么四个方面,以中外教育家的经典经验和思想之精华,提供了最为珍贵的建议,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从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中获得幸福和快乐。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一、第一缕阳光是有自己的“思想”
“老师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很多教师心中的问题,很多老师为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而辛苦了一辈子,可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整天的起早贪黑的辛苦,为学生劳心劳力,可还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呢?所以很多老师会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来安慰自己。其实,教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重要的一点是找找自己教时是不是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现代的教师应该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的。不管是教学工作也好,和学生交流也好,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应该进步。现代的教师不应该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捧着教案,拿着教参,参照教辅材料,没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师难以教出好的学生。
二、第二缕阳光是“微笑”
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上了你。书中提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分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显然在这位大师的眼里,微笑同生活中阳光、空气、水分的一样重要。教师这份特殊的职业,我每天必须面对一个个拥有未来,朝气蓬勃的学生,我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如果老师能多一点微笑,可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心与自己的心是相连的。微笑的老师更有亲和力,能提高学生对你的这门功课的兴趣。而现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源,老师都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每天都板着脸孔进教室以达到威慑学生的作用,可是这样的效果只是一时的并没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相反老师和学生之间却形成了一种敌对情绪,这样的一种敌对情绪随时都有可能一触即发。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为什么教师和学生不能和谐相处呢?请老师微笑吧!微笑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信心和勇气,微笑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微笑是一种信念,微笑是一种活力,微笑是一种鼓励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一种关爱!
三、第三缕阳光是学会与学生谈心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王阳明有这样一句话: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其中就强调了谈心的重要性。它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简单的谈话。重要的是这“心”,你的语言,话语是不是触动到学生的心,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能有所感悟。教师学会与学生谈心其实是需要时间去实践的。它需要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忠言逆耳”这忠言说得让人难以入耳,那这忠言不说也罢,说了倒会起反作用。学生的心灵是很敏感的,教师在和其谈心时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觉得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是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可以信赖,才会向你吐露心声。当然,在谈心之前还应该做一下功课,这功课是靠平时的积累的。在平时教师应该多留个心眼,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生活中学生碰到的问题,学习中的问题,还有特别是课间的一些小事都是老师平时应该留心的。因为正是这些小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积累了这些这就为你们的谈话打好了基础。时不时的可以挖掘学生平时的点点滴滴来作为话题,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关心自己,也增进你与学生的距离,这是非常有利于谈心。
总之,做一名“阳光”教师其实要做到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何去做还要靠自己的工作中的积累和实践,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愿天下的老师都能向奥运健儿一样教学生教出自己的“精气神”。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倾听”,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效率。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倾听和应答。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探索课堂倾听的有效性。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喜欢倾听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乐意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习惯,让其乐于倾听。教师先要做到倾听学生。 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口齿伶俐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去听,偶尔稍作提示,但决不会去打断。
三、树立“倾听”的好榜样 教师是倾听的榜样,每个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教师都要用心去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教师认真的倾听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弄清思路;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听,可以边听边稍稍点头,并用眼神鼓励他们说下去,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认真他讲,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全体成员中的一员,是他忠实听众中的一员。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回顾往昔总觉得教学上自己风格有棱角,没有和风细雨般的课堂,也曾执着追求喧闹课堂,却忘却教学的根本是对话,心平气和的对话,一个愿意讲,一个乐意听。
读着《教师的挑战》,一个个的课例,看似平凡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过,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谐的课堂吗?
和谐一境界(倾听)
倾听是佐藤老师的观点,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利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倾听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但如果细细品味佐藤老师在最后的评价中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老师需要细致地注意每一个人的态度,耐心的等,等待学生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我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反复看了几遍。例如:一个人初看都明白“倾听”的意义,但实施却有些迷茫,而后边的“相互倾听关系”的三条建议,告诉了我平时在我的教学中有哪些已经做到了对孩子的倾听,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确的。特别是课堂中孩子的发言,善于倾听的老师会通过发言了解学生内在品性和发言的关联,这个发言是由那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是
佐藤学所说的“串联”, 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师生之间的信赖随机产生,此时老师也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合作学习和倾听相辅相成。
“反刍”=”我不懂”这段文字有些不懂,还没有真正的领悟这里面的含义。
如水二境界(尊重与信赖)
“水“能滋润万物,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润性泽心。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这正好符合我们目前课堂所追求的---尊重与信赖。
藤田老师历经8个月的课堂转变,摒弃齐声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能够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讨论。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
细节决定一切,书读了一大半,书中佐藤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课堂,他用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着课堂上每一处细节,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我理解的小事等同于细节。例如: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个性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带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可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透过书本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光,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此刻几个方面。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能够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仅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透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我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我,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
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明白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必须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务必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忙。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用心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能够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8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而是未看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之前,我心里有这样的想法,这莫不是又一本“正确的废话”的集合体吧,看着看着,发现其中还是有些内容触动我的内心,是“无害”的,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这越发激励我想从书中找到其中能有助于我教学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谈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感想:
一、学会赞美他人。
书中写到:“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
二、学会把握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整天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将我们的生活“糟蹋”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合上《教师的挑战》,书中的讯息和从教以的经历让我感慨颇多,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那一定是——静待花开。
(一)静待花开之倾听
在封面,“教师的挑战”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醒目的字——“宁静的堂改革”。初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堂改革》感觉怪怪的,堂改革是教师的挑战,我能明白,但为什么是宁静的呢?带着疑问,我开始阅读,中第一个关键词——倾听,解答了我的困惑。
倾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堂改革。中有这样一段话:“藤田老师首先着手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为了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藤田先生自身必须做到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她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看到这一段话,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我们上,很多老师都会戴“小蜜蜂”扩音器,一是因为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声音不能清晰地传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教过低年级的老师更有体会,不戴“小蜜蜂”扩音器不足以盖过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板凳声、具声、说话声,这般情况如何“倾听”。这让我想到了两事。第一事,教一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嗓子不舒服,学生出于“体谅”,特别的乖巧,不说小话,认真听,虽然我的声音小,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听。但那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一块不够重视,没能抓住机会让学生继续保持,养成倾听的习惯。第二事,去年上学期,我的扩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于怀宝宝,有一次特别激动,我的声音特别大,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吓到肚子里的宝宝。我就趁机说:那老师以后不用扩音器上了,你们要保持安静,认真听……和我接触过的老师知道我的声音真的很小,但是从那之后,我在班上上很少用扩音器,而孩子们也真的能安静下用心听。这一个实例让我对宁静的堂改革中的“宁静”有了初步理解。
(二)静待花开之尊重
倾听,能够静下心听老师讲,是建立倾听关系的前提,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也就是如何在堂上完整的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这和第二个关键词——尊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老师得到自己预期的“理想答案”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对于那些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们再想一想,换个更靠谱的同学回答。《教师的挑战》中说倾听儿童的发言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识该发言是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fsir)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要去老师在堂上必须转变观念,“任何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理解这句话后,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要认可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必然有他的价值,这是以前未曾深思过的。经常听到有老师说堂上举手的学生越越少,学生越越不愿意举手发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怕发言。在这一个倾听与尊重的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堂的主人。
(三)静待花开之等待
看到中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有关边缘化的学生的描述,在中,小林老师原预计分钟教完的知识点因完全不会的健治说不会,堂上三位同学给他讲解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最后用了20分钟。这种做法我觉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堂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愿意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们解决疑惑。这又让我想到了“静待花开”。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级数学时,有些学生是真的跟不上,能想象二年级时我还教她数手指头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吗。后我想花开四季,有些花开在春天,有些花开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种的花还有开得早的开得晚的,但不影响他们的盛开。对他们说也一样,需要的是时间,这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反正每个人迟早都会的。语也一样,很难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但是我会给他们更多耐心,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能有所思,有所获。
教书之路路漫漫,堂改革任重道远,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孩子们多一份尊重与信任。相信他们,相信自己,在时间的荒涯里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静待花开!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可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我基本没有怎么看书,也正应了另一句俗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这段心灵和知识匮乏期,我在教学上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有困惑却不知如何解,有疑问却不知如何答,教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闭门造车,到最后发现造出来的车千疮百孔,教学水平原地踏步。
之后,我结识了《小学数学教师》,也是我初次订阅这本杂志,当我第一眼看到她时,如同看到了一本武林秘籍,问了自己很多遍:为什么不早早地订阅呢?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对于数学教学,我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她马上给了我回报。一节校级教研课,我从《小学数学教师》“百分数的认知”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启发,上出了我从教以来最成功的一堂课。虽然不算优秀,但是对我来说进步非常大,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进度掌控合理,学生比较投入,这都是我以前的课堂中没有做到过的,那一次,我很满足,是《小学数学教师》给了我这种满足感。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这几年来一直订阅她。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得到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作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一次无聊时,随手拿起《给教师的101条建议》随便翻翻。看了一会以后,不禁后悔起来。后悔的是:一本这么好的书天天在我脸前摆着,我却没有去看。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
读了“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章,使我明白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维和评价,我们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去设计他们的未来,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围绕着“究竟为了谁?”来反思自己。孔子告诫我们一日要三省,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更应该日日反思,做到自我批评。
当我读到“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这一章时,我恍然大悟,教师的时间应该从读书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读着读着,顿觉眼前一亮,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像应彩云那些特级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状况,他们都能及时巧妙地做出引导,让课堂因生成而焕发精彩,给听课教师一种艺术的魅力和朴素的享受。原来是“读书”给他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课堂展示出最本真的美丽。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教育教学养料,积淀自己的内涵,才能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课堂才会有效。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实习前我曾感到困惑和压抑。要当老师,除了知识渊博外,说话还需要一定的魅力。但是这段时间我一直有无法克服的缺点。在人们面前说话,我总是紧张,声音颤抖,或者说话太快。所以越接近实习,我心里就越紧张。到了实习动员大会,我院指导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觉。实习,我们失败了,去成功。这句话使我获得了很多释放。
来实习学校认识了穿着统一白色衣服的学生,特别是从第一天开始听到一句认真的老师,我的心已经平静了很多,很自然,接受了另一个身份。拥有这不寻常的8周双重身份的学习生活也开始了。
我教初中三级美术。以前学校有10个微型教育训练,在这里变得有点微不足道。
一、基础技能课。
第一节课,我抱着敢死的心态,不紧张。声音的自我感觉也比较洪亮,教学内容是基础技术课,这种课就像抱着一种形式一样,目的非常明确。我把我的经验和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结合起来,分阶段教。同学们集中的眼神不断地给我动力和勇气,使我很有真实感。
但是一周有5节反复上课,每个班都有不同的上课反应,活跃或郁闷,这是根据相当考验老师应变能力的课堂上的反应,我也做出了相对的改变。一周以来,我得出了一个小小的结论。
1、声调表情是调节教室气氛的方向盘。
2、不要想一门课。你结束后就结束工作。那是你的事,不要忽视学生。
3、尽快探索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接受能力、美术学习兴趣等。
4、不要总是在简单的问题上玩太多的把戏。
5、学生喜欢实际案例的指导。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用这几点要求自己,在课堂上更加自然,逐渐加强了随心所欲地发挥的能力。而且,换了很多学生的作业后,我发现原来修改作业的作用这么大。让你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学生时,让我有底气上课前评论分析学生的作业,可以使上课有阶段性、系统化。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作品鉴赏课。
鉴赏课可以说是美术教育中最难掌握的课。水中月,就像雾中的花朵,你知道她的美丽,但很难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
在备课阶段,我尽量想象美好的词句,或者搜索大师幽默的小故事,再现课堂气氛。我使教室尽可能地像我的想象一样完美。约翰肯尼迪。
来到实际教室才发现上面准备的东西,你的语言艺术,你的真实感情会感染学生。但是我的感觉好像是把刚刚发现的新闻讲给观众听。我放不下动作,表情,口音等。每节课我的指导老师杨老师都跟着全程安老师的意见比较简洁。她让我注意和学生互动。这种课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说话。而且,声调没有调整好,整个课程都变得平坦了。
我抓住这两个意见反省了一下。的确,在几节课的时间里,我都比较费力地爬上来,尽量把学生带到那位大使崇高的艺术境界。没有注意到学生们的感情。不要像前面总结的那样忽视学生。接下来,我努力让学生欣赏大师的故事或大师的画。一位男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模模糊糊地总结了达芬奇的画。听起来有点稚嫩,但真的有点佩服和教室气氛也很好。它很容易从他们理解的世界出发,带领同学。教室的气氛也很好。我还更加注意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声调,适当停止或留下空白可以使教室更有节奏感。
下课几个小时后,我进一步体会,想了一些。
1、课程就像野马,要一点一点地积累,慢慢地驯服。
2、要感染学生,你必须有真实的感觉。
3、要想教好美术,需要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对学生的爱,守护和引导学生天性的感情。
4、把对学生的爱融入你对艺术的爱。这样你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三、手工制作课。
最后一周是手工制作课,主要是给学生们制作和设计家具模型,因此前面的很多挫折,我很早就准备了这门课。我对中学时代美术课的期待和那时对装扮房子的幻想。搜索了大量精美的手工作品,我也提前做了一些凡品。我也打算把音乐融入美术课。音乐美术本通。有些音乐就是有无形的力量,刺激着人的感情。
在实际课堂上,效果都很好。我把转换成初中时的幻想陈述或提问放在介绍部分。在课堂上展开了良好的展开,展示样品时学生们的眼睛亮起来了,气氛达到了预期。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我慢慢地推了原本准备好的节奏。钢琴曲,没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出声乐,我也没故意说明。整个课堂情境,轻松流畅。师生能得到较好的交流上完这个课以后,我发现和同学们的感情更亲切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都不错。看着她们的作品,我仿佛回到了我的中学时代。
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探索的是人类情感的奥秘。在美术教育中我深深体会到:必须注重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尽全力、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讲方法、抓契机引导他们用美术语言去表现内心的情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寒假里我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毫无疑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这是一张有品质的阅读地图,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这本书中,透过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从读者到作者的那种神圣感责任感意义感。当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常生龙先生依然在敲打键盘、用心思考——阅读时的幸福、写作时的畅快,该是一种多么自我的人生体验。
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
一、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
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博客粉丝,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长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经由他对所读书阅读“消化”后酿出的阅读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翻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里所介绍到的书籍,很多书籍我也读过,但如常局这样认真写读后感却很少,更别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了。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常局长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引发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在这个阅读泛化、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
三、这是一本专业指导手册
回看本书五辑小标题,其实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根本性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是专业导向,也是专业指导。
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作者这样一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获,满满的。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假期之中认真研读了《教师的智慧》一书,这本书分为“智慧使者、人文校园、冷描热点、岁月页码、修学英国、漫步英伦”六部分,每一部分那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案例,作者用他的细腻和善于发现积累的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并让这些案例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更富有意义地发展着。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各种各样的案例总是持续不断地在上演着,每个孩子都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上演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在我们不同的关注中以不同的方式发展着,而我们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并引导会让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呢!
书中围绕诸如“公开课与日常课”、“师生冲突怎么办”、“优质课到底谁说了算”等一个个教育场景对教师行为、表现、主张、反思与感悟进行忠实记录,可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教师智慧的闪现和脉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治班的看法——治班若烹小鲜,做菜烧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怎样做出美味来,那真的是一门技术和艺术呢。从中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身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该是个理智、明智、博爱的人。因为当我们怀着快乐博爱的心做出来的饭菜,里面充满了爱的味道,才是最美味的。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这样做:
做一个理智的教师。教师不仅要情感充沛,而且应理智健全。在教育活动中,情绪的躁动、难言的苦恼是难免的,需要用理智去克制,需要用理性去引导。所以自己以后要多读书,多为孩子,同事、家人服务,多思考一下所面对的问题多角度多方法的设计解决预案,解决问题以理服人,才会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黑暗的心灵。
做一个明智的教师。《教师的智慧》这书的主旨就是要教师做个明智的人。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调适者。因为明智的人,善于明理,善于辨析;明智的人,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行为的明智程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丰富提高自己。
做一个博爱的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面对同事多关心。处理好师生、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最近,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吸引了我,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正像书中所言: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就要爱学生,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我会爱我每一个学生。可是面对案例中这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帮助他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呢?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
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爱,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的爱。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良师者,必具一颗博爱心、平淡心、细心、耐心、恒心!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人因思而变》,篇幅并不长,然而文中所阐发的问题却极有现实价值,表达的视角也颇为独特,富有新意。真没想到,一篇理论文章,居然让我看了又看,一方面折服于文章观点的正确,另一方面,作者阐述观点所展露的严密的逻辑,更是让人羡煞。
作者开篇即指出:教师思考起来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接着,从“为什么要思想”“思想什么”“如何思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如何思想”。作者为一线教师如何思考提供了四个参照系:
1、经验之思,
2、反思之思,
3、教育哲学之思,
4、类比之思。阐述“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这两个方面时,思路独特,观点精深独到,直抵人心。
何谓“反思之思”?作者是这样论述的:
“经验是基础,经验是重要的,但未经反思的经验可能是肤浅、狭隘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说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的结果,经验的目的在于认识其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经验的话,反思的对象则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审视和批判经验,使经验变得合理和有效。我们可以把改造经验的思考看成是反思经验之思。”
换句话说,反思之思是对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既有经验的重新思考。为了进一步说明反思经验之思之必要,作者拿“坐井观天”这个众所周知的寓言作了类比说明,形象而深刻:
“如果我们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成青蛙的经验,要改造这一经验,从井里跳出来观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自己的井?在这里,小鸟就成了推动者,是小鸟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原有经验的怀疑。我们不要把小鸟看成正确意见的提供者,因为小鸟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这里的小鸟只是不同于青蛙原有经验的新经验的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条件,反思需要‘小鸟’提供不同的经验刺激和对照。定位不同经验的提供者,可以说,书本是‘小鸟’,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鸟’,周围他人的不同意见也是‘小鸟’,自我的批判意识带来的不同发现也是‘小鸟’要改造我们的经验,需要寻找自己的‘小鸟’。要促进他人进行经验改造,我们又要成为他人反思的‘小鸟’。
作者由寓言中的小鸟,联想到教师日常实践中得经常有“小鸟”提供新经验,促成教师对对实践与既有经验持续不断的反思,并列举了这样的“小鸟”是些什么,这样的表达逻辑具有多强的说服力,让一线实践者如我等,深以为然并被其观点完全俘虏。
作者的思考并未到此止步,接着再向深处探求:即使“小鸟”经常撞击我们的思想,如果教师缺少了开放接纳的心态,死守成见不放,也不能促成经验的有效提升――
“仅有‘小鸟’的新经验远远不够,在小鸟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坚持‘我坐在井里,天天看到天,我是不会错的’,它就不会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难以对原有经验保持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里,会不会错’。和老师交流时,我们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教?’一些老师的答案是‘我们一直这样教’、‘教参上就建议这样教,’对于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直都这样教,就一定合理吗?’‘教参上的教法就没有问题吗?’这告诉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经验,还需要对原有的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上所摘,只是作者从“反思之思”这一维度所展开的论述。在“教育哲学之思”这个标题下,作者提出的关于教育原点的哲学命题,有如当头棒喝。令天天沉浸于事务圈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我者猛醒,觉察到,教育者或说一切人,要有经常跳出自我的圈子审视自我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清醒,更富理性也更有成效。
“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对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经验,如何统率自己的经验的思考更为根本。我把对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终极的价值追问看成教育哲学之思。比如,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我们不妨问一问什么是学生?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学‘生’的,而不是学‘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这样的问题,教师就找到了教什么和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内在依据,从此开始了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师生活,也使自己找到了统领各种经验和各种方法技术的‘帅’。”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读了《有效教师》一书,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巴特尔。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了爱才能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只有全身心地去爱孩子,爱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的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才能让孩子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镇西,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有效教师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将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当中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融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去,让那颗未泯的童心生根发芽。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象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我们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张、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剧性成为“另类校长”。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最近到到书店转了转,看到了郑杰老师的给《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他在书的代序中很谦虚的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大体看了一下书目,感觉不错,就读了读。
郑杰校长在文中提到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下面几条对我的启发更大。
首先,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其次,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还记得,当时教某班的时候,我对班上不完成作业的同学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认真完成。连续几天,这部分同学的作业都做了一半按时交了,我也都很满意,并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课堂上,他们也听得认真了,不断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用“加法”不奏效时,为什么不试一试“减法”呢?
再次,教师应享受生活。
不仅是教师,人——作为人都应该享受生活。看到这一条我不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则报告,现在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六十几岁,远远低于人口的平均年龄。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的比我们幸福快乐,尽管我们已远离了饥荒,先人们没有,在我们今人看来祖先们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分析原因,我们现在人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适应现在的生活,享受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与孩子接触,班上不乏优秀的学生,聪明好学,讨老师喜欢,但也有调皮,不爱学习,经常跟别的同学打架,让老师头疼上火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只凭自己一己之力去捍卫学校这一块自由而悠闲的天地,我们甚至根本就没有权利阻碍质朴、而天真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应过早的参与角斗,他们太过弱小,他们正处于做梦的年龄,请勿打扰。我们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用心去爱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老师的威信,以诚相待,,尊重学生的选择,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当学生犯错时,耐心的批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张洁老师在书中指出,“对教师而言,享受胜过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我们每天与最快乐的人打交道,享受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童年常在。
最后,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此书指导下,我们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宽容的精神,享受我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读完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尽管它的理论性较强,比较适合初、高中英语教师阅读,但我还是颇受启发。特别是看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这一条,恍然大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观摩名师们的课堂纠错高招,才真正知道怎样做。
1.Never say “No “,Just say “Maybe” with smile.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仍带着微笑,Never say “No “,Just say “Maybe”,然后插上一两句话加以提醒,这样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还会在下一次勇于回答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该讲的都讲了,学生该练的都练了,可是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时,往往还会错误百出。这时我们教师也许会惊慌失措,灰心丧气(特别是公开课时),或许还会责怪学生。其实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为会犯错,他才是学生,他才需要学习,教师才会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不牢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个体接受能力方面差异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样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学生学习的资源,我们讲究适时、适度、得法,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下,巧妙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2.Ues “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please.”…
发现学生讲错了,有时可以要求其重复。如及时、婉转、耐心、客气地对他说:“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please.”这样一来可以暗示学生,“你的句子有问题”;二来学生很愿意接受,他明白后一般就会自己改正。有时“Again.”” Would you repeat ?”之类的话还不足以引起学生对错误的.注意,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疑问的语调重复学生有错误的话,还可以强调句子中错误的部分。
3.Use different ways for asking questions.
发现错误时,我们可以提问说错了的学生,也可以提问其他学生。如,“Is that correct ?””Is he right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说错的学生改正错误,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注意。如果这个学生仍不能自己改正,我们可以试控性地问其他学生:“Who can help him?’,这样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一般也不会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很多时候,我们在组织操练(如对话)时,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其他学生的错误,互相纠错,从而自觉地把纠正错误作为英语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Use expression or gesture to implie.
用表情或手势给予暗示,这样比较含蓄,学生容易接受。但是,我们的表情或手势一定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用表情或手势暗示学生时一定要适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习惯,使之容易被学生理解。如,一年级小朋友说“This is my ears ,this is my eyes ”,这时我就伸出一个手指,然后用这个手指摸着一只耳朵和一只眼睛,学生马上就能改口说“This is my ear ,this is my eye ”。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得当。通过纠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设计内容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控制难度,便于学生准确表达而不至于犯太多的错误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上进心,培养良好的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提高准确使用的能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虽然以前拜读过郑杰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说实话,当时我只是匆匆瞥其一眼未能深入其思想,认为这又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在这个暑假,轰轰隆隆的热闹气氛中,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这本书中作者采用提“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书中有很多建议都要我读完后能够会心一笑,几年来工作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小挫折,小困惑,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还记得自己在上学的时代,总是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怎样才算是活完这一生觉得自己有价值?从一个小故事中获得了答案: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以此为生养活自己。换句话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那么在书中,作者在教师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这一部分中,给我讲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应该怎么样去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还要学会做“加法”,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
在这本书中最要我深有体会的是第78条建议:永不放弃!
说实在,在看这篇文章的前几段,心里就开始想起一些班里的孩子,真是常常是拿他们没治。开始还以为作者是在替我们这些愁眉不展的老师诉苦那,接着读下去,作者话锋一转,直指我们某些教师出现的惰性,难道我们就只能为自己悲哀吗?一怪自己错投了胎怎么就入了这个行,每天见这些“死不悔该”的“小祖宗”;二怪命运不公,为什么班级里的“差生”就这么一茬接一茬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呵呵,的确是我们的心声,老师也是普通人要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关键不在抱怨能不能得到安慰而是看这些抱怨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换句话是: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亮而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也许只有神仙教得,我们这些平凡的老师怎么可能呢?
当然面对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每个老师都会设法去解决的。作者有句话,要我铭记在心:“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如果我们总是那样充满着积极的期待,孩子们现在或许不回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也会感激,不仅感激,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他们还会传递。
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最可爱的事,这就足以自我夸耀一生了。
那么从我这次的期末考试出发,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我也有提到,关于班级中的学困生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读了这本书,答案破茧而出,永不放弃!
只能说我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些欠缺。对于班级中一些学困生,我发现的比较晚,不过也及时的采取了一些措施。班级里有些学生小学的数学底子就差我就单独给他进行辅导,慢慢解除他对数学的厌弃心理。要他们首先从心态上接受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有一些学生则是很有上进心,可是往往达不到家长和自己的理想成绩。对这些孩子,给与他们课余的辅导会比要他们回家自己死学要有成效的多。这样的情况颇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孩子只要想学,功夫用上了,一切就皆有可能。那么还有一些孩子就比较要人费心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要老师大呼苍天的孩子了。这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好动,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常常对于老师的教导不屑一顾。这个时候就要施展我们教师的杀手锏了:耐心!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要求过高,也就一天一道题,不是作为老师的去看见他们的成绩在提高,而是要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绩有了提高。有时候下课就揪个学生来办公室,或者半路截着他:某某某,立马做到题给我看看。对于做对的奖励,可以减免他们认为他们有难度的题目。慢慢地他会做一道题,两道题,由开始的你讨债一样逼他做题,变成后来他主动向你要题做。我想这也是对我们老师的回报吧,当然不能一下指望着他们考试能够及格,还是需要慢慢来,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我们永不放弃!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建议,值得我们老师去深思,比如:“捧着良心读书”请扪心自问:今天我带良心了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学习”,“保存天真”我们来提倡,让教师儿童化,“不扮演圣人和神仙”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教师,而不是扮演的圣人和神仙等等。我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书中的精华,有些东西值得多年后想起时,心里慢慢品味,淡淡的书香。
读罢此书,我想起郑杰校长在《代序》中的一段话:不能说“我全部接受了并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才是受了影响,有时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或“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正好相反”,那也是受了影响,甚至更重要的影响也许是“我仅读了你的几十个字,忽然形成了一个观点,我的这个观点与你的观点相关,而不是相似、相同或相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不停的想,不停的问,不断产生心灵的萌动。我想,这些观点也会激起所有教育者心灵的萌动。正如开篇第一句“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刚刚看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思想和方法还在指导着我的时候,通过漂流,我又得到了一本好书——《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是一部以研究教师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的研究教师习惯之著作。读后感受别样,从教师的习惯入手分析优秀教师的成长。习惯真的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
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所谈的好习惯有100个,因而可以理解为:好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掩卷沉思,那100个好习惯无不像电波一样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明白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中,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得靠努力、努力、再努力。名师们之所以优秀,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并且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好习惯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好习惯》一开篇,便提到朱永新教授对于智慧的一个论述:“知识关乎事物,知识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儿就是一朵花儿,智慧却能在一粒沙子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发现一个天堂。”落脚点是:智慧对人何等的重要!当我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件小事时,感到它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每天必须做的。当我们平时要求孩子养成好习惯时,我们自己的好习惯才是行为典范。当我们要求孩子去爱护环境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时,我们自己在看到垃圾的时候也能顺手捡起来,用自己的好习惯悄悄的影响学生是最有力的无声语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就是要让孩子处理好学习过程中学与思的关系。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弃除糟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要积极地指导孩子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孩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充分发挥孩子主动性,使孩子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而且正处在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所以我们更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场合,尊重其人格。不分场合地刺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即使是再调皮的孩子也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愿意众目睽睽之下受到别人的批评。当众批评只能使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事实上却是对这个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决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评,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和期待。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一个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破仑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在良好的教育习惯中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
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我深深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交流,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更是境界对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放下架子,走进孩子,把自己当成是孩子中的一份子,用民主的意识、民主的态度,去培养民主的性格,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塑造出个性稳重、人格魅力的有用之才。
好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好习惯真是可以给人受用一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通过学习《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通过学习,我还深切体会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师德还应该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待事业应该是"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所以,对事业的热爱是一种奉献,它展示了教育者无私的品格,宽广无垠的心田,体现了教师不求索取的价值观;对事业的爱是一种希冀,它寄托着奋斗者的追求、耕耘者的希望,它意味着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对事业的爱是一种热情,它代表着春蚕精神、泥土品格,它预示着自我完善的形成。师德应该表现对学生的爱。
对待学生应该是"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激情,以行导行"。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是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体现,这种爱包含着辛勤劳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爱意味着奉献和责任。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爱。有慈爱、母爱、恩爱、友爱、喜爱等,但任何一种爱都不能和关爱学生相媲美。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关爱学生是人类复杂感情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的起点。我一直相信:今天自己辛苦一点,明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差距就少一点,不求他们出类拔萃,只求他们与伙伴同行。越是学习、习惯、性格上暂时遇到困难的孩子,越需要我们的耐心帮助,把爱心无私奉献给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奇迹。
读了《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你选择了一份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责任",这句话这几天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
说实话,对于教师师德培训,我原来都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觉得很枯燥、泛味,没意思;对于自己的工作,自我感觉比较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尤其是在帮助学困生方面颇令自己感觉自豪,虽然偶尔也会耐不住性子,对他们施以小小的体罚,或者语言上有一些不够尊重的话,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错的,他们在每年期末考试中都考出了我期待中的成绩,没有让我失望。我想,一个教师做到了这些,应该满足了,至于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殷雪梅、谭千秋、严蓉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生命的事迹,确实很感人,但离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太远了。毕竟大多数人的工作就是为了谋生,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更体面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所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教师而言无非是能够得到领导、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班上学生平平安安、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自己能评上一个理想的职称等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的直接标准,又有谁在意这其中的过程呢?偶尔小小的体罚、恶语相向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学了《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之后,我震憾了,为自己先前的一些模糊认识感到汗颜和后怕。"你选择了一份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责任"这句话让我深思,而"修炼"二字更是道出了获得理想师德之艰难和必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心,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尊重、理解、帮助,才会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创造性!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教师,我想大多数都是不合格的,都得要进行刻苦的"修炼"才行,这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正呈现不断下移态势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中所说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的神性与人性结合起来,做到既尊重教师职业道德的神性,并努力追求,又注意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性,并从容应付",这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必然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数学教师的语言》读书笔记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有有声和无声之分,我要说的是有声语言,即教师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无声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
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26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26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第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
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传情。
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第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激趣。
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师生之间需要一种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对话。“对话”不是“对答”。“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脑海里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对话的质量表现为:或者增长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立志成为一个讲究审美与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让我们把文化、思想和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理想、信念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武器、工具,是用来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俗话说“读书,多读教育经典,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经典可以使人宁静志远;经典可以使人荣辱不惊;经典可以使人气质高雅;经典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我们的人生。”这是我拜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这本书最深的感受。
书中的“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这不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工作真实写照吗?
书中记录了管老师作为一名底层的一线教师,每天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部分,看书中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仿佛就在记录身边的琐事。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曾经或正在抑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作业问题、课堂纪律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育人问题、考试复习问题及教学反思问题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这过程中,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艰辛却又快乐地工作着。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进也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领,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啊。
让人佩服的一点是管建刚是一位校长,作为校长的他,能如此超脱,一心一意教自己的书,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什么叫用心做教育,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当然,阅读此书也发现自己有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倾听的耐心,忽略了学生的“真情告白”其实每件事学生都有他人心里的“认为”,这是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他的“是对是错、是美是丑”也是有标准的,也许这评分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和指导;一方面是“臆断”封住了学生的“辩解”,忽略了对“真实容观”的认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奇思妙想。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并不断修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能动地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发展优势去努力,让自己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师要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翻开书本第一页,便看到郑校长在书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正是这一句话,给了我读完此书的欲望,因为我想看一看这位 “另类校长”究竟有何另类之处。然而读完全书之后,我深深地被郑校长独到的教育教学观点所吸引,真是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自己感触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静气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3条中写到: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回想自己两年的教学经历,似乎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燥气。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工作之后的我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有时候在学校工作累了,就回家发泄一顿,有意无意之间伤害自己的家人。每次看到学生做错事情或是做错作业,我总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先是对学生发火,然后再来解决问题,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所以,我要趁这暑假期间,好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带着平稳的心绪去工作、去生活。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的教育观念提倡的也是“终身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学习。正如郑校长所说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生活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那么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课程将会变得沉闷、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又如何让他们做到“终身学习”呢!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教学必须满足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轻松地学、快乐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我们教师的魅力。
三、教师要学会赞美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9条中写到:学会赞美真的很难。在我们的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严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辜;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与痛苦;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
的确,现在的社会,要想听到赞美确实不容易。在学校里,每次开周前会,班级表现不好的班主任总要受到领导的批评,而班级表现好的也不会受到特意的表扬。长此以来,有时候真的难免会产生惰性的心理,总觉得反正工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无论是谁,总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他人的赞美,那么老师都如此,更何况是学生呢?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低段的学生往往会比高段的学生发言要积极。这不光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有时候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他们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但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学习上总落后于优等生,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长此以往,他们受到的是老师的批评,使他们厌倦了学习,更严重的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逐渐地驱散,使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总之,读完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百条建议,正如一百个药方,为我们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我们教师有着现实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这本书确实值得我细细地去品味,去领悟它的精髓所在。但由于能力有限,有些建议还需要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实践。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我已经是教龄十几年的教师了,一拿到这本书《教师的挑战》,心中产生莫名的压力。面对着这本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在交响的课堂上悄悄地进行着宁静的革命,谱写着和谐课堂的交响曲。我是又憧憬,又兴奋。直面自己现状的课堂,该做怎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在书中,我找到许多。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对此,佐藤学提出用“能”与“不能”的标准来区别对待,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发现和给予每个人的尊严和信赖的过程。
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态度。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习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形式?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习的场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完掩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课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开放。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从而建设“润泽的教室”。跳进脑海的关键词不外“乐学”、“联系”、“倾听”……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于从教第九年的我而言,虽然在教学上比较精进而略有所得,不过“困”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且恐于有积而不散之势。何能“自反”、“自强”?怕不是纯粹主观心念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实现的,不过我相信大略还应该有一座与教育相接的桥梁,寻到它,走过去,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得偿所愿。
当我近来“会约”常生龙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心仪之感油然而生。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以及“教育效能感”这三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大略可说是我与本书的真诚致敬了罢。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许多学科(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一喜。又如,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国学课,也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进行专业化研究,对于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要做到“吃深吃透”,才能采撷其中菁华以授予学生,使其不仅做个“知之者”,还能成为“乐之者”甚至“好之者”。
第三,应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__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外,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上述关于我读过的部分教育书籍内容的梳理,便是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课时,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在假期阅读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里面提到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几条自己触动比较大的几条:
第一条、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的。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巨大,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导学子,用自己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深信,多经事以历练处人。
第二条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
教师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所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祈愿,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糟踏了造化的赐予。
一个现世的人,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第三条教师应享受生活
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作为教师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第四条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会赞美别人,我们便可能看到有一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渐渐驱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所以在即将开启的新学期,告诉自己在面对的孩子时,多去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用优点去带动整个人,让孩子更加有自信,尤其是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在以后教学中对他们更要去学会赞美他们,这些孩子心理上来说已经因为成绩差,心里比较自卑,更需要我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笑容。
第五条学会倾听不容易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倾听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就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对你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思考力等等这类因素的挑战和训练。
倾听还是一种丰富情感的表现,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心灵冷漠的人居然会倾听!倾听是一个逻辑的归纳、综合、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
倾听可以使你的心与智两方面越来越发达。
作为教师,每天用倾听花开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学生,让我们自己的每一天都美好的进行着;这是做幸福教师的开始!
第六条把困难当作机会
如果我们正视困难,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解决之道,用积极的心态每天来鼓励一下自己,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而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最后以郑杰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的,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打开序言,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
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没有命令,没有说教,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充满了善意与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这句话令我至今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们教育孩子时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现在这么做,都是为了让你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好像确实是一个真理。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这么对我们说过;在我们成为老师之后,这个理由也一直是我们管理学生的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细心琢磨一下,原来这句话错了。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心理课上,我常常和学生讨论,在同样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事件,有人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关键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件事的看法、评价不同。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预设孩子的将来,我们能做的是,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需求,教会他调节自己的心态,告诉他必须要把握、追求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人的一生可浓缩为“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明天的事情等来了再说。最要紧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因为,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惟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心理学上称之为“活在当下”,即活在“此时此地”。而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幸福,更要为他的当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务。不能为了看不见的所谓的未来幸福,而以剥夺学生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作为代价。事实上,许多人的一生不幸往往源于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或者他童年追求幸福的权利和需要没有获得周围人的足够尊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思考清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生,而且是为了学生当下此刻的人生。此时此地,如果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幸福,那就说明此时此刻他的生命质量很高。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们当下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幸福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从心育、德育、美育三个层面,从启发心灵的视角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思考人生,为塑造优良品性、阳光品格奠定基础。
那句话终于可以放到一边了,把目光从远方收回,从现在做起才是最重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