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优秀6篇)》
醉翁亭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醉翁亭记》(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醉 翁 亭 记 篇1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篇2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 翁 亭 记 篇3
教学目的
1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 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教学设想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本篇文字不太难,一些生字生词要让学性懂得。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正音、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pnb0教师范读课文
、 \pnb0正音
壑(hè) 蔚(wèi) 琅琊(láng 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úi) 阴翳(yìnyì)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字音、句读正确,语气恰当。叫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毕,教师讲评指导。
五、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之。
要求:1 懂得句意。不懂之处划上记号。2 理解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记在笔记本上。3 有什么问题,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思考回答:1 全文四段,各段写什么? 2 本文描写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的写景主要起什么作用? 3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懂得词句、段意。
2 了解写景的几种方式。
教学过程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
第一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 词语、句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表陈述。“壑”:山谷。“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并且。“深秀”:幽深秀丽。“者”:的,这里指地方,山。“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潺潺”:象声词,水声。“而”表并列。“于”:从。“回”:回环。“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临”:临居。“于”:在。“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作”:建造。“者”:的,的人。“也”:表肯定。“名”:定名。“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于”:到。“辄”:总是,就。“曰”:称为。“意”:意思,意趣。“乎”:于。“也”:表感叹。“而”;表承接。
3 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2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2 词语、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若夫(fú)”:像那。“而”:表承接。“霏”:云气,云雾。“开”:散开,消散。“归””返回,归聚。“穴”:洞穴。“暝”:昏暗。“晦明”:阴暗明亮。“者”:的,这里指情形。“芳”:花卉。“发”:盛开。“幽香”:清幽的香气。“佳”:美好,好。“秀”:茂盛。“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而”:因而。“亦”:也。“穷”:尽。“也”:表感叹。
3 内容
提问一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3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 词语、句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前者”:前面的人。“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绝”:断。“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临”:到。“渔”:捕鱼,捉鱼。“而”:因而。“酿”:造酒。“为”:成为。“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野蔌”:野菜;“蔌”,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陈”:陈列。“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酣”:酣畅,饮酒尽兴。“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中”:射中目标。“弈”:围棋。“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相互往来。“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倒塌坠落。“乎”:于,在。
3 内容
提问一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提问二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讲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第4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2 词语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已而”:不久。“而”:表并列。“阴”:通假“荫”,覆盖。“翳”:遮蔽。“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去”:离去。“而”:因而。“然而”:但是。“而”:却。“而”:连接状语与谓语。“其”:指自己。“其”:他们,指众宾客。“以”:用。“者”:的,指人。“谓”:通假“为”,是。
3 内容
提问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讲解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也 1 表陈述语气。“环滁皆山也。” 2 表肯定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 表感叹语气。“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于 1 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 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而 1 顺接(并列、承接、因果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转接。但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 连接状语与谓语。“朝而往,暮而归”。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作课文后的练习。
醉 翁 亭 记 篇4
广宇学校—XX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课题 《醉翁亭记》 课时2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3.散中有整、别具一格、错落有 致的句式。
板书设计
醉 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 亭名: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翁 山水乐
风景画:朝、暮、春、夏、秋、冬
亭
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 宴酣乐
记 太守归——禽鸟乐
归
主旨:醉——醒 太守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庆历五年被贬邓州,欧阳修也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我们知道范仲淹在被贬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巧的是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另一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美文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 尊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 奏。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1ánɡ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暝(mínɡ) 晦(huì) 伛偻(yǔ lǚ)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ɡōnɡ) 弈(yì)翳(yì) 颓然(tuí) 肴(yáo)
3.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2)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 生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提醒:
①生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
伛偻提携:文中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文中指坐落在高处之意) 临溪而渔(靠近,此指“在……旁”)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名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命名,动词)
c、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e、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③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语句检查提问。
二、自主探究,梳理文脉
提问:请大家研究每个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整理出来。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段:
明确:山、水、亭、名、太守
学生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明确: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节:
(1)作者为什么自号“醉翁”?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结合作者的经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来理解)
[点拨](1)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折射。(2)主线是“乐”。(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是事物的表象,“乐”是“醉”中之乐。
(2)“乐”点寻踪: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点拨]句子:略。作者写 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文章第一节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是谁呢?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这样安排结构有何作用?
[点拨]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周密的结构,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2.研读第二节:
(1)找出文中准确、生动地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的词语。
[点拨]“出”“归”“开”“暝”四个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山间景象的“晦明变化”。
(2)描写四季景色时,作者分别展现了各个季节怎样的景象?如果每个季节调出一个背景色,你会如何配色?并说明理由。
[点拨]春——繁花争艳、幽香扑鼻;夏——万木竞秀、枝繁叶茂;秋——秋高气爽、霜华洁白;冬——水枯石瘦、草木凋零。绿、红、白。(言之有理即可)
3.研读第三节:
这段分为几层?试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描绘这几幅图景有什么用意?
[点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作者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的政绩。
4.研读第四节:
作者是如何突出“太守之乐”的?为什么“太守之乐”是别人所不同的呢?
[点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乐衬托太守乐,层层推进,来突出太守之乐;因为太守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他要以治滁的政绩证明:自己政治上虽然遭受沉重打击,并未消沉颓唐,滁人安乐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 己 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四、课内小结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 做知州时留下的名作。文中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当地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本节课通过研读,我们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韵律美、情境美,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醉 翁 亭 记 篇5
●教学重点提示
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严谨的结构。
4、了解本文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习要求
1、走进作者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成人。
2、了解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请摘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不少于三个)
4、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读懂课文,并根据表中要求完成自学作业。
段落 工整抄写课文 注音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全文
第
1
段
环滁
林壑( )尤美
翼然临于泉上
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
寓之酒
第
2
段
林霏( )开
云归而岩穴暝(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第
3
段 伛偻( )提携
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 )
杂然而前陈
宴酣( )之乐
觥( )筹交错
颓( )然
第
4
段
树林阴翳( )
醒能述以文
太守自谓
●导学探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请给第三段划分层次,摘引文中语句概括层意,并指出这一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作者用了一个“乐”字贯串全文,请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4、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醉”和“乐”的?
5、试举例说明本文写景的方式(如由远到近、自外而内等)。
●课堂练习
1、填空: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2、理解性默写:
1)滁州的地理环境: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的句子:
3)文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
4)文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醉翁的自画像: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 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⑵ 环滁皆山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⑶ 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⑷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吾谁与归( )
⑸而乐亦无穷也( ) 游人去而禽鸟乐( ) 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⑹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朝而往暮而归( ) 而不知人之乐( )
⑺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4~7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名之者谁 名: (2)欧阳修谪滁州 谪: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7、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10、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1、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4、(1)命名(2)降职(远调、贬官)
5、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6、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7、与民同乐
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8、(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9、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
10、(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11、与民共乐
醉 翁 亭 记 篇6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查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准备给全班讲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