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优秀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1
教学内容:
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6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