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放大镜》教案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15分钟)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钟)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5分钟)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1、花样;2、成绩;3、道理。请同学
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
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当他们知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1)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2)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提示: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三)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深阅读体验。
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学生接读“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为“名堂”可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放大镜》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
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放大镜》教案 篇3
一、主题来源:
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主题目标的预设: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让幼儿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感知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不同。
2、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3、知道有些物体能溶于水。
4、初步感知仿生学的原理。
5、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6、初步了解复制的方法。
(三)技能目标:
1、学习用弯折的技能,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电线立体造型。
2、学习立定跳远及变化花样玩绳。
3、掌握用剪刀剪硬质物品的技巧。
《放大镜》教案 篇4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内容比较多,学生实验也比较多。一节课完成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从效果考虑建议:“小结本课内容”里的第3点,即对三种成像进行总结,可放在下一节课内用一点时间来进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篇5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7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 “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 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 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放大镜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放大镜
2.人手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 PPT。
活动流程:
1.观察和猜想
2.想象和比较
3.使用放大镜
4.拓展和升华
活动记录
一、观察和猜想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看看、说说、聊聊,好吗?好,眼睛看过来!
2.出示PPT1,提问:
(1)请看,像什么?想象一下,可能是什么?(你们看,这圆圆的,像*,像*,像……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2)出示PPT2:对啊,是神奇的放大镜,把普通的蝴蝶翅膀变得像*,像*,像……那么奇妙!
3.(1)接下来是听。听,需要一些时间,请安静地听。(播放鸟鸣声)提问:这是谁的声音?什么声音?
(2)出示PPT3:是啊,灵敏的耳朵从声音里听出是鸟儿在唱歌。刚才放大镜把蝴蝶的翅膀变得那么奇妙。现在,你们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放大镜下,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3)把你的猜想藏在心里,我们一起来看看,放大镜下的小鸟羽毛跟你想象得一样吗?出示PPT4,幼儿自由说。
二、想象和比较
1.刚才,我们看了放大镜下的动物,现在看看植物。
(1)出示PPT5:看看,这像什么?
(2)这粉色的是放大镜下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6,是什么呢?
2.看好动物、植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放大镜下,我们生活中的东西。
(1)出示PPT7:看仔细哦!
(2)它真的是冰块吗?出示PPT8:哦,它是放大镜下的……糖。
(3)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会比较吗?
(4)平时见到的砂糖,小小的、细细的,放大镜下的砂糖呢?大大的、方方的。
(5)出示放大镜:就是这个放大镜,放大了奇妙的蝴蝶翅膀,放大了动物和植物,还放大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砂糖。
3.接下来要用放大镜看的东西,和我们自己有关系,可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1)出示PPT9: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
(2)出示PPT10:是手指吗?在你们的座位下面就有一个放大镜,拿出来,找找朋友,找找你自己身上,是手指吗?
(3)放大镜怎样才能看清楚?能告诉老师吗?刚才你们都用过了,靠得很近吗?不能太近,有点儿距离。原来,放大镜要对准要照的东西,调整好距离呢!试试看,看看自己的手,看看你朋友的手。
4.收起放大镜。
5.(1)出示PPT11:猜猜看,这又是身体的哪儿?
(2)出示PPT12:哦,原来是舌头!赶紧拿出你们的放大镜,看看你朋友的舌头,是这样的吗?(你们学会调整距离看了,真好!)
(3)简单介绍: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到最佳距离就行了。
(4)总结:孩子们,放大镜不仅能让蝴蝶的翅膀、生活中的物品,还有我们身上的东西变得奇妙,还能让好多东西变得奇妙呢!
(5)如果你有放大镜,你会照什么?有了放大镜,有了探索的工具,你们有了那么多的想法。好的,你们都可以去试试看!
三、使用放大镜
1.出示PPT13,提问:白白的纸上有什么东西?能看得清楚吗?用什么来看?放大镜能让看不清的东西看清楚。来,把白白的纸拿出来,带着问题去发现哦!你看到了什么?小东西用放大镜,就能看清楚。请你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3号、4号手里拿着什么?
2.幼儿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自己观察,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收拾纸和放大镜,物归原处。
4.讨论: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3号和4号手里拿着什么?
5.出示PPT14,电脑里也有放大镜,就是这个加号。
6.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PPT15,逐一验证。
四、拓展和升华
1.孩子们,放大镜可以放大动物、植物,生活中的东西,身体的部位……还能放大什么呢?出示PPT16:请看,放大镜还能放大丑丑的东西,这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放大镜下,水就是这样丑丑的、可怕的样子。再看PPT17。
2.出示PPT18,可是当人们对着水,说爱和感谢的时候,水在放大镜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逐一出示PPT19-23。
3.总结:我看到你们笑了,你们感受到了。其实,你们也能做放大镜,不信,请起立,转过去,对着客人老师笑一笑。你会把一个微笑放大成好多的微笑,看到老师们笑了吗?好的,跟客人老师们再见,记得做一个微笑的放大镜哦!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探索的乐趣。活动开展得较顺利,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放大镜的倍数不够,孩子不能很直接地体验放大的神奇效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指导不够,部分幼儿还不能熟练掌握放大镜的正确用法。
前面第一、第二部分聊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第三部分太赶。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