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香菱学诗教案(7篇)正文

《香菱学诗教案(7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香菱学诗教案 篇1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建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左右,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左右1“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女子甘为农妇。今读《红楼梦》别样的香菱启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读完《红楼梦》,合上书,书中个个人物浮现在我脑海中: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可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平凡、勤学苦练的香菱。

书中,《呆香菱苦心学吟诗》特别吸引我。香菱请黛玉教她作诗,于是黛玉就拿了一些书给香菱看,香菱拿来认真地读起来,把黛玉所划的都背了,又细细思索了一番,并说:“书里有好多诗我都非常喜欢,我一定要学会作诗才行,你再拿些书给我看吧。”黛玉听了,又拿了几本书让香菱读,还给她出了个题目,让她试试自己写一首。

这时宝玉、探春他们都来了,大家一起谈笑。但香菱一心写诗,也不理大家,一个人坐在旁边思考,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大家见她写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却不肯,一个人坐在山石上发呆。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没睡着,刚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梦里的诗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她作得好极了。

读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香菱却一心读诗,学作诗,让自己变得满腹诗经、才华横溢。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华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期间,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一些该复习的时间上用来玩游戏,所以成绩直线下降,结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游戏了。

香菱的故事告诉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菱一样有才的女子。

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左右2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情节吸引住了。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全文。

故事讲述的是母亲病逝后,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这本来是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但是因为凤姐的从中作坏,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富有,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他的。他很疼爱宝玉,我不是很喜欢宝玉这个人,作为男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可他轻佻,顽劣,屡教不改,最后是黛玉的离开才使他醒悟过来。林妹妹是一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女子。我觉得她生在那个封建社会真是不幸。也许是接触的人太少了,她的面前只有一宝玉,宝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神经。

我也曾经看过红楼梦的电视,我觉得里面的。有此片段真的是很有想象力,黛玉在一片桃花树下,提着一个小蓝子和一个小锄头,纤纤弱弱的葬花。还有一个画面是宝玉和宝钗结婚,这里是高朋满坐,热热闹闹。那里是黛玉一个人躺在床上,流着眼泪,思念宝玉,最后悲愤吐血而亡。

这个家因为有了贵妃而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最后也是因贵妃的去世,而使家中落魄,最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里面祥细的讲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左右3“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有的人喜欢喝咖啡,浓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欢喝茶,清新而恬淡。那么,品《红楼梦》是咖啡还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开始,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枯燥的古书,可越读越被它吸引,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在那个争风逐月的大观园,想要获得幸福与自由,那简直是不可能。而书中的主人公――黛玉却恰恰拥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浊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个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

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发觉,甚至开始慢慢地被别人遗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这篇文章唤起你的初心,你压在心底的财富。黛玉的行为对我有启迪,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静静地看上一会儿《红楼梦》,就能平静许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烧起来。

当物欲横流,世事变迁,圆滑易,守心难。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了。有了这笔财富,即使贫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左右4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黛玉,她也无需别人明白,正因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下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明白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左右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声韵凄惋,销魂醉魄的歌声从电脑中飘出,我的心仿佛也随着曲子飞到了那镜花水月般的伤痛里。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感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完美。然而,正因生不逢时,正因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因此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爱他的。”因此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正因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感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而从书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曹先生的惊世才华,那凄凉柔媚的葬花词,即使是百炼钢也能变成绕指柔。“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杯具。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篇2

恰当引入背景资料的好处有许多,概括来讲,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创设文本所需的情境;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帮助领悟文本的精髓;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有时背景资料也可引入一些对教材文章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是名家之言,很经典;有的是人们的争辩,能给人多方启发。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一定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下面从两节课的对比来看背景资料的引入。

第一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上课伊始,先进行了朗读,之后是译读,接着是品读,三个环节过后。执教教师问学生:此时苏轼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心情如何。

学生纷纷回答:快乐、兴奋、欣喜……

教师听后不满意,他说:“请看大屏幕上的资料”。教师在屏幕上投出了PPT背景资料。大致内容是——其一,苏轼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其二,苏轼四十三岁遭遇“乌台诗案”;其三,苏轼出狱后身居闲职;其四,苏轼四十五岁时被贬黄州。

在背景文本资料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都变了,由刚刚的快乐兴奋变为有愁、有悲、有忧,这与上一环节的感受大相径庭,而教师却深表同意,大加赞赏。于是教师导出——苏轼没有沉溺于失意之中,而是寻求解脱,苏轼的确是一位旷达之人。

第二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一课。

执教教师整节课围绕香菱怎样学诗和为何学诗二个目标来执教,第一个目标很快过去,第二个目标是重点,在谈论香菱为何学诗时,学生们找到了文中的句子——“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执教教师抓住时机,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背景资料——香菱的“红颜薄命身世”介绍。用文本资料介绍了香菱的身世,简单又清晰。紧接着,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填空。该教师结合课文文本和背景资料——香菱身世执教,学生准确地揣摩了香菱此时的内心活动,知道了香菱学诗的原因在于精神寄托。最后执教教师引入背景资料——对《红楼梦》的评价,大意是该古典名著是一部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歌。

对比一下两节课的背景资料的引入,第一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似乎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学生后来“悟到”苏轼旷达并不是从文中的感悟,而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结果,是教师变相地告诉。第二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则不仅让学生能够理解,也使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化。对比来谈,第二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是成功的,它适当、适量,增强了学生对香菱形象和文本主题的把握。

从上述两二节课的背景资料引入来看,要把握好时机,要根据内容的差异选择不一样的引入方法。下面介绍几种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

1、上课伊始引入。一些文章,时代背景离学生已久远,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一开始就引入背景资料,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当中,比如学习《新闻两则》一课,背景是1949年,突破长江天崭,渡江作战成功,写的两篇新华社稿子。这篇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相比较远了,就有必要一开始介绍给他们,有了这个背景资料的介绍,学习文本才非但不会觉得突兀,还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回到那个革命年代,对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循序渐进引入。很多情况下,是让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引入背景资料,比如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特点,学生理解得差不多了,再引入背景,让学生理解安徒生写作背后的大社会背景。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荒诞的情节却令人感觉无比的真实。

3、背景文本的引入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一要精选内容,文本资料易短,易懂;二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易于解决教学重难点;三要在适宜的情况下提供,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或提出了与背景文本相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背景文本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将教材学透。

香菱学诗教案 篇3

关键词:思维;中学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学习写作技巧、提升审美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等。如果对课文的处理还停留在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疑难句子的层面上,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是多么的枯燥,这些优美的文章是多么的可憎,老师的讲解是多么的乏味。那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会游离于课文这一载体之外,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向四周散发,最后又回到文本。在不断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精线串联心灵珍珠,巧问激活思维火花” 的方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此谈谈我的浅见。

“精线”即精炼、精要的主线,它贯穿全文,是文章的枝干、支架。“心灵的珍珠”即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品味。“巧问”即高质量的提问,它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研读课文,有的放矢的寻找答案。“思维火花”则指学生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由一根主线将学生对课文零散的片面的不成熟的见解串联起来,并由此生发质量较高的问题,带着问题又再次走进文本,完成对文本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的解读,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精线”是最重要的,找到了它 ,就找到了文章的根脉。寻找“精线”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课文标题即是文章的“精线”

有的课文题目非常直接的概括了文章所要描写或表达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直接在题目上做文章,提问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文题,我直接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罗布泊是仙湖?仙湖怎样消逝的?作者是如何写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因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阅读就不会是散漫的、无序的。他们对文本的领悟和理解串联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中。在对罗布泊的今昔对比中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忧患意识,加强环保观念,学习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时,我让学生将课题补充完整,学生浏览课文后将其补充为《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这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最精要的概括了。由这根精线我生发了这样几个问题:黛玉是怎样教的?香菱是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重新走进文本,很快对文本信息进行体验、筛选、重组进而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得出自己的观点。

二、课文中直接的语句即是文章的精线

有的课文中有非常明显的语句即是对课文最直接的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找出来,并由此生发问题。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犯了几次?这几次中如何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的?曹操的“忌”有哪些?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信息并对其分析,完成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找出了文中“黛玉常听得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一句,由此提出问题:在黛玉的眼睛里,贾府究竟有哪些不同?学生带着再次进入文本,找出了建筑、陈设、衣饰、人物、规矩等诸多不同,并对其分析,和黛玉一起感受了贾府的华贵雍容庄严气派。

三、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精线

有的课文精线没有体现在题目上也没有在文中直接体现,这时就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高度概括,得出课文的精线。如《芦花荡》一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不超过20字),经过全班的努力,最终精简为“老头护送女孩失误,愧疚自责,设计杀敌复仇”。我根据这根精线又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要护送?为什么不选年轻力壮的护送而选一个干瘪老头?为什么会失误?老头子怎样杀敌的?在对文本的再次解读中,学生很踊跃的回答了我的疑问,进而把握了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有听课的老师评价说整堂课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而是在听学生讲故事,而这故事又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再创造。又如:《蜡烛》一文,我也要求学生用最精当的语言概括文意,在启发引导之后,学生概括出“老妇人艰难的将红军战士象亲人一样的掩埋”,由此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艰难体现在何处?如何表现出“象亲人”一样?问题不多,但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艰难”不仅指环境的艰难还包括老妇人自身的力不从心,在这艰难中老妇人对红军战士“亲人”般的态度更体现了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从文本中得出精线,在回到文本中将精线展开,这是一个概括、分析、筛选、整合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清晰明了的解读课文,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写作,让他们知道作文时也一定要脉络清晰,紧扣主题,干净利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出精线,提出问题抛砖引玉。 将课堂还给学生,你就会看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迸溅,心灵的珍珠在智慧中闪光,纯真情感在美文中陶冶,健康的审美在领悟中提升!

参考文献: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篇4

关键字:林黛玉 独立人格 清雅风骨 才情

小说《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生命都是以悲剧而告终的,林黛玉就是其中之一。林黛玉的悲剧,是美被摧残、被毁灭的悲剧。黛玉之美,不仅仅是她那美丽动人的相貌,还有她对独立人格的捍卫、飘逸清雅的风骨和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价值与归宿的追问”。

一、独立人格的捍卫

独立的人格意识,一直伴随着林黛玉,从由绛珠仙草变成绛珠仙子开始,一直到生命的陨落,她无时无刻不在捍卫自己独立的尊严。

《红楼梦》一开篇就道出了林黛玉前世孱弱的生命和独立的灵魂。且不说绛珠仙草修成绛珠仙子,只说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甘露之惠,得以“久延岁月”,又“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修成女体之后,“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她是那么的洁净,没有受到丝毫俗世的影响,又是那么的自由,并不为感情之事所累。本来可以好好在太虚幻境当她的绛珠仙子,但是,“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可见绛珠仙草下凡历世,是要报答灌溉之恩,虽然灌溉之恩并不是她成为绛珠仙子的惟一条件,但是,她不愿意拖欠别人什么,所以,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这便是所说的“还泪”的由来,可是绛珠仙子的话里似乎还有更为深刻的意思。

在太虚幻境,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绛珠仙子受神瑛侍者的恩惠,才得以脱却草胎木质,而要取得真正的平等,还得各不相欠,所以,她要主动还泪,哪怕是付出一生的眼泪,甚至生命。她并没有说什么肝脑涂地,没齿难忘,大恩难报之类的冠冕话,而是要付诸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积极的,是一种追求平等的主动行为,这已是很难得的了,更何况她的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自己一生的眼泪足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惠,能有这样认识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有几个呢?她追求平等,所以还泪,她珍重自己,所以一生的眼泪足以抵偿那甘露之惠。

黛玉未出场之前,贾雨村曾有咏怀对联一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对此,很多研读《红楼梦》的人都认为贾雨村的出现,不过是用来引出黛玉和宝钗二人而已,但是笔者以为这句对联还有别解。在此,且不论宝钗,只说黛玉,即:暗指黛玉贾府生活并不如意,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价”指价格,价值,即黛玉的价值,她想要求得一个合理的评价,一个充分的肯定,在那个社会的权力中心是不可能的。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不承认黛玉的价值,正说明了黛玉价值的难能可贵。后面的事实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黛玉对仕宦名利的态度,只有一个贾宝玉赏识。而宝二爷只是一个没有实权,没有经济能力的少年。正如宝玉说的“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也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黛玉的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是有些小性子,但是,未尝不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捍卫,她那敏感的心,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但是就全书来看,作者只是通过宝钗来了以后,做了一次明文对比,说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五回)但是从前八十回来看,直接写黛玉对长一辈的人不太礼貌,只有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节,(第七回)后再也没有直接的描写了。

现在我们看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给黛玉一节,这一节被许多人当做黛玉没有礼貌的证据,其实对周瑞家的没有礼貌的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后文四十五回,凤姐因为周瑞家的儿子不听管教而不许两府收留,逼得周瑞家的下跪求情,结果还是赖嬷嬷说情才得以下台的。由此可见,黛玉对周瑞家的的态度,并不算是很过分。别说是心思细密,孤高的黛玉,就是我们一般人,别人挑剩的东西给我们,我们也会不高兴的,更何况周瑞家本来就是奴仆身份,而黛玉却是小姐,是主子,当自己的尊严受到羞辱,她自然有权利维护了。

就是和宝玉相处时,也是因为心思细密而常使小性子,可这小性子并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就是有小性子,也是对自己爱情和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们不能只看她对宝玉的为难,还要看到她对宝玉的关爱,和宝玉的两情相悦。对宝玉的发脾气,是一种孤独后的落寞,如二十回的黛玉葬花,是一种受到奚落后的悲伤。 “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才是黛玉对宝玉的真正态度,“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自我意愿。”所以,黛玉对宝玉更多的是相知后的关爱,在爱情上,她也是要争取平等的爱情,绝不像湘云和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受到宝玉很不礼貌的回敬而忍气吞声。

二、洒脱清雅的风骨

林黛玉身上多少有些魏晋名士的风度,冯友兰、李泽厚等著的《魏晋风度二十讲》中对魏晋风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那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进而对活得更漂亮做了几点说明,最后的结论是“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林黛玉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魏晋风度的气息。最可为证的就是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她给香菱推荐的全是魏晋盛唐的诗歌,并且对王维的诗歌还做了选择,可见,林黛玉性格中那种洒脱飘逸。这种洒脱飘逸表现在林黛玉身上就是她对生活环境清雅的选择,对自己感情的不加掩饰,对生活意趣的追求。

当元春让姐妹们和宝玉入住大观园时,黛玉选的是潇湘馆。潇湘馆地处大观园的西南角,与薛宝钗所住的蘅芜苑相比,实在是清雅隐士和达官贵人的对比。蘅芜苑坐北朝南,临近荣禧堂,“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显得端庄方正,大气雄浑。而潇湘馆则是绿竹掩映,清流萦回,石子漫成甬路,小小三间房舍,房内床几椅案都合着地步打就,后院又有大株梨花和芭蕉。就连贾政对潇湘馆的评价也是很独特的:“若能月夜坐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十七回)黛玉自己对潇湘馆的感觉:“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的更觉幽静。”(二十三回)黛玉喜欢潇湘馆的幽静得到宝玉的认可,贾政也认为潇湘馆是读书的好地方,后文又得到刘姥姥的印证,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黛玉的住处后说:“这哪里像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众多评论者都认识到了潇湘馆的清幽象征着黛玉的性格,湘妃竹象征着她的悲剧命运,可是,很少有人注意,潇湘馆总体上透着隐士的风雅情趣。有竹子,有曲水,房舍小而和谐,几案美而自然。

评论《红楼梦》的人大都认为湘云是闲云野鹤,敢做敢说,可是林黛玉在她不哭不悲伤的时候,也是兰心慧质,十分淘气。不过她的淘气显得格外可爱,而不是一般的顽皮,不是凤姐式的市井俗话,她的淘气带着机灵和学问的色彩。她打趣别人,开别人玩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反应机敏。先有第八回宝玉探宝钗,黛玉的雅讽,后有二十回史湘云咬舌子被黛玉打趣,宝玉听曲文悟禅机被黛玉妙诘。这些都能看出来黛玉思维之细密,反应之迅疾。

最让我们感受黛玉淘气的一节是四十二回,黛玉自然挥洒,随意而谈,引逗得众人大笑不止。这一场景,使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人美,语言更美。众才女们笑了八次,因黛玉之言而笑的有五次,其他三次还是和黛玉有间接的关系。恰评刘姥姥“母蝗虫”,打趣惜春画画,给画定题跋,开李纨的玩笑,画画工具后面添铁锅铁铲,给探春说宝钗把嫁妆单子也写出来了,被宝钗按在炕上时的求饶,无一处不风趣,无一处不令我们捧腹。就连一向老成持重的宝钗也“笑的动不得了”,心如死灰的李纨也不得不回应黛玉的玩笑,十分要强看重小姐名分的探春“笑个不住”,性格开朗的史湘云乐得差点连人带椅子跌倒。在这一回里,这一场景中,黛玉俨然成了中心,成了领头玩笑的人,其挥洒自如,反应敏捷,真是无人能及,连一向聪明的宝钗也一时未能理解要铁锅铁铲何用。结果是李纨说黛玉“刁”,宝钗赞黛玉“伶俐”。言辞含蓄,意味隽永,这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呢。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回,看似写香菱,实际上也在写钗、黛二人,也是在塑造钗、黛二人形象。那么宝钗和黛玉在对待香菱学诗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区别。只读正经书的宝钗认为作诗非女儿之事,做些针线才是正经事情,故无心教香菱,而不羡慕仕宦名利的黛玉就不一样了,教香菱学诗不仅是有心,而且是尽心。拜师时黛玉之言――“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让人既惊叹又赞叹,这样的谦和,这样的自负,不是一种洒脱飘逸,又是什么呢。她对诗歌的平仄和立意的见解,到今天也不落伍,对前代诗人作品的熟悉,令人吃惊;对前人诗作评价的率真精当,足以让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见绌。并且她还在诗集中写有点评。如此对待诗歌,对待学习作诗的人,如此精妙的见解,如此饱含才学的风度,哪里还有女儿的娇怯之态,倒是有几分名士的洒脱不羁。

三、无与伦比的诗人才情

《红楼梦》中诗歌,不是纯粹的状物写景,抒情议论,而是塑造者每个人的性格,象征着每个人的命运。“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的”。

而林黛玉的诗词曲赋正是表现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她的诗作和其他人的相比绝然不同,所以才有她的第七十回,宝玉看了她的《桃花行》之后,“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泪”。笔者以为,林黛玉的诗歌,从感情抒发方式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她参加诗社以及和别人联诗,一类是她寄托自己身世以及爱情体验的诗歌。两类诗传达情感的强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她感情的觉醒而体会感情成功之艰难,人格独立的维护而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落寞,逐渐的在加强抒发的强度,最后无论哪一类诗作都无法掩饰她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生命脆弱彷徨的程度。

林黛玉诗作的体裁和数量在《红楼梦》里是稳居第一的。她写了五律、七绝、四言、七律、歌行、五排、集句、词8种体裁,25首诗词,共计256句(行),1659个字。在体裁上比宝钗多出一倍,首数几乎多出两倍,句(行)和字数几乎多三倍。就是与史湘云相比,也多出许多。

且看她的那三首咏的诗作: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黛玉三首诗歌,夺得了咏菊诗的前三名,李纨的评判:“《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三十八回)

我们现在只评第一首。因其不流俗媚世,不畏惧风霜严寒,孤标绝尘,冲寒而放的风骨被历代文人雅士歌咏赞叹,总能唤起文人们与在品格里的深刻认同,这样的情结千百年来都挥之不去。文人是人类精神的传承者,是独立人格的张扬者,是民族的灵魂和不灭的风骨。文人并不是因为有了知识而为文人,文人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骨而为文人。文人不分东西南北,也不分贫穷富贵,不分健壮或羸弱,也不分须眉和闺秀,他只是要拥有这样风骨的灵魂!黛玉的诗在诗里夺冠,正是因为她有这样高标绝尘的风骨,正是因为她的灵魂里浸润了文人的传承,这样不灭的精神在这个弱女子身上张扬,并且强悍地进入了不朽!

黛玉因身世之孤独,感情之觉醒而写作的诗歌,更是让读者心神俱消,如痴如醉。她的《题帕三绝》是宝玉挨打后,让晴雯赠旧帕子而体悟到宝玉深情厚意时,爱情的第一次抒发。“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三十四回)就在旧帕子上写下了这三首抒情之作。因为感动,所以情难抑制,因为相知,所以不避嫌疑。开首一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既是暗合“还泪”一说,也是黛玉甘愿为宝玉而流泪,甘愿将自己的眼泪付出给蔑视仕途经济的宝玉。她的爱情就显得纯洁高雅,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相知,没有任何的附加品。

纵观黛玉的诗歌,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高洁,有远大追求,有执著到底精神的理想女性的化身。

四、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在林黛玉身上,被封建礼教强制的依附性和被动适应性是最少的,她在《红楼梦》中,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个性化人生。她的逞才、读曲、雅谑、写诗和教诗,都是一种放任和才能智慧的传达。正是黛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使得她具有了无穷的魅力,正是这种人性大美的被毁灭,才让千万读者为之扼腕。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华书局, 2006。

[2]吕启祥:《红楼寻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

香菱学诗教案 篇5

我们不妨看看古人是怎样教与学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几句描写:“人都到那里去了?读书!”“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是寿镜吾老先生在教文言文;《红楼梦》中,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写诗,黛玉给出了熟读名家名篇的建议,香菱每天在灯下苦读,越读越觉得有味,不知不觉地吟唱起来,最终真的写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诗,这是香菱在学写诗。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古人教文言文的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读。朱熹曾说过“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就早已确定了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王力先生曾经提到:“我们在研究古汉语的时候,对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应该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们应该抓词汇方面。”理由很简单,语音对理解文章内容影响不大,语法古今差别也不大,只有词汇古今差别变化最大,所以理解文言文的难点在词汇上。词汇量的增加并不是靠练习就能达到的,主要是靠多读。因此,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有效的语言积累。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条件,而读和背诵是促成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习得语言。只有通过读,学生对文中的词汇、词语搭配、语气、句式特点等渐渐领悟并接受,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提高。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指导学生去读呢?

首先,要有范读。正确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切入口,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各种文言障碍。毕竟,文言文的创作年代距今久远,有些字的读音古今差别很大,各种文言特殊情况也使语句的节奏、停顿与今天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范读,这样,学生才有“音”可“依”、有“调”可“循”。沈复《童趣》中的“项为之强”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是读jiāng;韩愈《伤仲永》中的“余闻之也久”一句的断句为“余闻之也/久”,而不是“余闻之/也久”。在范读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朗读,讲清朗读要领,让学生把握重音、轻音,掌握好语速、语调、语气,少讲理论,注重朗读实践。教师的示范不仅要有语音的示范,还需要有表情的示范,这样范读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但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留些时间让学生练读,鼓励学生单独朗读,用心体会。

其次,还要精读。精读就是重点地读。读什么?读那些最能表现课文特点的重点词句、文段。文言文的语气和人物复杂微妙的感情、文言文的精彩内容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单靠教师的分析是讲不透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和仔细揣摩,才能获得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深刻理解。精读的时候要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从而表现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哀伤处还它个哀伤”。学生对课文的精彩处进行品味,尽力读出文中的精妙和独特意境,读出词句的美妙、准确等,并通过品味语言形成语感,产生心灵共鸣,获得美的升华。如对于韩愈《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读的时候要读出面对现实的遗憾和不满之情,最好还能表现出摇头叹息的神情。精读有时还要读出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喜悦、哀叹与忧伤来,甚至读出那些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运用诸多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进而深层次地领会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再次,重视集体朗读。全班学生大声朗读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朗读者能及时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纠正了错误,同时对提高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好处。文言文大都是音节整齐、长于对偶、工于对仗的,具有声韵和谐流畅、抑扬顿挫等特点,通过集体大声朗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就能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音乐美,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欣赏品位,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感情。

最后,兼顾多种读的方式。除了前面谈到的几种常见读法,还有默读、速读、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读等。默读是无声的阅读,利于对文本的理解,适宜于个体读;速读可以很快地把握全文的思路,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分角色朗读,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适宜于对话式的文本;小组竞赛读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文言文的性质及教学目的标,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各种读法,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形象,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味,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香菱学诗教案 篇6

“女书”又被称为“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也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表音文字。它起源和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所以又叫“江永女书”。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妇女。“女书”是人类文字史上一个奇迹,主要表现在:1.造型奇:不是方块字。左低右高呈“多”字的菱形形态。2.结构奇:没有绝对的横竖与提、勾、折。3.笔画奇:文字多用点和弧线组成。4.书写奇,写字时不在桌子上,一般在女人膝盖上写。5.使用奇:书写在宣纸、扇面、布帕上,广泛用于出嫁、结拜姊妹、祭祀和悼念等。6.形式奇:多为七言诗,少数为五言诗,很多作品是用来吟诵的,有很强的韵律感。7.命运奇:人死书亡,作品随之作为殉葬品埋掉或烧掉。本文试图通过女书考察中原文化与楚越文化的异同。

一、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下的汉字方正字形与楚越文化影响下的女书不对称字形

罗家伦说:“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历史的先见》)他所指的应该是北方中原文化的精髓。受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字块方方正正,以表意文字为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女书产生的地理环境看,江永一带“地狭民贫”,人民祖祖辈辈感受到的气候恶劣,变化无常,造就了楚越文化中不屈的奋斗精神,他们会对自然进而对自身进行思考,思想活跃开放,做事含蓄委婉。如文学方面,屈原创作的《楚辞》,与北方的《诗经》齐名,成为中国文学两大源流。楚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最大差异就是它不追求工整对称,规规矩矩,而是追求不对称美,求异求变化,特别是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与反抗精神。女书的造型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不追求对称和工稳,是表音文字。它与汉字不同,字形是长菱形文字,“多”字式体势,左低右高,稍微有些倾斜,字型弯曲细小,形状像蚊状,所以又叫“蚊形字”。女书的长菱形结构风格接近战国时楚国一带的纺织品造型,张正明先生指出楚文化中影响最多的是工艺品’中的菱形纹。“这些菱形纹变化多端,或有曲折,或有断续,或相套,或相错,或呈杯形,或与三角形纹、六角形纹、S形纹、z形纹、字纹、工字纹、八字纹、圆圈形纹、塔形纹、弓形纹以及其他不可名状的几何形纹相配,虽奇诡如迷宫,而由菱形统摄,似乎楚人有意要把折线之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江永出土的陶器有夹砂红陶、灰陶,陶器纹饰有菱形纹、文格纹、旋回纹、绳纹等。女书图案中,至今还流传着菱形纹、文格纹、回旋纹。

二、华夏中原文化有正统实用阳刚之美,楚越文化有细腻浪漫阴柔之美

正如北方戏曲高亢直白有阳刚之美,而南戏却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有阴柔之美一样,楚汉文化从日用品到精美文物处处展现出凤飞龙游的高贵气度,“香草美人”绚丽想象的。中原人思想单纯直率,保守自闭,思维善于走直线,笔画有阳刚之美,共有8种笔画:点、横、竖、撇、捺、挑、折、勾。女书共有9种笔画:左斜、右斜、左弧、右弧、圆点、上弧、下弧、短竖、短横。没有提、勾、折与绝对的横竖。书写上擅长运用圆弧形笔划,在出土的很多楚简中笔画也多弧形,女书既有小篆体匀称的特点,又有甲骨文劲挺的姿态。行款式由上到下,从左到右,很多字体都是根据自然界的一些自然景象制造出来的。女书的插图一般是以意写形,想象力丰富,艺术的形象一般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意嫁接移植。女书中的“八角花”图案原型与中国古代楚汉时期的“八卦镜”造型一脉相承。女书图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其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复杂多变,深受楚汉文化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

因为江永有“结拜姊妹”的风俗,又给女书添加了一层悲剧精神,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苦情文学”。在江永,女孩从小就被父母订了娃娃亲、给人做童养媳,妇女成天聚集在阁楼里,纺纱织布、做女红等。人的生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女人便结拜姊妹,同吃同住,作为一种隐秘文字使用,只有女人能够看懂。“女书”作品的内容大量描述姊妹结交和感情生活,女书大多用来吟诵,极有韵律,作品反反复复唱出女人的苦闷与痛苦。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旧社会的妇女更是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歧视者的最下层。她们在神权、君权、族权、夫权的四重压迫下,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学习呢?她们几乎统统是文盲,连起一个名字的权利都被剥夺,但是她们也是人,并不是牲畜。她们有思想,有感情,能知觉,善辨识。她们也想把这些感情表露出来,把自己的痛苦倾吐出来;但又苦于没有文字的工具,于是就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识,自己创造文字。宛如一棵被压在大石头下的根苗,曲曲折折,艰苦努力,终于爬了出来,见到了天光,见到了太阳。试想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多么伟大的毅力,能不让人们,特别是我们男子汉们敬佩到五体投地吗?这难道不能够惊天地泣鬼神吗?”(《中国女书集成序》)

如果说传统汉字是大写的男人阳刚之气,所传递的则是正统的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汉文字基本上成为男人的工具,是“男字”;而女书传递的都是女儿家的小情调,将楚汉文化中阴柔之美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看成为一种美术字。它是妇女间专用符号,是“女字”,由母亲教给女儿,传女不传男,代代相传,隐密性也就注定了它的流传不广,乃至几近失传。

三、华夏中原文化注重孝文化。楚越文化注重巫文化

从文字渊源来看,原始汉字在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鲁迅《门外文谈》)。进入阶级社会后,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过程里,起主要作用的大概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巫、史一类人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都有祭祀文化,但儒家注重的是孝文化,楚越文化注重的是巫文化。最初的儒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然而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于中原人祭祀文化要求的是“敬天法祖”,通过祭祀活动缅怀先祖,对自己行事为人要求更为严格,成为一种孝文化,看重人事多于鬼神。与之不同的是,“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屈宋辞赋的重要特征,是受道家影响而信奉鬼神巫术。楚人信巫好鬼的习俗、神秘诡异的艺术、奇幻瑰丽的楚辞文学和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都是楚文化的特色,《人物龙凤图》是丧葬中使用的“魂幡”,传说龙凤能引导灵魂升天。

中南民族大学谢志民教授认为:“女书起源于甲骨文”,而中国文字时代最早的是与占卜有关的甲骨文,他们大概都出于当时的巫、史之手。女书深受楚汉文化影响,文字起源大概出于巫术或是记事,初始阶段应为古代百越人创造,有越风越俗的特点,借用奇异的事物托生,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各种与大自然万物相关的图腾崇拜。女书字符中以鸟形为象形造字基础,与楚越一带的鸟虫书有精神上的继承贯通。从内容看,女子宗教祭祀,求神保佑自己嫁个如意夫君,诉说苦情。女书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求签问卦、祭神送鬼的描写。婆王祭祀文化在江永县广为流行,每年农历五月初十,许多妇女带着写有女书的手帕、纸扇到婆王庙前读纸读扇,高歌赞颂婆王娘娘,读后将女书纸和女书扇等奉献到神龛前当祭品焚烧,形成江永本地独有的女书祭祀文化。《尔雅》:“鬼之言归也。”“人死书焚”是女书的一大特点。女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以便她能把自己的女书作品带到“阴间”,只有寥寥少数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

江永县有瑶、汉、苗、壮、侗等17个民族,瑶汉杂居,既有楚汉文化的影响,又有浓厚的中原文化传统,还杂糅了瑶侗文化的遗风。这里既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和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又有母系氏族的女性管理家财的习气;既有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又有不落夫家的婚俗。所以,女书在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开放式的多元文化的包容汇合。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各种手段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1 简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无非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写字和写作)等诸方面能力,并借助文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载体,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理念,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运用例谈

1、配乐朗读。朗读教学从来是并将永远是语文教学形式的经典科目之一,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朗读教学的效率和档次提高一个等级是方便易行的。读,然后配好音乐,配上图片或动画,直接追求“声情并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性地下载优秀诵读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欲望。老师如能亲自诵读并制作出诵读音频或视频作品,其示范力量和推动力量自然是可以想象。例如,我曾经录制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朗读材料不仅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的收藏,而且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情景动画。网络音视频十分丰富,语文老师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触发点。这些素材大致可以分作四类来使用:知识讲座类,情感教育类,是非辨识类,习作训练类。

例如,《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表现当代军人献身国防的无怨无悔,引发少年学子不尽的感慨唏嘘;FLASH动画《小蚯蚓的遭遇》不仅呼唤起学生的悲怜之心,而且生发出学生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学生观看探讨之后的习作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体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每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材料都是学生的精神大餐,单是里面的“颁奖词”内容就足够我们语文课堂去学习和挖掘的。

很多公益广告,小而巧,如《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贴近生活、贴近人情,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请这些制作短小精良的公益广告走入课堂,往往会事半功倍。

3、影视剧片段。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剧极其片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以点带面,开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热爱经典名著的大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香菱学诗》的教学,一句“香菱可谓是《红楼梦》里边命运最无端悲惨的女性”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悲怜之心。师生一起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视频,了解香菱的身世。然后老师简单向同学们讲解香菱的悲惨际遇,进入“香菱学诗”。“苦难的人儿偷闲苦学诗歌”的事实激发出同学们静心研读课文的动力。可喜的是,此节课后,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讨要《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问《红楼梦》、谈《红楼梦》、读《红楼梦》蔚然成风,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感开始走近《红楼梦》。

结末的体会自然是:名著导读的“导”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和学生一起研讨名著,不仅是使命,更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寻求方法性和科学性。

4、看图作文。这也是传统的语文习作训练科目之一,在报纸、杂志上,在网络,在课堂内外,发现有价值的图片(情景)随手取来,作为习作素材,在目前信息技术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实现起来真是太容易了,只需要老师是个“语文的有心人”。

本人曾经在某漫画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片:年幼的孩子不畏艰险码起凳子为自己作“生日倒计时牌”,他正不辞辛劳地爬上去更换时间――273天,他的身后是不知所措的爸爸妈妈。我将此图取来,要求学生先给图片取个名字,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文。同学们的兴趣点爆炸了,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角度汇集出一曲习作练习和思想教育的深情交响乐。有一次早读,学生磨蹭着不读书,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背”字,于是有三两个同学开口了;我又在后面写了几个小字,“会了吗”,更多的同学开始读书了;我再画上一个“?”,“!”,直至“……”,教室里读书背书声震天了。下节课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先前黑板上的文字符号作背景,前面画上了讲桌和老师,取名《早读铃响过……》。我将图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可以想见,学生会心地怪笑之后,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佳作”。当然,这得益于个人娴熟的电脑绘图技术了,算得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

5、作文评改。对每名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进行精批精改是作文教学的要求,但仅仅止于“精批精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对老师辛辛苦苦的批阅学生并不以为然,比较麻木。他们“提笔能作文,搁笔就不管”,“你批你的,我写我的”真让老师哭笑不得。电子白板为老师提供了示范机会:错字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评点寄语的批阅过程实时展示,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良好文风,其作用和效率在电子白板的辅助下大幅提升。电子白板的其他演示功能这里不作赘述。

6、论坛诗社。语文课堂的延伸,搭乘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快车,我们大可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班级“论坛诗社”,培养喜爱文字的人,造就为文字而欣喜忧愁的人。班级群共享、个人主页、QQ空间、个人博客、微信、电子板报等等的层出不穷,都为语文教学的自由腾飞插上翅膀,关键看语文老师怎么“引导”和“制宜”。

7、课本剧。课本剧将课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在此要表达的是,整个课本剧的排演过程可以充分发动学生的能动性,调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更加精美的语文实践成果。例如本班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本剧《羚羊木雕》,获得2013年集团艺术节课本剧表演第一名。《羚羊木雕》从剧本编制、场景服装、道具设计、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人物配音到后期完整音效,全都倚仗多媒体信息技术。

8、教师下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巧当然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讲解,但语文老师的“下水”实践对学生的指导性、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电脑、网络为语文教师下水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本人多年来边教学边笔耕,不断完善充实了《个人教育文集》、《守望你的青春》、《个人散文集》等集子,供学生阅读、借鉴。“写作”是什么?简言之不过是两个词,即“记录”或“叙述”。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人和事,许多的细节学生并不见得引起注意,我作了记录,演绎成了“作文”,学生阅读之后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其启发效果大大胜于枯燥讲解“作文材料的取舍技法”,很好地解决了“记录什么”“怎么叙述”的问题。看自己老师写的作文的兴趣远远高于看任何“优秀作文选”。学生是越看越有味,后来,学生们开始不甘于作“旁观者”了,也参与到这“记录生活”的行列里来,再后来,还有了讨论,甚至有了争论。哈,这样不是很好吗?过去一向提倡的“教师下水文”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

9、资料整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可以有计划地发动学生分工协作,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双重目标。例如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的整理,初中三年下来,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语文资料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本人也亲自整理《单句标准格式》、《与比较学习》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保存学习。

10、表格运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好表格,便于比较学习,更有条理,更有层次。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做表格,这是语文知识提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电脑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本人制作的《红楼梦人物图谱》、《整理亲属关系,增强亲情体验》、《新闻结构训练》等表格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11、网络运用。网络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几乎随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检索,不必等待,信手可得。人物故事、名言词句、经典篇章、音画素材等等无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更难得而可贵地是,“疑点考证”在从前的教学中往往以“等老师课后查清楚了之后再和你们讲解”终结,现代网络条件下“鼠标一点”即可完成各种说法和理解的海量参考资料,师生一起探讨、甄别、选择,将会呈现多美好的语文教学境界!

3 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做好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要学会“搜索”和“下载”的必要技能技巧,把握好“下载”与“下水”的关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由“课件”向“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提升,过去单一的课件形式已经容量有限和过于机械了。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有心人,用好手机,捕捉鲜活的生活细节和生命状态作为语文教学素材。教师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小软件,助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PPT演示文稿、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GIF或SWF动画制作等等软件都是应该熟练掌握的。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语文教学向深度发展正经历这样的过程:由引出内容、提高兴趣,向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发展,由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向参与过程、体验情感发展,向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发展。语文老师们,让我们加强学习和交流,紧跟时展步伐,勇担信息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 殷飞飞。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飞翼[J]. 学苑教育,2013,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