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秀11篇正文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秀11篇》

时间: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1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 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条理清楚,目标明确。

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的是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先出示本节课的整体目标,让学生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出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 (二)、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找啊找啊”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我在教学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时,讲到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让学生先找出相关的语句,从文字中去体会当时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然后再配上比较悲伤的音乐加上朗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推荐一本课外阅读拓展的书,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然后我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女娲这种甘于奉献的人,你会想到谁呢?以此来达到思想教育。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整节课我让学生读得少: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下一大块后是什么情景,应该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我也让学生读了,(齐读自读)但是读得不到位,没有读出难过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朗读女娲找五彩石和补天的几句重点句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读的乐趣,在读中感悟,没有欣赏读的过程,整堂课下来,课显得过于疏松。

2、缺少老师范读:三年级的学生开始读书时并不能读出感情,大多数都是唱读,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所以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本节课特别是配乐朗读和女娲找石、炼石时,老师如果范读,那学生一定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学习自学指导(二)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但合作的效果不好。学生也是围在一块了,但他们并没有对问题进行讨论,汇报时还是自己的观点,没有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4、时间把握不当:整节课在时间上的设计有欠缺,第一自然段用的时间比较多,其实让学生读出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行了。在设计女娲为人们做了几件事这个问题时有点难,以至于在这上面用的时间比较长,到后来也不敢让学生多读了,所以在最后环节当堂训练中时间不够用了,只能仓促结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女娲补天》是人教课标版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献身的精神。原文只是若干片段,课文作者进行了再创作,经过合梦想象,进行巧妙的综合、连缀和加工,使这个神州话故事完整、丰富、生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生分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情趣是教学的动力,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本课教学是来宾市骨干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的一个课例,学生对象是忻城、象州、金秀三个县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各地的教学教育情景有所不一样,学生的素质也不一样,并且教师不能与学生课前见面,上课时仅有短短的几分钟交流,教师对学生情景仅有经过两方面去了解:一、谈话。教师课前与学生谈话,主要了解学生整体素质,经过语言交流,捕捉一些学生的信息,即时分析学生,从多角度赏识学生,从赞扬入手,让教师的褒奖与激qing发挥作用。二、读书。经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学生的语文本事,即时分析学生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学生激qing亢进时用动画《女娲补天》导入,这是一锤重磅,会激起千层浪,把学生情趣调动起来。

【学习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地读故事,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学习重点】: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学习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学法探究】:探究——互动——点拨

【设计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动画片《女娲补天》

【学习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汉字解读,动画激趣。

1、了解女娲造福人类,引出人类的第一次大灾难。(火、水)

出示:人—大—天(字理图示)火——水(字理图示)

2、解读“人类始祖”——女娲

观看动画片《女娲补天》

出示灯片:我看了动画片认识女娲了

女娲有神奇的本领:

女娲是这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经过看动画片,让学生对神话故事有必须的了解,可是对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了解是不多的。教学时,先把几个简单的汉字简笔画图象投入,再把《女娲补天》动画片播放,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女娲的神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二、自主互动,感知文意。

1、一读认字词:用画出不认识的字,用画出好词,用画出好句。

2、二读解疑惑:(方法是教师范读、小组读、学生个人读、全班读,让学生在读中遇疑,了解一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注意读准字音,了解课文每部分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三读知其意:读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 这是贴合“自主探究”的课标理念,是“以读代讲”“自读自悟”教学的前奏曲。学生经过自读,不但能读准字音,学习新词,积累字词句,了解课文资料,还能略知主人翁的品质。】

三、积累生字、词语。(出示生字,词语。)

1、生字排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注意“火”字旁的写法;注意“炼”字的写法。(出示灯片:读读想想,我发现了……)

炼熄燃

隆塌挣喷缺纯冶

熊露盆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规律?

生:第一排是:

生:都是与火有关的字。

师:谁还发现什么?

生:第二排

生:第三排是

师: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都是智慧同学。

2、词语跳舞:轰隆隆、塌下……等13个词语跳舞着出来,让学生认识。

3、积累词语:抄写“挣扎、围困、冶炼”等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本事,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这些字的结构和规律,加深理解,教师进一步地指导,反复训练,利于学生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佳段,感悟语言。

(一)读自我喜欢的段落,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激qing导读,读中悟情。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读书思考,文中的叠音词的用法有什么好?

生:从语言环境中理解。

师:比较句子。

1、比较句子:(1)“天啊,太可怕了!”读出两个标点表达的情感,

(2)“天啊,太可怕了。”比较感悟标点符号的魅力。

2、读本段话,找出可怕的句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品读,看谁读出“太可怕了”并能按句子意思说成语。

(1)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天崩地裂)

(2)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水深火热)

3、读中感悟叠词的作用及佳词的意境。

(1)比较:换词法;如“轰隆”与“轰隆隆”在响声大小程度上有什么区别?

(2)演示:字理析解词意加动作演示。

如“挣扎”让学生在深水里做挣扎呼救表演。

“围困”演示:教室全部封闭没有出口……

【设计意图:1、经过品读句子,让学生发现标点符号的作用,异常是感叹号能突出语气的的惊叹和人物内心的感情色彩。2、经过诵读句子让学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能概括归纳成语:天崩地裂、水深火热;3、了解叠词在句子中的作用。4、经过字理析解,让学生明白“挣扎”“围困”词意。】

二、研读美文,体会神奇。

(一)研读句子,体会的女娲神奇。(从动作及描述找炼五彩石的艰难的词句中体会)

1、“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最终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想象:女娲到,她找啊找啊。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

生:女娲来到草原上,她。

生:女娲来到,。

师:(点拨)(1)女娲跑遍了高山、平原、海河,找五彩石,“原以为”?“用不着”,“几天几夜”说明了。

(2)理解句子和词语: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最终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于是”“最终”你能理解吗?

生:(理解回答)

师:好,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理解,这样就不难了。你试着用“最终”说话。

生:(练习说话):,最终。

2、“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女娲都做了些什么?

生:读书。说明女娲在干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把女娲做事的过程描述出来的?

生:(引导学生从动作描述去理解)

师:作者经过一连串的动作描述生动形象地的把女娲补天的艰难写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再一次,以敬佩之情诵读这段话,体会女娲的神奇之处。

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研读本段,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之神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女娲的神奇和补天的艰难。从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把语文教学特点凸显出来,让学生美文美读,升华感情,以至到达入神入画的境地,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加紧密联系在一齐。】

三、欣赏美文,感悟蓄意,。

1、教师引入: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他对女娲的敬佩之情呢?(欣赏第五自然段)

2、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地说他喜欢女娲,而是这样写第五自然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真情流露但表达却十分含蓄,这样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女娲的敬佩之情更深。)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结尾的收笔方法,欣赏到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美妙。】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作者的想象力丰富吗?

4、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让更多的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升华,在知识上得到有效地积累,在思维上得到更好地培养,在语文上得到更好发展……】

五、积累语言,拓展训练:(选择你喜欢的题目做)

1、用“自从……一向……”说话;

2、用“天哪,太可怕了!”开头,写一段话。

3、抄写好词佳句,用词造句。

【设计意图:学生有自我的选择,做自我喜欢的作业,真正地做到自主】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3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因为带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再加上多次磨课与熟练的背诵,所以今天去上课时轻松且自信。然而,课至后半,越来越觉得学生的难以调控。回来后反思,课不是仅仅背出就可以了。备课,更要备学生。

一、对学生要有灵敏的感觉。

老师还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有一颗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心,这样才能从学生的突发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善于观察,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观察学生的神情变化,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

现在回想自己在上课前跟学生的课前谈话,只要自己敏锐点,从课前谈话就可以察觉到这班孩子不是自己曾接触过的,他们很活跃,有时有些习惯比较随意,这也是孩子的天性,比如有同学出错,他们不是举手指出而是坐着自己随意讲。针对这样的孩子我如果不光只是自己“背教案”,而是多注意去调控他们的纪律,那么在教学中会稍微顺利一些。

二、老师自己要当学生。

“教”服务于“学”。以前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对于备课时自己设计的问题,非要自己先想想答案。现在深有体会,假如自己都回答不了又叫学生如何回答。假如自己都没有考虑答案,又怎么去启发、引导学生。

三、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想法与自己预计的不相吻合,打乱了原有思路,使教学任务无法按既定的方案实施。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我们备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更显出“备学生”的重要性了。

今天在让学生演“女娲求雨”这一幕时,没有想到在自己铺垫了女娲是怎么打动女神时,有一桌孩子上来表演还是说“雨神不同意”,于是,这里又多了一个“求”的环节,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散,孩子们似乎也没有沉浸入女娲的“苦苦哀求”反而成了一场随意的表演。自己在这里少了教学机智,如果针对孩子的随意性,立刻调整为自己当女娲来感染他们可能效果会不一样。

教学完《女娲补天》,深深觉得教学的深远,决非一日之功,而是终身备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神话故事;抓住中年级学生年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重要内容,嵌进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概括、复述等语言交流技能的学习框架。

1、了解神话故事基本特点,构建学生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出示一组神话故事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传统文化,同时,发现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通过了解女娲一些资料,比如女娲的外形是人头蛇身,会造人和补天,树立女娲神的形象,为体会文本神奇之处做准备。

2、在词语检查的过程中学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构建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把书读薄,根据句子、段落内容概括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能力得到培养,素养得到提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第一,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二,根据句子或段落描写的内容概括出“天崩地裂”、“炼石补天”等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尝试进行批注,这是很好的学法渗透。第三,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跳一跳达到的。

3、学习“天塌地陷”部分,构建中年段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主要是抓住课文两处语言特点,一是文中四个叠词的运用。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叠词运用的好处,自然、有效。二是文中有一些同偏旁的词语,其中 “围困和挣扎”比较有代表性,让学生利用这个语言特点去体会语言背后的意思,在老师的范读下,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天塌地裂的可怕。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塌地陷的可怕。

4、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第一部分,构建起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想象,复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可怕”的场景。学生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灵。为下一节课讲述全篇课文做准备。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5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 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脚( ),她的手(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 被荆棘刺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 长茧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 被划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6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如何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精神和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也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上,我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课前预习要求读正确,检查预习情况时要求流利地读,通过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读后引导进行评议,通过欣赏同学的朗读,让同学们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研读课文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在指导中,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除了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不同的功能。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体验、升华情感。

2、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较好。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 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驾驭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女娲图片,通过图片,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神话,并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然后找出女娲怎样补天的相关语句。

通过感情朗读,找出表现女娲补天的艰难的词语,体会女娲补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最后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篇7

课文《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生学习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了《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然后叫学生谈谈自己现阶段对于女娲的认识和了解,并与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对比。我个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风俗通》里女娲的记载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动机的产生、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女娲的情绪和心理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同时我设计两个问题(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各小组齐心协力能很好的找出从相关的语段,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仅借助大胆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女娲“神”的非凡能力,而且还通过真实合理的一个想象表现了女娲“人”的心理、情感、活动,最终让学生感知,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最后的拓展延伸: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3、我个人的语言上没有一个高低起伏的变化,没有什么激情,以后还需下功夫。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8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节课授后,我进行了有关反思。

1、条理清楚,目标明确。

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先出示本节课的整体目标,让学生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围绕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进行了当堂练习,效果也不错。

2、想象画面,感受可怕。

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灾难后的可怕画面。单纯从文字的描绘学生似乎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有多么可怕。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熊熊大火可能会烧掉什么?这滔滔洪水可能会冲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灾难画面来想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找啊找啊”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反思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锻炼自己。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篇9

一。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二。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范例二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

1、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第四个教学环节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深入挖掘。

2、教学细节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想象”的规范写法、第二个教学环节的“查一查”的理解等。

3、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还及待提高。因为这也制约了我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希望自己能在不断克服不足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能在不断聆听专家的斧正中提升自己!

范例三1.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课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2、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内容。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小人儿,这个“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条一�

3、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作者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做了丰富的想像。想像是大胆的,也是真实而合情合理的。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像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

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范例四教学反思: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尤其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做了大胆的想象,闪现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火花,如“人间混乱,女娲造人是为了管理这个世界”;“和盘古比赛,盘古造出了各种兽,女娲造出了人”;“女娲无意间造出了人”……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得到了训练。针对学生习作情况,我还专门让学生朗读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

范例五

下面我就这节课各环节的得与失进行一下分析。

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再谈谈我这节课的所得。

对环节的安排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应该是紧密连接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应该由浅入深,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拓展或升华。并且各个环节应该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明白了教师的情绪在一堂课中的作用。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当老师很投入,激情澎湃的时候,学生就会被你所吸引也投入到文本中去,和老师一起去探询文本的秘密。

认识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明智的选择。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会觉得课堂轻松了、学生活跃了、讲授自然了、知识获得不生硬了。

知道了一堂课对教师的要求。随着知识的爆炸,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增多,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老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包括:教态的自然、语言的优美、板书的设计、与学生沟通的方式、自身的文学底蕴等。

知道了语文课就要讲出语文味。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有悠久的历史底蕴。语文课就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要有文学的语言,就要用文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真正的爱上语文,迷上学语文。

最大的所得是发现了自身的缺点,有了改进的方向。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东西,大家的帮助让我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会以这节课为契机,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范例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神话,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做到了对照课文故事情节,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学习本文,学生明白了课文丰富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等内容。从而理解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在授课中,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相关的文句中。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10

《女娲补天》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神话故事。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将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感受女娲的品质及精神;在朗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意在让同学们在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感受女娲的品质。

课文的朗读是重中之重。在同学们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大意。然后感知可怕,通过情景的想象感受可怕的情形,进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同学们都能读出那种可怕的语气。然后是引导学生朗读女娲补天的经过,从中感受女娲的品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让同学们自己先读,然后小组讨论,再指导朗读。在这堂课上,将朗读贯穿始终。

除了读,说和写的能力也是三年级的孩子必须具备的。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两个说的环节,一是让同学们想象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在喊些什么?二是女娲找五彩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第一个同学们随着当时的情景都能声情并茂的喊出来。第二个孩子们的想象也是五花八门。在感受了女娲的品质之后,我让同学们写一写自己想对女娲说的话,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四五句。

总之,这堂课,做到了读写说的结合,通过读写说达到了教学目标。

当然,作为一堂公开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的过渡衔接上还不够严谨;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一部分同学的课堂积极性调动的不够;板书的内容安排不恰当等等,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加以改进。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11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