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秀13篇】正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秀13篇】》

时间: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片断】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有的皱眉,有的摇头,还有的干脆低下了头,那意思显然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真气人!每到知识拓展时,总是哑巴,难道真是问题难么?还是……于是按下火气,淡淡地说:“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你瞧,春天到了,校园的景色变化多大!杨树长出了毛毛虫,柳树吐出了嫩芽,冬青树……”这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后来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后,指名说一说。

生:“这也叫发现的话,校园里的变化多着呢!月季花长出了红色的叶子,多像盛开的花朵呀。”

生:“老师,老师,我也发现我家门前的石头下拱出了一棵小树苗,我觉得种子的力量好大呀!”

生:“老师,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每到夏天的雨后,校园的花池边就可以看到许多蜗牛、蚯蚓。有时蚯蚓还爬到操场上挺吓人的。它们是不是嫌地下闷?”

师:“你瞧,她说得多好!它不光有发现,还明白动物雨后出来与天气有关系,真是太棒了!”

在我的激励下,学生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发现”高潮。

生:“老师,我还发现下雨前蜻蜓飞得很低。”

生:“老师,我还下雨前,蚂蚁总会把家搬高处

,它们多聪明。”

生:“老师,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因为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才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不然就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其次,教师要灵活,不妨装傻一点。在这节课上,当出现冷场时,我的引导似乎不怎么贴切,但这样降低了难度,淡化了学生的顾虑,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我觉得挺值得的。我想这也算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吧。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效地打破课堂上的僵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授课水平。

《童年》教学反思 篇4

《童年》是一首由罗大佑作词作曲的经典校园歌曲,以她的清新活泼深受学生喜欢新选入《阅读》教材,我很喜欢。虽然我本人比较擅长经典诵读,并在本市赛课时以课外阅读第一名的成绩被推到烟台,但抽签抽到这课,我还是有些失望,毕竟准备得时间太短,讲课顺序又比较靠前。

童年,是人生最难忘的阶段,当回忆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彩的相册”进行导入,把自己和学生的一些童年的照片进行二次加工再输入电脑进行合成处理,结果这些照片的出示使学生很快沉浸在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中,接着就采用“说说童年”“读读童年”“唱唱童年”“写写童年”等形式,深层次挖掘教材。因为这首歌曲很经典,学生大都会唱,所以学习时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学生的节奏感超强,竟然会用不同的节奏朗读歌词,更有一个小同学把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的动作、口令甚至是吹哨子的声音都编进歌词里了,很有想象力。这些都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这帮孩子们送给我的惊讶与惊喜,因此,课堂任务完成的很顺利。

整个课堂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积极性也很好。但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课堂最后由于我感觉有时间就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单独唱一唱,结果有些画蛇添足了,最后在齐唱的歌声中结束最好,多加了一个环节感觉结构有些乱;我在课堂拓展中让学生用童年的形式仿写理想,青春,思念等,因为整篇文章本身就是歌词,如果再用别的形式(比如散文仿写)来展现一下童年生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那仿写的形式也应该让它多姿多彩的呈现,我在课堂中呈现的形式有些单一。

总之,此次的海阳之行让我看到不少,听到不少,学到不少,很荣幸能有这样出来学习讲课的机会,所以我倍感珍惜。在整个的准备过程中,我也提高不少。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从对多媒体不熟到现在的精通,从以前的讲课大线条到现在的细致入微,都是此行所带给我的新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此次之行为契机,在平日的工作中多出精品课,多上精品课,努力使自己成为烟台的名师。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5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6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篇精读课文呢?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

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7

因学校的要求,我让学生预习时,分析课文这一点省略了。这下可是看到了很多问题。下面汇报如下:

成功之处:

1、学生听话,预习还算可以。能按学校要求的环节进行汇报。

2、我备课还算较充分吧。比起“年轻”时候的我,好像对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更准确一些。

不足之处:

1、因预习有限制,所以所有的“麻烦”接踵而来,课堂似乎要回归“老路子”。我第一次开始头疼了。以前,学生汇报振振有词,可是现在磕磕绊绊的,尤其是第二课时,我已经把问题抛出去了,可是没有人站起来回答,难道他们真的依赖于英才教程?一切未知数。

2、学生的“疑难杂病”我自己解决的时候多了。看看,这路子,是不是跟以前没有两样。

改进措施:

学生的预习,我是头疼了,我的引导又是个重点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落实课文内容。慢慢来吧!

《童年》教学反思 篇8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

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

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希望对你有帮助!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9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0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如期实施。学习最后一部分时承接上文: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还想办法解决了问题。请大家默读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会发现些什么?可以是一些问题,可以是读书的`收获。学生读、划、写,一会儿便有小手纷纷举起。第一个同学就抓住了重点,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的问题——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在此本该对此问题肯定后,让大家划下这句话,暂且记住继续提问或谈发现,最后再让大家像作者那样自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后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情急之下既没给学生充分谈发现的机会,又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直接让同学们交流课外搜集的与此相关的资料理解这句话的普遍意义,直到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才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失误,为时以晚。

由于我的失误使文章后一部分的学习完全背离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则,出现了本末倒置,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痛定思痛,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备课时没把文本烂熟于心,没把教案烂熟于心,致使虎头蛇尾,当牢记沉痛教训。在此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1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学设计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张翔宇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杨老师所谈,本节课可以分为两部分,在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发现过程后,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作者在发现的过程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自读自悟得基础上,可以结合具体词句谈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再深入指导朗读会更好。这样,不仅整合了课堂内容,突出了重点,还锻炼了学生思考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在体会朗读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比较前面老师的牵引、指导强过百倍。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童年》教学反思 篇12

《童年的回忆》是本册挺重要的一首欣赏曲,是本册速度、音乐段落、图形谱等知识的伊始,作品本身也非常好听,但是以前已经上过两次了,这首曲子总是教不好,大家学起来并不是很带劲。今天,终于让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

事前准备: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图形谱(与书上一致)。先让学生完整听全曲,并闭眼回忆童年快乐的事,音乐静静地流淌在教室中,我板书“童年的回忆”,一首终,请大家谈谈快乐的事,并问“你觉得刚刚这首曲子好听吗?”“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揭示课题,请大家跟老师温柔的说一说题目(有人读的很大声,提示我们是在回忆)。

听前面部分(内含3个主题),听到你最喜欢的部分时举手,若是后面有更喜欢的就把手举得更高,当音乐进行到第三段时,所有的小手都高高地举着,因为大家都喜欢,就鼓励学生哼唱主旋律,跟着音乐一遍又遍地用“den”模唱,直到大家能自己独自哼唱。然后让学生看黑板,在三种图形谱中找出匹配的一种,同学们的答案大部分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种里,再听,再对比,这一次要求大家说出原� 学生们都开动了脑筋,复听时大家已经确定是第二种了,而说的根据却令我佩服,“它是越来越高的,和第二种图形很像”,在此提示下,大家都开了窍,懂得音乐与图形谱的联系了。我再请学生听快段,找出匹配图,并说明理由,三段旋律都熟悉后,再排序,而此时的排序就变得特别简单了,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是真正懂了。

在以上整个片段中,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是本堂课精神最集中,目标达成度最高的部分,虽然后面的速度与情绪的的部分只能简单几句话略过,但个 原因有一,单这首曲子来讲,速度变化并不明显,情绪变化也不大,学生容易搞混,反到是图形谱很形象,直得一抓。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点是哼唱主题,单纯的听,学生是被动的,而跟着哼唱主题,并自己能独立哼唱时,学生就是主动的,学生也 今后对主题哼唱可以进一步研究。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3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一位大学教授曾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还没有一点教学的思路,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从网上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再次阅读课文,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和“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我决定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外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

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