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范文(合集2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范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