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浮力》教学设计优秀10篇正文

《《浮力》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浮力》教学设计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 。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2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浮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浮力》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教学设计 篇5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_____ 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____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_____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___( “轻”或“重” ),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___ 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_____, 它与重力方向_____。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_____。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_____。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_____ (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 。_____ 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_____(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_____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_____ ,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_____ 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 )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 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浮力》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 计算 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 计算 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 计算 F浮3=____N.

6、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 计算 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 � ↓

(受力物体) �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 泡沫塑料 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 泡沫塑料 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 钉子 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 钉子 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