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3篇正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3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直接引入:今天我们学习《谈生命》。

先做一个小游戏:若果去掉“谈”字,你还可以在“生命”前面或后面加什么词?

(学生言:生命礼赞、生命之歌,等等。师提示学生做旁批。)

二、简介冰心:

(屏显)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她的作品中有许多诗文书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冰心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三、课堂内容概述:

一课四学:一学结构简析,二学识记雅词,三学美段品读,四学哲言背诵。

四、教学详情:

(一)一学结构简析

1、学生默读课文,动笔划分,思考对课文结构层次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结构层次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之后归纳:

(屏显)

第一层:全文总起,引出话题。

第二层:生命如水,波澜起伏。

第三层:生命如树,由生而死。

第四层: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3、师: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咏物抒情的文章。总起:引出话题;细细描写物;最后议论抒情。如《蝉》《陋室铭》《紫藤萝瀑布》《贝壳》等均属于此类文章。

(师提示学生做笔记:咏物抒情文章的一般结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点出哲理。)

(屏显)课文层次及层意。请学生于书上旁批:精致的结构。

(二)二学:识记雅词

1、(屏显)词语及字音

挟(xié)卷 巉(chán)岩 惊骇(hài) 瘠(jí)薄 屏(bǐng)息 荫(yìn)庇

枭(xiāo)鸟 狼嗥(háo) 睥(pì)睨(nì) 愤懑(mèn) 绯(fēi)红 云翳(yì)

学生小声读,并在桌上空书生字。

2、(屏显)生词及词义解释

悬岩峭壁:陡峭的山崖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

斜阳芳草: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芳香的花草。形容优美的景致。

穿枝拂叶:穿过枝条,擦过树叶。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鸟啼声的悲切。

落叶归根:比喻不忘本源。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总要回归故土。

学生齐读词语 (请学生旁批:精美的语言)

师:在“谈生命”旁批注“生命的礼赞”,再加上这些精美的语言,就叫文采斐然。

(三)美段品读

师: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朗读、品美。

1、(屏显)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学生齐读

师:所有文字,用四个字来概括:“以喻为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侧笔来表现生命的美——奋斗的壮美。(学生旁批:笔力丰美)

2、(屏显)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仍催逼着它向前走。

学生自由读

师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起伏变化。学生再次齐读

师:新生的生命——奋斗的过程——享受美好生活——艰难困苦——走向老年

学生再齐读

师:请大家观察这一段文字,美感在哪里?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适时点拨指导。

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归纳美之所在——

(1)句式“有时候……有时候……”,表现出结构之美、反复之美。

(2)节奏之美

(3)抒情之美:赞美、赞叹生命

(4)象征之美:吟咏春水的生命,象征人生的经历

(5)力度之美:读起来激动人心。

(6)画面之美:“桃花”“晚霞”等,极富动感,又有生命的长度的具体呈现。

师:提示学生旁批:美在句式,美在节奏,美在抒情,美在象征,美在力度,美在画面,等等。

(屏显)

美在用“一江春水”的东流比喻了人生的各种经历。

美在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比喻了人生的全部过程。

美在用一组比喻揭示了人生中的起伏波澜。

美在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句式精致、语言生动。

美在每个比喻都表现出表达生动内海丰富的特点。

3、作业布置:试着用五个“美在”概括“生命是一棵小树”这一层的内容。

师:提示学生旁批:精妙的手法。

(四)四学哲言背诵

学生自由诵读文章的第四层,找出自己觉得最富有哲理的语句进反复吟诵。

练习背诵哲言。

学生展示背诵。

教师对学生背诵的哲言略作讲解。

(屏显)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

师:提示学生旁批:哲理光芒,精深的意蕴。

五、课堂总结:

(屏显):

精致的结构

精美的语言

精妙的手法

精深的意蕴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课前预习

1、本文作者------ 是----- (国别)作家、诗人、社会活 动家,曾获 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和诗集----- 等。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系在竹竿上( ) 豺狼( ) 野鹜( )

3、(1)“对 岸”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对对岸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3)“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 下!

当堂检测

1、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

2、“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儿、女孩儿,都要诧异地望着我”,句 中的“诧异”有什么作用?

3、想象如此美 www.baihua wen. 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

4、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课后 练习

必做题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选做题

课后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

易读错写错的字

耕耘、豺狼、野鹜、沐浴、诧异、犁 。

文章主旨

《对岸》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的神奇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 、对亲人的热爱。

课堂练习

1、 “我”为什么。如此向往对岸呢?请结合文中三幅图画回答。

2、这首散文诗中,每小层中都提到妈妈,这 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每一部分的最后都要写“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的愿望与理想?“如果您不在 意”说明了什么?

课后复习

必做题1.语言风格

泰戈尔素有“人类 的儿童”之称,他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也乐此不疲地在作品中表现童心的纯真与美丽。这首散文诗在表现童心时有一个特点: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成人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并再现孩子的童心以及其外在的“形迹”,而是自 己进入角色,潜化成一个儿童,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说,这样就使孩子的童心、天真稚态直接跃然纸上,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选做题

1、写作技法

全文用隔行分段的形式自然分为三部分、层次清晰。作者采用间隔反复的手法, 造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全文每部分的最后,都用相同的句子表达了“我”长大后要做渡船的船夫的愿望与理想。抒发了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借鉴应用

这篇散文诗创造了许多美丽的画面,每个画面自成一个段落:河边渡船、 耕田者、牧牛人、苇塘中的野鹜、竹鸡、 长草白花等,每个段落的自然停顿也就造成了画面的停顿、“定格”。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观赏、玩味这些画面的余地和时间,强化了读者对画面的视觉印 象,从而使读者感受、领略这画面所呈现的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这种创作技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