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琥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琥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合理想象。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谈话导入:根据这块琥珀,作者推测想象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琥珀的形成过程。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品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它们是怎样成为化石的?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A。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

1.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引导学生发现:天气热;松树渗出松脂;蜘蛛正要抓到苍蝇;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

2.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形象。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2)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①找到句子,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感受事情的“巧合”)

③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说明这真的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能找出来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

(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终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师生共同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4.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B。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了,但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科学家的大胆推测?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延伸:寻找前后联系,质疑形成过程。

(1)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课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互的内在联系的,你能一一找出来吗?

(2)作者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你有什么疑问吗?

琥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

琥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真实)(想象)

发现

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琥珀艺术品图片。

2.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3.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餐 测”,翘舌音“脂 拭 渗 晌 挣 刷”等。

书写指导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指名读课文,正音。注意是否正确、流利。

3.给课文分段

四、图文结合,了解琥珀特点。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描绘这块琥珀。

(里面有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 琥珀是金黄色的,透明的。)

(2)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板书设计

琥珀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时间长

松脂球变成化石

被淹没

琥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策略

教学时化繁为简,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明确文体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导入:今天老师让一位“小美女”给大家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播放故事音频。(出示课件)

2.出示琥珀图片,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组琥珀图片。师:这就是琥珀。(板书课题)

(2)介绍有关琥珀的知识。(出示课件)

(3)介绍文体,感受特色。

师:《琥珀》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文艺性说明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作者的推测,去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设计意图]为避免课堂教学沉闷,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过程产生兴趣,再让学生了解、欣赏有关图片,初步感知琥珀的美丽。此板块旨在扫除教学中潜在的理解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出示课件)

(1)认读生字。

①生开火车认读;自由练习认读。

②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脂、拭、渗”读翘舌音。

(2)师:你认为哪些字在认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示例:“珀”读“pò”,不要读成“bó”;“脂”读“zhī”,不要读成“zhǐ”;“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

3.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说文解字识记“餐”字。(课件出示“餐”的说文解字)

课件出示:

,餐,吞食。采用“食”作部首,采用“”作声旁。

指导书写“餐”字。(视频出示“餐”字的书写笔顺)

(2)比较形近字识记:脂—指;晌—响;测—侧;详—祥。

4.学习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出示课件)

师指名认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相机提示:“热辣辣”的“辣”读là)

5.生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语送回课文中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画出不懂的词语,交流讨论。(课件出示词语)郊

7.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学习了生字、词语后,再次走进课文。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本课的行文思路。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再写琥珀被发现,最后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2)概括主要内容。

(3)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有什么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抓住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板块三 合作朗读,尝试提问

1.朗读课文。

(1)四人一组合作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组内讨论交流: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学会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收获可真不少。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琥珀》,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式之一,反复诵读文本,能使学生深入课文,发现问题,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2.能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进入角色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琥珀》,现在请大家大声读课题。(板书课题:琥珀)

(2)课件出示琥珀的化石。

(3)看图交流。

师引导: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看到这两只小动物,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预设:琥珀是透明的,里面包裹着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挣扎了很久。

(4)师过渡:这是你们的想象,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测的呢?请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角色转换。

(1)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比较“想象”与“推测”。

①师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相机引导:“想象”是什么意思?(预设: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②(板书:推测)师引导:“推测”和“想象”都有“想”的意思,怎么理解“推测”?(预设:“推测”就是根据一种事实去想,要有理有据地想)

③师:你们的想象和推测,与科学家看到琥珀所产生的想象和推测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来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就是科学家,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你想象和推测出来的。你认为在想象和推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要有什么样的科学态度?

预设:要特别认真;要细心、严谨。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一个旁观者——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想象”和“推测”的,转换为一个“主导者”——亲自进行一番“想象”和“推测”,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板块二 大胆想象,情境朗读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角色转换,下面就请“科学家们”好好默读课文,描述你们想象的一系列情景。(板书:大胆想象)

师:你们愿意描述哪一个自然段?你们想描述事情的经过、当时的环境还是故事的结果?你们为什么这样想?“科学家”在描述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2)生默读,边读边想象。

(3)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2.大胆想象,全班交流。

(1)学习第3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②生读后交流:描写炎热的天气,为琥珀的形成做铺垫。

③师:这里想象的是小苍蝇来到树林的情景,连它快乐的心情都想象出来了——它在快乐地飞舞。请你读出小苍蝇的快乐和天气的炎热来。

④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②生想象交流。

③指导朗读。

师:你们想象一下,蜘蛛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高兴)那你能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吗?

④师范读。

师:蜘蛛的心里多高兴呀!吃掉这只美味的小苍蝇,是多么高兴的事呀!为此,我会这么读。(用一种成年人的语气读)

⑤师启发生带着想象朗读:假如这是一只幼小的蜘蛛,你会怎么读?

预设:带着稚气的语气读。

⑥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请你们自由朗读,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

⑦生自由朗读。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②师引导: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呢?

③预设:因为天气炎热才会使松树滴出松脂。这也是琥珀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④女生齐读。

(4)学习第7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②生朗读。

③师引导:你能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体现事情发生得很凑巧的词语吗?

④师指名回答,相机强调突出“刚、突然、刚好、一齐”。

⑤师小结:这是多么凑巧的一件事情呀,就像这位同学分析的那样。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真实地再现这一凑巧的事情。

⑥生齐读第7自然段。

(5)学习第10自然段。

师过渡:请大家继续想象,还会有怎样的情景出现?

①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引导:关于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③预设: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呀?

师:因为没有这么长时间,是无法形成琥珀的。

④师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

(6)学习第11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②师:为什么要写地壳的变化呢?

③预设:地壳的一系列变化,也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全班齐读。

3.现场竞答,找寻根据。

(1)师引导:通过阅读科学家的想象的句段,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琥珀形成的一系列画面。现在再请“科学家们”推测以下几个问题。看看你们的推测科学吗?有充分的依据吗?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琥珀为什么能得到完整保存?

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

(3)现场竞答。

①课文中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预设1:需要天气炎热、老松树、小苍蝇和小蜘蛛,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

预设2:还需要形成化石,包括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地壳运动,海水淹没了那片松林,松脂球被掩埋在泥沙下面。这些条件合起来才应该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②琥珀为什么能得到完整保存?

预设1:因为琥珀在地壳运动以后,一直被埋在泥沙下面,没有受到风沙、空气的腐蚀。

预设2:发现琥珀的人能很好地将琥珀保护好并展现在世人面前。

4.“科学家”互访,质疑答疑。

(1)师引导:团结合作力量大。以上三个问题,大家答得特别好。现在请“科学家”进行互访:你可以向其他“科学家”发问,从课题到字句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只要有疑问,都可以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2)生小声读课文并试着发现问题;“科学家”互访,提出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现场竞答,“科学家”互访,互提问题,共同讨论,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合作互动”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学生在一问一答间,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 总结写法,鼓励创新

1.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师引导:你们的想象都很细致、合理、科学,德国作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样的推测写成了这篇文章——《琥珀》。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2)生自由读课文。

(3)预设:《琥珀》中既有事实,又有想象,写得特别生动。

2.角色转换,鼓励创新。

(1)师引导:柏吉尔听了你们的评价,一定特别高兴。同学们,我们再次进行角色转换。这次不是让你们当科学家,而是当作家。

(2)师创设问题:听了科学家有关琥珀的想象和推测之后,要是让你写,你会怎么写?你一定会按照柏吉尔的写法来写吗?这只小蜘蛛一定是为了吃掉小苍蝇而不幸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3)生回答。

预设1:可能是小蜘蛛寂寞了,想找小苍蝇玩耍,恰巧被困在了松脂里。

预设2:可能是小蜘蛛看小苍蝇太漂亮了,产生了妒忌心理,想吃掉小苍蝇,结果不幸遇难了。

3.课堂总结。

师:你们都很有创作才能,都很了不起。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琥珀的知识?可以上网查一查,互相交流。我相信,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学会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你们将来也会成为科学家或作家的。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创作。通过角色转换,鼓励创新,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到位而深刻,思路通畅而开阔,想象丰富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而流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琥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用简洁的语言叙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3、归纳琥珀的形成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归纳能力。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明确琥珀的形成条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师:看课题,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能从众多的琥珀化石中找到它吗?(找到了就喊出来)

(出示琥珀图片)

二、深入学习,感受奇异

1、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1)、师:同学们,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吗?(不是)所以说,像我们文中这块里面有两只小虫子的琥珀是很少见的。那课文里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体会它的奇特。在哪一自然段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这块琥珀?(指名说,并相应出示琥珀的样子图片)

(3)、看到这块琥珀你想说什么?哪儿让你觉得奇特?交流奇特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4)、师:那让我们带着惊叹之意,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吧。(齐读)

(5)、师: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产生一系列疑问,你有哪些疑问?(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就可以推测发生在 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2揣摩“形成”,感受奇异,完成研究报告

(1)、师:是呀,这是一块很少见的琥珀,它的形成都需要哪些条件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者推测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科学家,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请科学家们默读课文的2-12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默读课文,思考)完成你手中的科学研究报告。(出示幻灯片,研究报告单)

1.琥珀的形成研究报告单

怎样形成松脂球

松脂球怎样形成琥珀

(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哪位科学家来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生回答:……

师:回答得很好。他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他的讲述也深深吸引了大家。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首先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树,第二个条件和天气有关,这个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涌出的松脂才多。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滴下来。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巧遇)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巧合地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不能)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

老师也把形成过程关键的段落整理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有声有色地读出来吧!红色的部分注意重读。(出示图片,句子)读的真好!黄色的泪珠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不对)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小科学家们,谁能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需要哪些条件?

生:几千年时间转眼过去,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又是几千年过去,地壳发生了变化。

师:(板书:地壳变陆沉海漫几千年时间长)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3.琥珀的发现及推测

师:后来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生:在海滩上,一个孩子赤着脚,他踩到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师:渔民说这是很少见的,为什么少见?

生: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巧合。正因为是一种巧合,所以这一琥珀很少见,因而更显出它珍贵。

师: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

的同时,我们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

师:大家一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在全文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师:从句子中的哪些词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推测”一词中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

师:课文中写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

生:是根据琥珀的样子和特征推测出来的。也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来推测不知道的事情。

师:作者是怎样进行推测的呢?

生:从这块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这个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古老的松林里。

生:从这两个小动物还是好好的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

生: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分析得很正确,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是有科学根据,是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

4.写作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认为这个故事说得怎样?

生:这个故事生动有趣。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形象逼真。

师:好。课文为什么没有用这么简洁的语言一说,你再去找找,课文里还有哪些是你料想不到的,却写出了这个琥珀的奇。(远处有海水的咆哮、太阳必须是火辣辣的)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奇?有没有让你觉得生动有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为什么作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还要用这样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呢?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板书)(幻灯片出示科学小品文)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科学小品文的定义: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部分。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琥珀》一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以比喻、拟人和想象的写作手法,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所作文吧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还有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传播者。毕生致力于把科学交给人民和教育青少年,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像《和传染病作斗争》等。

小结:孩子们,虽然这节课即将结束,但老师希望这节课可以作为我们科学探索的开始,继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与神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