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端午的鸭蛋》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3篇正文

《《端午的鸭蛋》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小月月帮大家找到的13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 楣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粽子、苋菜”等生字词,理解“与有荣焉、囊萤映雪”等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找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鸭蛋( ) 籍贯( )车胤( )门楣( )粽子( )避邪( )苋菜( ) 门槛( ) 蝎子(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 城隍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写吃鸭蛋时还写了哪些内容?把里面�

交流展示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段,找出体现鸭蛋特点的语句,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从‘ ’、‘ ’等词,我读出了作者的 之情”为句式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3.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 总结课文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1.话佳节。(课件显示)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好好保护传统节日。

2.“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00年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随着洋节的侵入已经渐渐淡化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意图: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传统节做了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2. 动笔写一写你最难忘的有关过节(不一定是端午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600字左右。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教学难点 篇4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5

《端午的鸭蛋》

关于作者

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一、学习本文,掌握下列词语。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腌(yān) 门楣(méi) 苋(xiàn)菜 籍(jí)贯 城隍(huáng)庙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形容产生敬仰钦佩的感情。

囊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亮光和雪的反光照明读书。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苦读书。

3、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嚼┥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课文分析。

1、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曾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颇有"胡同"味,这主要是指汪曾祺散文中所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在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再从深层次来看,这"胡同"味蕴含着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选择。

2、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

家乡的咸鸭蛋质细油多,味道极美,而且咸鸭蛋也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怀想。

4、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与文章的题目和下文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主要介绍了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为下文写鸭蛋作好了铺垫。

5、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本文没有选择重大的事件来写,而是选择了"普通"的鸭蛋,作者从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以至我们读本文,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滋味。这对于同学们今后写作有着一定的启示,写作的题材完全可以生活中普通的素材。只要我们赋予它新意和情趣,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读性。

三、问题探索。

1、汪曾祺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他曾经谈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同学们自己在文章中找出一些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自己分析一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是很有特色的,同学们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家乡端午节的特色。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篇6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重点。

2、简介端午节、作者。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旨。

2、精读课文,把握脉络和主旨。

三、语言品析。

1、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2、四人小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确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四、拓展延伸。

1、有关端午的诗词。

2、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次品味语言特点。

2、小作文:写一写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点滴体验。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第17课。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思考课后习题,将�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吃棕子,油条,糖糕,菜角……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

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分小组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 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大淖nào记事》

家乡的端午:七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名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行文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香

布置作业:

1、阅读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受戒》《故乡的端午》

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

德育目标: 篇10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端午的鸭蛋》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饱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品读,鉴赏,教师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多媒体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请大家看大屏幕,(学生看大屏幕)这是当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从面容和穿着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明确:慈祥 朴素。)

师: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其实,他的文章也像他的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络(laò)子 薄罗(baó) 门楣(meì)

2.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情况。

3.精读课文。

(1)课文一开篇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习俗?这其中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这与后文写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水到渠成地写到了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把它读出来。(学生边读教师边做指导。)

明确:一枚小小鸭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这实际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三、 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过渡)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

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达形式。

“ .......”(这个句子)使用了口语(或方言、书面语、古语、成语等),(形容词,如形象、幽默、风趣、朴素等)地表达出(或写出)的(情感)。

比如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成语,朴素中带有点点幽默地表达出了作者以家乡能有这样的鸭蛋感到无比自豪的情感。

(学生活动)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的仅仅是“咸鸭蛋”,是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明确:(学生可围绕下面内容来谈)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也不必说中秋,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显得年味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会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学了本文后,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六、布置作业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在练笔本上)

七、板书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饱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品读,鉴赏,教师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多媒体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请大家看大屏幕,(学生看大屏幕)这是当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从面容和穿着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明确:慈祥 朴素。)

师: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其实,他的文章也像他的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络(laò)子 薄罗(baó) 门楣(meì)

2、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情况。

3、精读课文。

(1)课文一开篇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习俗?这其中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这与后文写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水到渠成地写到了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把它读出来。(学生边读教师边做指导。)

明确:一枚小小鸭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这实际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三、 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过渡)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

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达形式。

“ 。.。.。.。”(这个句子)使用了口语(或方言、书面语、古语、成语等),(形容词,如形象、幽默、风趣、朴素等)地表达出(或写出)的(情感)。

比如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成语,朴素中带有点点幽默地表达出了作者以家乡能有这样的鸭蛋感到无比自豪的情感。

(学生活动)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的仅仅是“咸鸭蛋”,是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明确:(学生可围绕下面内容来谈)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也不必说中秋,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显得年味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会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学了本文后,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六、布置作业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在练笔本上)

七、板书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

幻灯一: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

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幻灯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课文的思路就是如此简单,那么课文中哪两个段落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呢?

幻灯三: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说一段话。

那么,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写“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幻灯四:童年趣味

这么好的鸭蛋,我们当然吃起来是津津有味,可是家乡的鸭蛋在端午节的那天,仅仅用来品尝吗?

读的真好这两种玩法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玩法?为什么?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幻灯五:家乡的端午除了吃鸭蛋、挂鸭蛋络子之外,还有哪些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呢?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画一笔虎、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幻灯六: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视频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七: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