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春雨的诗句5篇正文

《春雨的诗句5篇》

时间: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阿青为大伙儿整编的春雨的诗句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雨的诗句 篇1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草》。

2.揭示课题。认识“晓”,读准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五、指名朗读、背诵

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

六、指导写字

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

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雨:仿佛隔窗观雨。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

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巩固练习

1.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

指导:先数一数每个字的笔画,边数边在字下注上笔画数,再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

2.朗读、背诵课文,填空。(完成课后练习4)

3.补充诗句吟诵。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诗句,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推荐朗读的诗句:

(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雨的诗句 篇2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雨的诗句 篇3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问题思考

(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引用、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通过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文章结尾通过“纠正”余光中先生的说法,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全文主旨。

(2)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第五段写“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本句中“水”和“火焰”各有什么含义?(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开篇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是否终将成为一种遗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E(C项,“着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有误;E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有误,应是表现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向往。)

(2)第一问:雨声淅沥,报来杏花开放的讯息,杏花的“腮颊”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对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在作者想象中,陈与义心潮涌动,似有热泪盈眶,所以说“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4分)第二问:“水”指装满杯的酒(把“水”理解为“霏霏细雨”也可),“火焰”指杜牧心中溢满感伤情怀。(2分。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时应紧密联系上下文。)

春雨的诗句 篇4

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夕阳无限好_,__只是近黄昏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外面的礼花绽放着,炮竹噼里啪啦的乱响,“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的一年开始了!

4、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明远大的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

5、齐敏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小强在送他的时候拍拍他的肩膀,说:“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6、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登鹳雀楼 》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春雨的诗句 篇5

一、紧扣“危楼”,层层深入

【案例】 在学白的《夜宿山寺》一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排除生字障碍,通过自读、范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各种方式读通全诗后,开始了谈话教学:

师:读完这首诗,你能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吗?

生:“危楼”。

师:很好,“危楼”也是高楼的意思。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座高楼的?

生:第一句说“危楼高百尺”,其中的“高百尺”直接描绘了这座楼的高度,形容楼很高。

师:是啊,还有哪些地方是描写“高”的?

生:“手可摘星辰”意思是诗人站在楼上,手都能够到天上的星星了,这楼也太高了吧!(面露惊讶之色)

师(点头):我和你有同感。

生:还有最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人,说明这座楼和天差不多高了!(下面一片唏嘘惊叹声)

师:是啊,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高”。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反复渲染楼“高”。下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深深留在脑海中吧!

【点评】 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把这首诗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抓住诗眼,围绕“高”字提问,让学生到诗中寻找答案,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我的第一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中心“高”字,然后围绕重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围绕文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我建议用朗读表现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学生朗诵古诗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二、何谓“好雨”,众说纷纭

【案例】 在学习杜甫的《春雨》一诗时,我先范读给学生听,然后指导他们借助拼音自读,帮助他们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通全诗。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我准备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诵读体会,再联想全诗大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生: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在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下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出来的。(语气明显突出了加点字)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物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是吗?

生:是的。“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再读这首诗,争取把春雨“好”的特点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