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的诗句(最新4篇)》
引言: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关于清明的诗句(最新4篇),仅供参考。
关于清明的诗句 篇1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冬夕书事》作者田锡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
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爬上属于我的那座高峰,那个梦想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liancom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陆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我欲乘风归去爱恨已过黎明任我多感惆怅静思明日晨雾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千帆过尽,皆不是我心所爱;三千弱水,哪一瓢知我冷暖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精选《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关于清明的诗句 篇2
一、命题形式
1、立足于具体句子考查修辞手法
例(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考查范围非常明确,往往直接指向诗歌中具体的语句,其实是强调文本细读的意识。解题时我们主要立足于三方面思考:
(1)立足于整体把握。虽然这类题目考查范围只涉及到部分语句,但任何语句的理解都离不开对诗的整体把握。尤其要注意抓取直接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这样为把握具体句子的修辞手法提供了基础。《出关》就需要抓住“出关争得不回头”,这句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情怀。
(2)立足于句式分析。句子的基本形式往往直接表现着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上题从该句形式来看,“马后”与“马前”直接构成对比,可以看出是出关前后场景的对比。
(3)立足于意象揣摩。意象虽是诗歌内容范畴,但一定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只有立足于意象揣摩,才能明辨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出关》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乡情,而用“桃花”和“雪”表达出关前后的感情,冷暖色调鲜明,所以此处可以看出实际是用这两个意象寄托自己的心情,一是家乡的温馨,一是塞外的清冷。从修辞角度看,这里有对比,也有借代。
2、立足于全诗考查修辞手法
例(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阕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阕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往往从诗歌整体阅读角度命题,要求考生整体思考并作出具体赏析。主要从三个角度思考:
(1)把握诗歌的主旨或情感。此类题目命题往往指向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诗歌主旨表达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所以首先要弄清楚具体的感情,这样既能为把握修辞手法提供方向,又为修辞手法的具体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上例通过题目“送”和词中“伤情”“相思”等词语,可以明确是表现作者对朋友的送别和思念。
(2)把握诗歌的结构。既然此类题目修辞手法运用都是从全诗的高度来理解的,所以整体把握古诗结构也能明确修辞手法。如李白的《越州览古》就是如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从结构上看,前三句和最后一句就构成了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的感叹。
(3)把握诗歌的形象。诗歌感情和主旨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塑造来完成的,所以通过分析形象特征也能洞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例“孤雁”“浮萍”是为表现“聚散匆匆”的,以此比喻朋友的远离;而“尘随马去,月逐舟行”则直接表现了思念。也是借自然物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思,应是比喻。
3、对比赏析修辞手法
例(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官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从比较赏析的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或者找出相同的修辞手法,或者找出不同的修辞手法,然后作出具体赏析。解题时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比较:
(1)主旨比较。如上例吴诗以帝王权贵不知人间饥寒,表现了统治者生活的荒淫腐朽和百姓生活的艰难;李诗则发今昔盛衰之感。可知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2)意象比较。吴诗将宫内的绿树和宫外的飞雪形成对比;李诗将霓裳和树构成对比。
(3)结构比较。吴诗一二句对比着说,三四句也对比着说;李诗则一二句和三四句构成对比。
以上三种比较方式都共同指向修辞手法的运用,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起来使用。
4、立足仿写考查修辞手法
例(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
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解题方法]此题是一种特殊的考查方式,依据提示采用仿写形式考查,既不为难考生,又全面地考查了诗歌鉴赏,其中修辞手法往往含于其中考查。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
(1)审清提示,明确要求。这类题目强调“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所以提示语暗示了答题方向,面对提示要逐句进行分析,看提示内容从哪些方面做出了要求。上例提示语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一是形象特征和形象表现出的情感,二是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后面的作答必须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2)整体分析,重点突破。此处考查的诗句或是另一首诗的语句,或是同一首诗中的语句,不管哪一种都需要立足于整体赏析。但是又必须按照要求作出重点赏析,一是主要赏析考查的诗句,二是必须按照提示要求进行重点赏析。如上例,就应该思考“梨蕊”和“梅花”的主要特点,“梅花”在古诗中多是高洁的象征,所以这里借梅花之“魂”表现了海棠的高洁。然后从修辞角度考虑,一“偷”一“借”自然是拟人手法。
5、题目明确了修辞手法。只要求结合文本赏析
例(20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给出具体的修辞手法,不在修辞手法上为难考生,只强调对考生结合文本具体赏析能力的考查。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修辞手法。这是审题关键,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予以解答。
(2)善于一一对应。就是将题目所明确指定的修辞手法放到诗歌中进行印证,明确该修辞手法的具体所指。上例中的衬托对比,有“雁飞低”和“渐欲齐”的高低对比,有“遥过碛”和“芦笋”等近景的远近对比,有“铃声”和“芦笋”初生的动静对比,还有一句与二三四句的抑扬对比。
(3)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是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所在,不仅要找出修辞在诗中的具体所指,还要善于表达,具体回答时要注意要点全面,不能遗漏要点,全方面的思考很有必要;表述准确,要抓住重点,切忌长篇大论,联系自己生活作大量阐释,鉴赏不是扩写。
二、备考策略
1、明辨修辞手法类别
一个优秀的考生要有自觉的备考意识,需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了常见的鉴赏术语,才能真正让鉴赏由自发走向自觉,真正让鉴赏理论和具体的诗文结合起来。这里不仅要明确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类别,还要注意古诗词鉴赏殊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比兴手法等,要明确其具体特征。
2、立足整体把握
不管是整体赏析还是局部赏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而且修辞手法只是形式上的讲究,一定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只有全面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明确命题角度,突出分析重点
首先必须强化审题意识,明确题目的限制性语言,尤其是给出提示的,或者给出具体手法的。其次要明确题目标明的具体范围,抓住这一范围,不泛化内容,随意鉴赏,不到处用力,力求重点突出。
关于清明的诗句 篇3
关键词:道潜;僧人诗;诗格;清绝
僧人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特别是两宋之际,更是涌现出大批能文善诗的僧人。一般说来,因为生活环境的相似,僧人诗总是接近于隐士诗,所表现的内容不外是山水田园之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哲理禅思。但由于宋代僧人与文人之间的频繁走动,文人好议论的风气影响到僧人,使得宋代诗僧的创作较之唐代及以前,呈现出更多的文人诗的特征来,这种特征在道潜身上就得到了突出体现,使其不论是人格还是诗格都散发出不同于前人又区别于同时代诗人的独特魅力。
从《参寥子集》12卷共496首诗中,我们不仅看到道潜有许多与当时文化名人的唱和酬答之作,也能品读出有一些作品是经过有意识的模仿或者反复切磋琢磨才形成的,特别是他的几首代表作更是脍炙人口,获得过不少赞誉。研读道潜的诗作,会发现风格比较复杂,这与其生平、交游与人格等因素有关。
道潜的生平在南宋朱弁的《续骫骳说》以及南宋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中都有稍微完整的记载。《续骫骳说》中是这样记载的:“参寥子者,妙总大师昙潜也。俗姓王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幼不茹荤,父母听出家。以童子诵《法华经》,度为比丘。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咸淳临安志》中的记载也差不多,只是姓氏认为是“何”,出生地为“於潜浮溪村”。
身为衲子,道潜的诗歌中有不少抒发佛门禅悦的佳作。如《江上秋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表面上写的是秋夜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实际上是表现参禅悟道过程中去妄明心的转变。道潜到底是一位僧人,他的身份使他的诗歌带有禅韵。再如《山中书事》所说:“随眠烦恼何曾有,无树菩提本不生”,非僧人写不出此意。
试看道潜的成名作《临平道中》:“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个顽皮的少女,在有意卖弄她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静中有动,写得很传神。诗中无一“清”字,却无处不透露着清新,使人拍手称绝。此诗让苏轼“大称赏”、“一见为写而刻诸石”,称道潜“诗风清绝”,这基本上成为了后来历代评论者一致的印象。(朱弁《续骶骸说》)如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道潜“有诗行于世,句句清绝可传”;虞集说:“赖有高人陪后乘,轻清诗句似参寥”;《郡斋读书志》曰:“道潜……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西湖游览志余》云:“临平绝句……当时崇诵可知矣。其它小诗亦清新可赏。”而苏轼称道潜诗“无一点蔬笋气”,(《山堂肆考》)则极少为人提及,其实这恰恰显示出道潜诗歌有别于那些题材狭窄、创作主题和内容均清寒逼仄的僧人诗作的不同之处来。在北宋儒教排佛和佛教“不立文字”的背景下,道潜却在《赠权上人兼简其兄高致虚秀才》中明确表达了儒释相通的观念:“儒释殊科道无异。”道潜曾在《答柯山晓上人》中言道:“禅余喜赋咏,妙语逾珪璋”,表明了他僧人和文人集于一身的特点。而正是这个特点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诗格。
参寥子的文人化的特征既体现在对字句的锻炼上,又蕴藏于其对于陶渊明、李白等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的有意追求和模仿之中。
道潜并不是一个天才型的诗人,为了使诗句清新自然,当然更需要细细琢磨思索,精心酝酿。正如苏轼在《次韵参寥照阁夜坐怀秦少游学士》中曾说:“参寥与吾辈诗,乃如巧人织绣耳。”道潜自己在《寄济明》也说:“奇探险取得佳句,欲压柳挥江南春。”其《东园》有:“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句,源出于道猷,而更加锻炼,暗合黄庭坚的“夺胎”之说。
《参寥子传》曰:“师之诗,雅淡真率,上欲窥陶、白,而下有雁行苏、黄句。”此言甚是。道潜在诗中多次提及陶渊明,如《夏日山居》:“杜宇鸣春己歇,蔷薇尚有余花。吾庐宛同彭泽,远屋美荫交加。”将自己的隐居处所和陶渊明相比,可见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的敬仰。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评道潜的《秋江》时也说:“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
道潜追慕李白,在诗中也多有体现,李白自比谪仙,道潜深以为然,且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如《庐山杂兴》:“宜哉谪仙子,爱此巢云松”;《再游鹤林寺》:“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对李白的诗句、游踪都非常清楚,在《醉眠亭》中,更是透露着对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的追慕:“尝闻李谪仙,饮酒兴无尽。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当时放迹奇,流俗不可近。君今外形骸,与世不拘窘。寸心合虚旷,万事一以泯……”
关于清明的诗句 篇4
关键词:清华简 《耆夜》 《毛诗正义》 《蟋蟀》
清华简《耆夜》所引《蟋蟀》和《唐风・蟋蟀》关系密切。目前,学者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简文《蟋蟀》与《唐风・蟋蟀》究竟谁先产生,二者是不是同一首诗歌,主题有何不同等方面。笔者将从诗歌文本语言及用韵、创作背景与诗旨方面着手分析,对两诗进行比较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文本语言及用韵
从语言来看,诗歌文字的重合率高。简文《蟋蟀》可识别字共117个(包括根据上下文补入者),有15字因断简残缺。《毛诗正义》本《唐风・蟋蟀》96字,其中有57字与简文《蟋蟀》完全相同或者可以通读为同一字,如“毋”与“无”。《唐风・蟋蟀》有近2/3的文字、近1/2的语句与简文《蟋蟀》相同或相近。如此之高的重合率,是两者渊源关系的直接表现,也是学者比较分析两首诗歌关系的重要依据。
文本结构方面,《唐诗・蟋蟀》是整齐的四言句式;清华简《耆夜》所引《蟋蟀》句式较为松散,包括四言句式、五言句式、七言句式。简文《蟋蟀》共三章,每章十句;《唐风・蟋蟀》共三章,每章八句。按照处于每章中的位置对应比较,两者诗句几乎一一对应,有固定句式的固定位置,或只更改了个别字,如“蟋蟀在堂”位于《唐风・蟋蟀》三章中的每章首句,在简本亦是如此,只第二、三章“堂”字分别作“席”“舍”。孔德凌先生分析得十分贴切,他认为:“两者的语句存在三种情况:完全相同、基本一致、演化新变。”[1]完全相同的有:“蟋蟀在堂”“无(毋)以大康”“日月其迈”;基本一致的有:“岁聿其莫”“ 良士瞿瞿”“ 岁聿其逝”“好乐无荒”;演化新变的有:“今夫君子,不喜不乐”与“今我不乐”。
从用韵方面看,《诗经》由周代的采诗之官从民间收集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缘此,《诗经・唐风・蟋蟀》的音乐性毋庸置疑。李学勤先生认为:“两篇用韵很不一样。简文《蟋蟀》,第一章押阳部韵,第二、三章押鱼、铎部韵(鱼铎平入对转)。《唐风・蟋蟀》第一部押鱼、铎部韵,第二章押月部韵,第三章押幽部韵。”[2]《诗经・唐风・蟋蟀》在简文《蟋蟀》基础上的雕琢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作背景与诗旨
由政治时代背景来看,“从武王即位伐黎,到兵渡孟津,八百诸侯会师克商,历时前后整四年。由此可知武王戡伐黎是克商的整个军事部署中的第一步,先伐黎,获胜后,再直逼商纣王朝都邑……所以说,历史上的武王戡黎与武王克商,应视为伐商的两个组成部分。”[3]该“饮至”典礼的举办当在武王伐纣大胜,建立西周王朝之前。武王伐纣的时间,即从周幽王最后一年(前771年)上溯257年,便是前1027年。简文《蟋蟀》当作于公元前1027年之前。
从宴会情景来看,伐黎的胜利,既打开了战斗局面,又振奋人心。满怀斗志的武王在文王太室举行“饮至”典礼,又有告慰先辈之意。宴会诵诗始于武王爵酬毕公《乐乐旨酒》,爵酬周公《乘》,盛赞毕、周二公功勋,劝其畅饮,尽享胜利之喜悦。接着周公夜爵毕公《PP》,又夜爵酬武王《明明上帝》,乃相互激励之辞,是宴会的高潮。至此,庆功宴会已然尽兴。但周公言而未尽,“秉爵未饮”,有感于蟋蟀骤降于堂,又诵一首《蟋蟀》,且《蟋蟀》一诗与周公酬毕公的“FF戎服,臧武赳赳”、酬武王的“作兹祝诵,万寿亡疆”诗旨明显不同,由“毋以大乐,则终以康”,流露出周公不求此刻的“大乐”,而求天下安“康”的思想。且诗歌两次出现“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恩恩”,显现出周公作为统治者,有感于时间的流逝,提醒大家不要懈怠,要时刻常备戒惧,这样才能齐聚良士,共商克纣大计的思想。蟋蟀又有“百日虫”之称,生命短暂,“在欢乐至极之时,周公有感于蟋蟀的鸣叫,借由诵诗,提醒大家时光在流逝,未竟之事尚多,要掌握好尺度,不能纵乐过甚,这无疑是富有哲理的完美结局”[5]。
关于《唐风・蟋蟀》的成篇背景,《毛诗序》云:“《蟋蟀》,刺晋僖公。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4]晋僖公,《左传》桓公六年作僖侯,《史记・晋世家》作侯,其在位西周共和二年至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40年至823年。据此,可初步判断《唐风・蟋蟀》最早作于公元前840年,比简文《蟋蟀》晚了约一百八十七年。诗歌创作时间上一前一后,文字重合率如此之高,后者借用、模仿前者的可能性难以排除。
李学勤先生认为:“晋僖公绝不是俭啬的人,而是耽于逸乐,爱好田游和美味的豪奢贵族。《诗序》所讲恐怕不是史实。”[6]钱钟书先生认为:“虽每章皆申‘好乐无荒’之戒,而宗旨归于及时行乐。”[7]笔者认为,古人的“及时行乐”或直接受到《毛诗序》的影响所致,今人的“戒惧”说有受到清华简诗旨的影响,实质上,经周太师谱曲,孔子编订的《唐风・蟋蟀》主题思想并不突出,内容十分单薄,只是语句更加整齐,音乐性更强。
诗旨之变化,社会背景当为主要原因。由上文可知,简文《蟋蟀》创作之时,正值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武王克商的军事第一步告捷,王室大宴,一片欢歌,素有“慎戒”情怀的周公在宴享之时,由蟋蟀入室而发之情,必定是谨慎地提醒诸位须加戒惧。《唐风・蟋蟀》创作于西周后期相对和平的年代,且《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常用复沓的手法,一首诗中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是诗、乐、舞融为一体的典型代表。重于诗歌的乐律,诗旨逐渐模糊化。
三、结语
通过对简文《蟋蟀》与《唐风・蟋蟀》的对比,可以看出,两诗在文本内容上文字重合率高,难以排除两者的“血缘关系”;文本结构大体相同,但又有新的变化;用韵差别较大;创作背景迥异;诗旨有明显变化。探索从简文《蟋蟀》到《唐风・蟋蟀》的演变,能够追本溯源,进而推知《诗经》的形成过程,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注释:
[1]孔德凌:《清华简与异同考论》,北方论丛,2015年,第1期,第28页。
[2]李学勤:《论清华简的诗》,中国文化,2011年,第1期,第7页。
[3]沈建华:《“武王八年伐耆”刍议》,光明日报,2009年8月24日。
[4]毛亨传,郑玄注,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
[5]李均明:《诗主旨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5页。
[6]李学勤:《论清华的诗》,中国文化,2011年,第1期。
[7]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