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观后感【优秀10篇】》
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帮助大家收集的10篇红高粱观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红高粱观后感1300字 篇1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当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小说《红高粱》正是当时80年代初期流行文学的产物,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赞扬了敢爱敢恨和洋溢着活力的生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厘头的搞笑片和毫无思想内涵的商业片的流行,反过头来再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发现影片的艺术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造型还有豪放粗野的音乐,总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原始的冲击力。
我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换一头骡子嫁给麻风病地主李大头,在出嫁的路上遭遇了轿夫们的“颠轿”,一群光着背的粗野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认识了作为轿夫的我爷爷余占鳌;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走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红高粱地代替了帷帐,在倒塌的红高粱上,两人活力迸发,诠释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和生命力。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我爷爷杀死了李大头,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我爷爷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了日本军车。
在艺术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和黄两种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从红高粱酿的红色德高粱酒到我奶奶的红色袄裤到我奶奶死后出现日食时铺天盖地的红,这种浓烈的色彩是肆意和张扬的。在中国不管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还有炎黄子孙仿佛黄色就是代表中国的一种颜色。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导演会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山东高密改为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我奶奶出嫁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尘土飞扬的黄土地,我奶奶的酿酒房前是广阔的黄土地。在红和黄两种主色调里又糅合了绿色和蓝色,高粱地里是满眼透可是气的绿色;在月圆的夜晚,天空是宁静高远的宝蓝色。
影片中的音乐处理也是十分到位的,在我看来唢呐是表现大喜大悲的最适宜的乐器之一,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震天的唢呐声是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影片有多次情节中的配乐都使用了唢呐。还有影片中的两次出现的两首歌曲,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第一首是我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我爷爷用自我粗犷嗓音送自我女人的情歌:“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还有就是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酒神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其一是刘罗汉和伙计们唱的,其二是刘罗汉死后,我爷爷和伙计们唱的。同样的歌曲在两次情节中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的歌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第二次出现就是要表现一种悲愤和坚强。
红高粱观后感 篇2
《红高粱》看完,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晃荡的全是一片红,那是残阳,是血,是红色海洋。
剧终的时候高粱还没有到丰收季节。可是当那血从胸膛里迸射出来,那血红的十八里红酒从破碎的酒罐里肆意流淌出来,当那红艳艳的肚兜在画面里跃动,当镜头直愣愣杵准高悬的血色残阳的时候,高粱本身是什么颜色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记得,它是红的,一切都是红的。在剪破的日影下,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深红的稀泥。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九儿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呜。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燃烧着,世界都成了红色?
这是大爱大恨、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大执著、大解脱,这样的红,这样的,勃勃的生命力。
红高粱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不可复制的文本。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那种农业社会里长出来的赤裸热辣的性意识,在长期政治压抑后发出了第一声低吼。
“我给你们讲的是我们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 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儿,但是,正是有了前面十年的精神、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压制,才会迸发出这么鲜明强烈的情感,借着民国和抗日的背景,呼唤张扬的、无拘无束的`、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同时也是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
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洸洋血海般的红高粱”,是理想中的人的纯种象征物,在电影中也就成了意象。这种对“红高粱精神”的赞美与对现今人们呈现出精神上的、身体上的孱弱的“种的退化”的感叹贯穿在整部电影中,借由色彩(即红色)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表现出来,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昂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以这样一种民间的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那压抑黑暗的思想禁锢,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的存在,这不得不使作者、编剧、导演和我们感到遗憾,不能不发出文明进步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这种遗憾与感慨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曾经存在过的民间自在状态的理想化与赞美,从而使其呈现出了更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
对自由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现代人生命的回归和蓬勃生命力的呼唤都以有着鲜明性格的红高粱为载体,由这种充满野性生命力的红高粱传达了出来。它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甚至是一种崇拜。
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和壮美。在这红色的海洋里,流淌的血液既是死亡,又象征着新生。
观红高粱观后感1600字 篇3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4年前,还是在这部剧刚刚推出来的时候。2018年,演员朱亚文夺得《声临其境》的冠军,演员周迅凭《如懿传》再受关注,而我突然心血来潮,重温了一下当年他俩合作的《红高粱》。该剧由郑晓龙导演,对原著《红高粱》进行了适当改编,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无论在人物刻画和叙述故事方面,观赏度很强,很容易引起观影者共鸣。
该剧讲述的是民国至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山东高密的故事。女主九儿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为了赌博抽大烟,把九儿许给三十里坡的大户人家单家的少爷,而这个少爷是重度麻风病患者。男主余占鳌本是抬轿子的杠子夫,在九儿出嫁的时候对九儿产生爱恋。经过数次变故,余占鳌被迫当起了土匪。而此后,九儿一向在劝余占鳌早点离开土匪的不归路,走上人间正道。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民族大义,余占鳌与自我的仇敌朱豪三联手共同抗日,最终朱豪三和夫人壮烈牺牲,九儿为了保存高密最终一点抗日力量也英勇牺牲。
莫言在小说里写到,这块野高粱地“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最矛盾的红高粱承载了最矛盾的人性,善良狠毒的、美丽丑陋的、聪慧愚昧的、公正自私的、忠厚x猾的,每一个矛盾的人在遇到选择时候经过了考验,有人成长了,有人却走向了不归路。
红高粱是这部剧的魂,贯穿始终。他承载了九儿和余占鳌的感情,他俩在那里相恋;他是高密人民的期望,那年头吃不饱饭,很多人吃高粱面充饥;危难时候,大家藏到红高粱地里躲避日本人大屠杀;作战时候,九儿把日本人引到藏在高粱地里的高粱酒边,壮烈牺牲。
有个人,他视高粱为生命,在日本人要求大家清除高粱的时候,他竟然跟日本人讲起了道理:“这人有前世今生,你明白高粱也有吗?高粱也有前世今生和来世。”他就是酿酒师傅罗汉,他的一生都给了高粱,给了酒,他就是用这红高粱酿出了远近闻名的三十里红。他还说:“酒这东西看起来就是一碗水,实际他可是五谷的精灵,你想那一粒一粒的高粱种子,春天洒在地里,太阳晒、雨水浇,多少个日夜啊,除草、施肥、拔节、抽穗、灌浆、成熟,这才由种子变成了粮食,又经过大火灼烧、酒气生成,这才由粮食变成了酒,这中间经过了多少历练啊,经过了多少粉身碎骨的痛苦。”这又何尝不是人生呢?没有这种历练和痛苦,怎样会成为一罐顶级的高粱美酒呢?
整部电视剧看起来像是在喝一罐高粱酒酣畅淋漓,有很多我们中国观众熟悉和期待的快意恩仇情节。余占鳌为了报仇做了土匪,可是他不伤害老百姓,称为义匪。朱豪三是一个爱戴人民的好县长,可是也使用过土匪的伎俩,致使无辜的百姓惨死。九儿善良聪慧讲义气,相信人心换人心,可是在屡次受伤害后,也坚决实行报复。最终,剧情把大家带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所有的爱恨情仇遇到了民族大义,余占鳌不想抗日只想报仇,朱豪三想抗日却不认为自我犯了错误,最终在九儿的劝解下,心心相惜的二人放下心结,共同抗日。
从剧中我看到了大爱,九儿爱余占鳌,一向在劝他走上正途。她对跟在余占鳌身边的女人说,“如果你真的爱你的男人,就该明白什么对他才是最好的”。
从剧中我看到了大气节,朱豪三一生重名节,自我的女儿就是因为他不肯低头而被土匪撕票。而在日寇到来的时候,为了联合余占鳌,携夫人给其母亲跪爬行孝子礼节。
从剧中我看到大仁义,余占鳌在应对杀兄杀母的愁人时,虽万般痛恨,为了抗日,仍旧原谅了朱豪三。
从剧中我看到了丑恶的灵魂,九儿的嫂子长的很漂亮,可在最初,与九儿不合,为了一己私利数次陷害她,作为观众的我,真想把他千刀万剐。
从剧中看到了愚昧的灵魂,喜欢余占鳌的恋儿,被日本人哄骗,要让余占鳌当县长,她做县长夫人,最终恋儿和余占鳌的女儿葬身日本人的枪口下。
从剧中看到了清醒的灵魂,张俊杰是一届书生,出走高密2年,游历了中国的其他省份,看到了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在男主和女主都不明所以的时候,劝他们回头,劝他们参加抗日。
有人说电视剧《红高粱》是一部抗日神剧,完全没有了原著的味道。我却觉得他就是高密的高粱酒,越喝越香,越品越有味道。
《红高粱》观后感 篇4
看《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痛恨父亲将自我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我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我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感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我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
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活力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
红高粱观后感 篇5
在异乡看在故乡发生的电影,总会是热泪盈眶吧。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好像姜文做了导演,但姜文的深邃含蓄又没有一点体现。对我来说,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影片中所有的背景和人设,都可以说百分百贴近当时的背景,从开始的娶亲、抬轿······当一两个镜头是突出的,举例还有意义,当所有都是,那么就没必要举例了。
诚然,真实度与拍电影的年代有关,但在真实度上,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较少的战斗场景,都真实如生。相较于现在的效果,可谓做到了极致。
往往会不自觉地拿它和郑晓龙的《红高粱》作比较,毫无疑问的是,姜文饰演的余占鳌,要比朱亚文饰演的更加真实,也更加符合一个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男人的形象,机智、勇敢、虚荣、自傲、狡黠,让人看了会惊呼,这就是一个男人,一个中国男人,可爱而可恨。当然电视剧余占鳌有血有肉,但未免太傲了一些。
而赵薇的戴九莲和巩俐的戴九莲各有千秋,赵薇的戴九莲,一开始就藏着一种机智,而巩俐的戴九莲的机智灵活是慢慢显露,颇符合一个封建时期被嫁的女人形象;由于电影的短暂,戴九莲的形象很难在电影中体现到深刻淋漓,电视剧中的戴九莲形象却是丰满可信的。
老谋子是摄影师出身,对电影的画面感的要求要高于常人,红色作为主体色,象征希望和抗争,在短短90分钟内表现得尤为强烈,而电影本身,也相当于一个太阳,一颗炸雷,好像要从文革的束缚中拼命挣脱出来。
一般电影,要么现三分,留七分;要么现七分,留三分。但年轻大胆的张艺谋却要用十分的力,让所有的,都在这一片红色中体现,自然留不下值得回味的,但即使没有回味,90分钟的一片鲜红,也足以让那个沉寂的时代为之一颤。
对于这样一本长篇小说,拍成电影不及电视剧好得多,电影不得不珍惜每一帧、每一个画面,而剧却可以毫不吝啬地用细节讲述整段故事,对于红高粱也是如此。
故事的跳跃性让观众往往会跳出故事;而不去使用较多细节,使电影的煽情效果差了很多,无论是戴九莲出嫁、酒窖开工、罗汉惨死、戴九莲牺牲,都与电视剧中相差甚远。其实,电影版的原意就是为了讲述这个故事,并未在人物上下太大的功夫,因此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太符合审美观念。
我看完了电影,离开百讲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荡着《酒神曲》。,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首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其实,好像现在看以前的流行款式一样,无论艺术的形式会随时代变迁,铭记在人心中的,就应该是余占鳌的血性、痞性,而远不是饰演余占鳌的朱亚文或姜文的琐屑小事。
红高粱读后感作文 篇6
这天回到家,一口气读完了莫言的《红高粱》。内心各种情绪激烈地交织在一齐,久久不能平复。
一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个性厌恶的事物,不太爱对事物作出评价,总觉得万物表现的状态总有其内在规律,不能说绝对的好,也不能说绝对的坏。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个性是在欣赏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很多时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时候,也仅仅变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体会吧。
读完《红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见解和浅薄的文字会有损这篇中篇小说,但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不吐不快。
不说小说的结构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叙事功力之深厚等这些语文考试答题时的条条框框,只谈感受。
《红高粱》给我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我是一个泪点以及笑点都极低的人,经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书看得泪如雨下。虽然在读《红高粱》的过程中也无数次鼻子发酸,但总是有一口气堵在心里,一种无法名状的愤怒、委屈、痛苦交织在一齐的麻团堵在心口,让我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眼眶通红却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读《红高粱》的过程中,有三次因为太难过而读不下去,起身平复情绪。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情景。罗汉大爷是条汉子,直到被剥成肉核依旧没有屈服,日本人毫无人性,残暴得丧尽天良。
第二次是伏击汽车队时,“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我”的爷爷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生命显得尤为卑微而珍贵。随便一颗子弹便要去一个生命,而那些牺牲在枪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闪着铮铮铁骨。
高密东北乡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红高粱也不再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抗战期间,山东高密甚至整个中国时时都在上演着这种悲壮的牺牲,献血也侵透了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说里的奶奶,大胆而果断,充满正义感。
回过头来想想,真就应庆幸自己生在了祖国和平而强盛的年代。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不知为何,突然间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红高粱观后感 篇7
《红高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由姜文、巩俐主演,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因其独特的风格,获得了中国首个荣获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该片运用了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人性原始张狂的敬畏,对原始生命无限的崇拜,赞颂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品质,歌颂了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影片赞美的生命是勃勃生机的,生命是自由舒展的。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影片显现着人性原始的张狂,在那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地中,娓娓道来爷爷奶奶悲壮凄凉的故事。影片中的奶奶九儿家庭贫寒,她父亲贪图那一头黑骡子,将九儿嫁给一个麻风病人,爷爷的出现彰显人性的张狂,从而展开了不畏世俗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影片的镜头、画面、音乐等各方面都完美地诠释了影片主题。
影片通过独具特色的音乐来烘托主题。影片中运用了大量旁白来帮助观众更了解影片剧情,推动情节发展。音乐的运用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影片中的爷爷为了得到九儿,将麻风病的酒庄掌柜杀害了,此时九儿悲凉地待在院子里,集密的鼓声反映着人性悲欢交汇的矛盾,表现者人性的反叛。音乐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烘托到了极致。敬酒歌的两次运用,营造着不同的环境氛围。当日军迫害着志士时,他们奋起还击,在临行前,唱起了祝酒歌,影片此时的音乐高亢激昂悲壮,表现了生命的崛起,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志,烘托了壮志情怀。影片最后,为了民族尊严,他们与日本军队正面对抗,当只剩爷爷和豆儿时响起了最原始的民俗音乐,其悲凉沧桑的风格将该片的主题完美地诠释。
影片通过浓烈的色彩渲染对生命赞颂的主题。伴着黄土地的风尘,一架红轿子徐徐入画,那象征原始色彩的土黄色,有着太阳的颜色,“背朝黄土面朝天”,以黄土地的色彩来彰显影片对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一抹血红色与黄土地色彩形成对比,形成了强烈视觉震撼,也预示影片人性矛盾,悲凉的结局。影片的结局是染红的,在夕阳的斜照下,十八里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染红了整个画面,那血色的海洋给观众一强烈的视觉震撼,那浓烈的红色令人窒息,发人深思,生命的悲剧以红色为结束,高粱地如血色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民族抗击仍然继续。浓烈的色彩彰显着生命的魅力。
影片通过朴实的镜头来表现爱情可歌的主题。当嫁入酒庄的九儿回乡时,躲在高粱地里的李大头突然跳出来抢九儿。在浓密的高粱地里,女主人公快节奏地奔跑着,此时的跟镜头,采用运动镜头来表现人物的紧张气氛,表现世俗批判的爱情来临的紧张期盼。当日军侵华时,对志士刘罗汉的惨害,激起了以李大头为首的抗战人民,决定最后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的众伙计埋伏在高粱地里,此时相互挟持的奶奶九儿,在家中紧张地张罗着酒席,希望他们大捷归来。此时影片利用了平行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时空的两组画面组接在一起,给人以揪心紧张的感觉。
影片通过独具原乡人风情的音乐,极具震撼性的浓烈色彩,以及镜片独特的豪放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影片表达了对不畏世俗的爱情的歌颂,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赞扬了生命的美好,以人性最原始的张狂来彰显生命其魅力,让观众在看完《红高粱》影片后怀着人性的张狂、原始来看待生命,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红高粱观后感 篇8
红色民族魂,高梁熟来红满天。
——题记
那儿,有放眼望不到边的高粱地,那儿的高粱酿出了著名的三十里红。那是电影《红高粱》里的高密,高密有许多酿高粱酒的酒坊。高密人喜欢红高粱,喜欢红高粱酿的酒,他们更喜欢这片孕育出遍地红高粱的土地。
《红高粱》中的高粱地被日寇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原本占山为王的土匪花脖子、有一帮兄弟的余占鳌以及子女都牺牲了的县长,单家年轻的当家女人九儿,多股力量集结在一起打鬼子,与妄想侵占自我家乡的日本鬼子巧妙周旋。
与红高粱为伴的高密人,决不放弃这一方水土!日本的少佐妄想征服高密人的心,让其自愿成为亡国奴,高密人决不答应,誓死抵抗!战场上痛失三个儿女的父亲、高密的县长带着一轮椅的炸药,九儿唱着《高粱》曲儿惜别心爱的人,将日寇引到高粱地里的酒棚处,燃了日本鬼子口中夸赞的著名三十里红,燃了这高密的生灵,炸得鬼子无处可躲,也在这高粱地为自我安了身。
九儿是当年千千万万抗日人民的'缩影。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质朴、善良、勤劳和勇敢,看到了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的善良质朴、和这一方土地的美丽富饶更激起了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影片中,美丽的高粱地是高密人生活和抗日的主要背景。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高粱融入了高密人的生活,高粱的灵性和精神融进了高密人的骨子!抗战八年,八年中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这方水土,与敌人进行英勇的抗争。不仅仅是高粱熟了能够红满天,还有场上厮杀的英烈的鲜血染红江山。高密人的朴素像红高粱,高密人铁骨铮铮的血性也像红高粱。他们扎根于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为捍卫这片土地能够献出自我的献血甚至生命。他们坚信能够赶走日本侵略者,所以他们紧跟前仆后继,誓死保卫自我的家乡,绝不容许侵略者占去一分一毫。
在这高粱将要红满天的季节里,迎来了中国抗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再次观看了《红高粱》这部影片,当年驰骋于战场浴血奋战的年轻人,如今已过了耋耄之年。新一代的军人接过了他们手中的红旗,传承了他们身上不屈的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捍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高粱酿成的美酒,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影片《红高粱》中的抗战时代虽已成为历史,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对的信仰、对和平的追求是永恒的。《红高粱》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红色民族魂。
《红高粱》观后感 篇9
《红高粱》讲述的是一个很老的故事,老的不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喜欢去看的。一开始听到《红高粱》这个名字,以为是诉说一个很完美的感情故事,在红色的高粱地里,有一对青梅竹马分分合合最终又到了一齐,是一个唯美的感情故事。或许像我们这一代人看惯了情情爱爱的电视电影,什么都能联想到情与爱,恰不知这个故事截然相反。
《红高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故事。
一个苦命的女人即将嫁给一个麻风病的老头,一个轿夫爱上了这个苦命的女人。其间发生的一切讲述他们了的感情平平淡淡,也讲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简简单单。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那些长满茂盛高粱的高粱地里,也给故事增添了一翻韵味。
这个故事一开始讲的却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儿无用处,为改善生活把女儿卖给一个将死的麻风病老头,难道自古女人的命就这么贫贱!我想控诉的是:那时的女人没有地位,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爹娘为了点钱就把女儿给卖了,也太过于绝情了。故事中的女主角凤莲把自我交给了轿夫余占鳌,即使不算是感情,可是这个男人起码比麻风病老头要好上不明白多多少少!这一幕可是是想告诉观众女人要的只是一个能够照顾自我得好男人,而不是为了金钱而把自我给卖了。却也庆幸,老头被杀了,幸福来到了。我们要相信幸运之神一向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对待生活,生活是不会对我们吝啬的。
感情有了结果,孩子慢慢长大了;上等的高粱酒酿成了;生活越来越红火。当日子过的和和美美的时候,总会有那么点事发生。日本人的车辆践踏了平和的高粱地,于是乎这个村庄不再平静,日本人的残暴,与中国人的善良构成鲜明的比较。日本人残忍的要屠户剥人皮,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想也明白仅有日本人才会做。不然发生在中国的细菌战又怎样会出现呢?
这个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谨记历史的惨痛,日本人的惨无人道,我们中国人要自强不息,不能输给小日本!
说实话,关于这个故事我看的不是很懂,也并不是很明白。但故事中的道理常人都是明白的,讲述了人性、自由、生活、团结,更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的赞美,那样的淳朴简单,没有虚假伪装的一面,直面现实。并不是每个故事都能够这么直白的讲述一些真理的,像我们这一代的人需要多看些这样题材的电影,才会懂得那时人们的生活,才会真正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真理,是抨击现实,还是赞美历史……
《红高粱》这个片名切合这个故事,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高粱地,故事的结尾也离不开高粱地,这片高粱地留给了村庄的人们财富和历史的印记。
红高粱观后感 篇10
红,是张艺谋最擅长使用的颜色。《红高粱》中的红色是热烈而奔放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红色是温暖而幸福的;《菊豆》中的红色是炽热而渴求的。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满着血腥与悲惨。
第一年的盛夏,颂莲刚刚嫁入陈府。俯拍拍摄地点——乔家大院,给人以深沉压抑的感觉。整个画面色调偏暗,按时人物命运的悲哀。四院第一次亮起红灯笼,采用蒙太奇的短镜头链接,将整个过程拍摄的极为仪式化。红色的光充满着血腥。拉镜头使我们看到了全景,无边幽蓝的黑夜里,只有红灯笼的光微弱的亮着,封建气息扑鼻而来。当颂莲拿着灯笼看镜中的自己时,特写的眼泪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
转眼深秋。两个片段的链接十分恰当,背景音响采用锣鼓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季节。颂莲发现婢女雁儿和老爷有染时,对于雁儿眼神的特写表现了人物心里极大的渴望。后来近景拍摄雁儿幻想自己捶脚时也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三太太楼顶唱戏的镜头也极为巧妙,艳丽的红色和房屋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三太太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二太太卓云的菩萨脸蛇蝎心的形象也逐渐暴露,声画分离的一声惨叫表现了颂莲心中的怨恨。
隆冬到来。整个电影发展到了高潮。颂莲与飞蒲互相回头的背光近景极为巧妙,笛声也恰到好处。捶脚声不断响起与颂莲假孕相互交融。最后的封灯镜头是清一色的深灰,人物命运渐渐陷入无法回转的局面。颂莲误杀雁儿,醉酒后对二太太喊出三太太与高医生私情一事,又使情节再掀波澜,对二太太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她内心的及其阴暗与狡诈。红色运用最多的镜头是三院闹鬼一事,所有红灯笼燃起,给人以沉重的压迫与血腥之感。
次年夏天。五太太入府,对于少女面部的特写,表现了她内心的惊恐。最后,由燃着灯笼的四院逐渐拉镜头,直至荧幕全黑。
这部作品无疑是张艺谋的经典之作,整个影片没有春天,一次次点灯灭灯,一次次捶脚声的响起,死人屋的反复出现,处处都是张艺谋的惊心布局。大红灯笼,红的血腥,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侵蚀。影片的震撼感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