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日记 > 安妮日记人物形象分析优秀15篇正文

《安妮日记人物形象分析优秀15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篇1

安妮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虽然只活了短短的16年,但却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她把她的生日礼物——日记本比喻成了一个名叫吉蒂的知心朋友,这本日记借安妮之手深深的控诉了法西斯邪恶的战争,在日记中,安妮用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记录了成长中的困惑和期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妮在小时,家庭是多么和谐,因为战争,他们被迫关在了后屋不敢出�

在后屋的日子里,安妮有着自己的童年的幻想,他有着一个每一个少年心里的想法,他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可以安安静静听他讲话的人啊,于是,他把心里的想法一点点的记在了日记本本里。

因为长时间的孤独,安妮养成了在外面高高兴兴而回到了屋里,右边的忧伤起来,盼望战争的结束,世界的和平。

残酷的战争使一个小女孩变成了这样,在1944年8月4日,上午10点至10点30分之间,纳谇党卫军和荷兰警察冲进屋后,把安妮等人逮捕了。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这些人在被捕后,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存活下来的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个人而已。安妮和她姐姐,两个花季少女的尸体就被埋在集中营附近的乱葬岗里。

安妮曾经说过:“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她的愿望实现了,这个坚强的犹太小姑娘同他的作品一起长存不朽在我们心中。

安妮日记 篇2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满意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安妮日记》

散发着单纯和安静气息的文字,安妮用最朴实的方式在我们面前解剖了战争,没有所谓的正义,没有所谓的利益,没有所谓的分歧,只有人性中深深的疯狂……让文字,图片,录象带我们回到寂静中。

荒风从沙漠跃起,伴随着装甲履带的轰鸣声,是一阵阵妇女儿童的哭泣,是一次次士兵冷漠的脸,一颗颗难名破碎的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中东贫瘠的沙漠之地,从极北荒地的苔原到哥伦比亚荒芜的山地,战火不熄,烽烟难灭。

从遥远的时代,人们就不断的发动战争。但人们为什么而战?膨胀的权力欲?极端的霸权?还是为了追求财富和土地?为什么?要以他人生命为代价?

为什么要破坏别国幸福的家园,为什么让男人叹息,让女人哭泣…

XX年西班牙一次知名的摄影展上,一张照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照片是一个女孩,十二三岁,身上穿着补丁的衣服,戴着翠绿的头巾,手中捧着一只和平鸽,可眼神却一片迷茫,一片彷徨,那是对生命的无奈,还是对和平的渴望?

照片下有标题:摄于巴基斯坦加沙地区。

这幅照片我端详了一遍又一遍,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心仿佛纠结起来。她同安妮一样,无辜地被卷入战火,惊惧每天折磨着他们脆弱的神经,而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在承受着战火的煎熬,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XX年,烽火在巴比伦上空燃烧,敢于挑战美国权威的伊拉克很快被击败。但战争的灾难并非只青睐战败xxx的反抗与袭击,依然迫使美国驻军于此,时至今日,有多少美国大兵血撒异域!三年战争,两个输家!

死去的士兵们,他们之前可能是跳街物的嘻哈男孩,有的有了心爱的女孩,有的已经结婚,他们本该在家乡的酒吧与朋友喝着啤酒聊天,牵着爱人的手漫步于林荫小道。可是,命运却被定格在了瞬间,僵硬的身躯,彷徨的眼神,迷离的泪水,冲突的双方,血与泪的过扬,你既无怨,我亦无悔,当伊拉克人用生命捍卫尊严时,美国士兵也在用生命捍卫着大国的霸权。

何时,何地,你我的眼中能没有仇恨,手执橄榄枝屹立夕阳下,让夕阳将彼此身影拉长,让微风拂乱彼此的头发…

安妮日记故事梗概 篇3

一位坚强、乐观的犹太少女,她只享受了13年的花季少女时光,只有在这十三年里,她在享受着与别的女孩一样,分享着读书、交友、运动的乐趣。只有在这十三年里她是自由、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1933年德国开始疯狂的迫害人。安妮全家移民荷兰。不久德国占领了荷兰,无奈之下,安妮她们一家全部躲进父亲的工作的大楼旁边的密室里。就这样。安妮她度过了自己花季时光。不久后,凡·丹夫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一起也搬进了那间密室里。安妮她以纯真的笔墨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44年,因被人出卖,密室里的八个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安妮和玛戈因被染上斑疹伤寒而死亡。安妮的妈妈饥寒交迫而亡。凡·丹夫夫妇被送往毒气室而死亡。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一个花季少女,竟受到了这样的迫害。真是非常可怜!

安妮日记作文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安妮日记》。读完以后,我十分佩服安妮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1933年德国的法西斯建立以后,他们就开始大肆的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只好躲到安妮父亲公司后面的“密室”里去生活。安妮每天都在密室里听广播、读书、写日记,快乐的活着,每天都在乐观地想:“我比那些已经被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幸福多了”。不过,安妮一家最终在1944年8月4日被抓住,都被送到集中营去。最后,除了安妮的爸爸之外,其余人都死在了集中营里。

安妮是不幸的,但安妮没有向不幸屈服,而是乐观的过着每一天。比起安妮,我们比她幸福多了。当安妮住在终年没有阳光的密室里生活时,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到操场上玩耍;当安妮每次偷偷摸摸地去买菜时,而我们却能开着车下着饭店吃着美味佳肴;当安妮在狭小的密室里一个人学习时,我们大家却在整洁、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唱歌、画画……。安妮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快乐、开心的活着、学习着,而我们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整天抱怨作业太多,不想上学……。我们比起安妮差的太远了,我们一定要学习安妮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今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遇到了困难,都要去积极地面对它,努力克服它,乐观向上的度过每一天。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篇5

上周我读了《安妮日记》,知道这是1939年9月世界大战爆发。由于纳粹德国实行反犹太人政策。在1940年5月荷兰被德国攻占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特也将排犹法律在荷兰境内执行,安妮一家只能搬到密室居住。《安妮日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生日,她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开始写日记。在《安妮日记》中主要写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两年,他们只能依靠朋友提供的有限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以及获知外界的一切。他们在密室里生活很寂寞、痛苦、恐惧、贫穷,但安妮却在密室中乐观、快乐的生活,我要向安妮学习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精神。

虽然安妮只有十几岁,但她表现出超越她年龄的坚强和勇敢。安妮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和震撼。

安妮日记 篇6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孰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 ”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才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 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三、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四、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 )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6、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

7、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指导: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8、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作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模拟试题】

一、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窒(    )息    呆滞(   )   笼罩(    )

霎(    )时    肆虐(   )   荒谬 (    )

2. 解释下列词语

蜕变:                  沮丧:

匮乏:                  安详:

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苏德战争         ,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

②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

而伤心的眼泪。

③嗨,说句实话,       不发生这次撞车的事,我        还是要离开乌留平斯克的。

a. 爆发  吝惜  如果  就    b. 爆发   吝啬  即使  也

c. 暴发  吝惜  即使  也    d. 暴发   吝啬  如果  就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索里尼下台了,意大利国王接管政府,我们弹冠相庆。

b. 我想,他们准是把涂料的经费用完了,因此无计可施。

c. 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不可名状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d. 两面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望穿秋水。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b. 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直接政治“多米诺效应”是所谓“无赖国家”在伊战后果的震慑下,纷纷调整政策,力避继续与美直接对抗,争取逃离美国直接军事打击的“黑名单”。

c. 对因责任不明,官僚作风严重,不能按期完成创建“平安教育”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一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教委和学校,将依法追究党纪政纪处分。

d.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日发表《2003年美国的人权记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于2月25日发表的《2003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人权状况的歪曲和指责。

6. 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 “给点喝的!”我说:“再来支烟,在左上方口袋里。”

b. 我对抬担架的说:“请往我嘴里塞一支烟,在左上方的口袋里”。

c.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原文省略)”

d. 报纸上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二、综合应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我的惨事还没说完呢。你听过“人质”这个名词吗?这是给破坏分子的最新惩罚,也是你想像不到的恐怖事情。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盖世太保找不到破坏分子,就拎五个人质出来,靠墙排一排。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7. 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等候(           )       拎(           )

8. 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人质:                  无辜:

9. 文中的“人质”是指: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已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10. 安妮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想到了什么?

11. 安妮在这则日记中提到“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但这里却说“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在另一则日记中也写到“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2. 安妮是如何面对现实的?从中可以看出安妮是一个怎样的人?

13. 这则日记开头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三、创新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悲伤的人肉                             李磊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最闪亮的是月亮?

你是谁家的闺女?你将是谁的新娘?你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你是神,你是嫦娥,你是中国传说中的美女,你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女神,你就是最美的那个!烟光一闪,哭声四起。你的纯洁,却成为他人的悲哀!

人类的矛盾刀光剑影,生命的冲突枪林弹雨,谁不会捍卫民族的尊严?谁不会维护国家的自主?谁不会保护家庭的独立?谁不会保卫自己的自由?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碎尸万段的少男少女四分五裂。他(她)们用死亡换取了更多的死亡,他(她)们用生命杀死了更多的生命。

当自由成为战争的奴隶,当民 炮火连天哭河山,惊天动地泣鬼神。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勇气,信仰是生命的一种信心。信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类生生世世难以企及的和平。信仰的最高要求,就是生命相互依存绝非互相排斥的真理。

一个少年或者一个少女,在人群中引爆了身体上的炸药。更多的少男少女,前仆后继,致使更多的人死亡。……不敢相信人类残暴的手段,竟然应用于人类自身。惊恐万状的生命啊,能不能留一颗悲悯之心挂在天上,能不能流几滴悲痛之泪长记心头。

谁没有亲人?谁没有骨肉?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白发人送黑发人,天下谁人不惜君?你们的错误是单纯,你们的罪过是纯洁。当四分五裂的骨朵震天动地,当七零八碎的血花横飞四方,当天边传来哭爹喊娘的悲怆交响曲,我们能否熟视无睹人类的杰作?

我们等待的不是枪杀是和平,我们盼望的不是自杀是民主。……何苦的自相残杀?你死我亡的阴谋深处,一定会存在山崩地裂的世界末日;鱼死网破的波澜深处,一定会隐藏惊涛骇浪的地球灭绝。昏天暗地的杀戮过后,人类恍然发现,人类杀戮的本身,就是杀戮自己。……此刻,欢歌笑语无声无息,亭台楼阁灰飞烟灭。

甚至没有告别,甚至无法告别。她们早就准备好了,用死来证明一切。……这些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的少女,用她们脆弱的翅膀向天堂飞翔,破碎的空气里面流动着她们坚贞的歌声;这些圣女一样冷酷无情的杀手,用她们青春的胴体向地狱挺进,死伤的人群里面充满了她们愤怒的咒语。这是可怕而又无奈的铁血事实,这是矛盾而又对立的悲惨世界。现在,她们的灵魂可否安息?她们破坏的不单是自己的肉体,她们伤害的不单是别人的生命。

她们的悲剧,仿佛让我看到了,我们腥风血雨的过去;看到了,国人写在脸上的痛苦。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珍爱生命;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造和平。壮烈牺牲的精神,就是让暴力灰飞烟灭,奋不顾身的行为,就是使恐怖烟消云散。

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最佳的方式就是化� 惟独和平能够成全人类的千秋大业,惟独和平能够保证生命的千秋万代。我们日以继夜地祈祷和平!死者已逝,生者尚存,我们的泪水将要被时间吹散,我们的鲜血将要被岁月风干。 美丽的少女,漂亮的少年!你们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你们给地球留下了什么?生命能够挽救生命。灵魂能够拯救灵魂。但是,不幸的国家更不幸,无辜的人民更无辜。

l. 本文题目中的“人肉”是指什么?

2. 作者对少男少女的牺牲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做?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中画线的“杰作”是对少男少女勇敢赴死精神的颂扬。

b. 与《安妮日记》相比,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

c. “灰飞烟灭”语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 “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旨在强调人没有孙悟空的本领大。

e. “化�

【试题答案】

一、基础演练

1. zhì zhì  zhào  shà   nüè   miù

2.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沮丧:灰心失望。匮乏:(物资)缺乏;贫乏。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3. b. [爆发: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当用不用。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来(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即使……也……”表让步假设,即先退一步假定某事是真的,自己仍然会怎样,“如果

……就……”表一般假设]

4. b(a. “弹冠相庆”含贬义,应为“欢呼雀跃”;c. “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应为“莫名其妙”;d.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十分着急,应为“凝眸远眺”)

5. b(a“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语序对调。c句式杂糅,“一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或“重

大影响的一些”应删去其一。d不合逻辑。“世界各国”应改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

6. c(a项中“说”后应为逗号;b项中句号应在引号内;d项句号应在引号外)

二、综合应用

7. hòu  līn

8. 人质:一方拘留对方的人,用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无辜:没有罪。

9. 无辜的重要市民。

10. 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外,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

11. 不矛盾。屠杀是统治者谋划的,但具体是由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所以说“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这并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不矛盾。

12. ①安妮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灾难,把战争环境下的生活看成是有趣的探险,并将这种生活当成是使安妮日记更丰富的材料,看成是自己成长的起点。②安妮是一个乐观、成熟、有思想、有志向的坚强少女。

13. 可结合本则日记或结合其他日记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谈。

三、创新训练

1、指充当“人肉***”的少男少女。

2. 珍爱生命,创造和平,化悲痛为力量,化�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学设计3

下一篇:《安妮日记》节选在线阅读

安妮日记 篇7

教学目标:1、通过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经历与思考,感受战争对人的摧残。2、学习安妮在困境中的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安妮在对战争的非凡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1944年5月3日的日记中的对战争的思考。教学方式:问题探讨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推进: 一、导入新课:    每位同学都处于花季雨季的年华,都正在书写着诗一般的日记,它记录着你青春成长的心路历程,幸福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有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虽然她不能在阳光下散步,但她的心灵却仍可以自由飞翔,她的日记就是心灵的天空,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日记来感受她在黑暗中的心迹。    二、整体感知(一)解题:本文所选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二)快速阅读8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明确: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第9则——即使是在如此黑暗中,安妮依然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提出的问题——“因为世界虽然这样,为什么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三、问题探讨:(可重点探讨第4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对战争与人作深入思考)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 )明确: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此问题设计有一定难度,但又是这篇文本的重中之重,所以可提前安排预习,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资料,尤其是德日在对战争反思上的不同态度,作一些对比,课上交流)明确: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理解,特补充如下)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明确:    (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     6、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明确: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安妮日记》见证着战争与迫害,见证着安妮两年来藏匿与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打动着人心。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日记是安妮的心灵唯一可以自由生长飞翔的地方。安妮在没有日记陪伴下孤独死去,是她的哀伤,但日记没有随她消逝,这确是我们的幸运。让我们珍惜这个幸运!    五、课外作业:(写作练习)    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100字左右)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篇8

看着醒目的书名、可爱的肖像,翻开崭新的封面,品读着里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起初我以一颗平常心去阅读这一本书,接着继续读下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同情、难过、愤怒、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录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追杀,一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本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用日记记录生活,就这样她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她在密室里白天不可以拉开窗帘,晚上不可以开灯;可以说她的生活是暗无天日又痛苦,她是失去自由的,只能在密室里活动,只能靠聊天、阅读、写日记打发时间。安妮,一位成长中的少女,花一样的年纪,但她却承受了她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如果没有杀戮,她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与同学朋友快乐地玩耍,可以享受生活的欢乐。然而现实没有如果,她生活在恐怖的密室之中,整天提心吊胆活着;即使过着如此恐惧的生活,她也没有放弃生活、放弃自己,做一个开朗乐观、理性的女孩。比起安妮,我们非常幸运,生活在幸福、和平的中国,不用担惊受怕,物质丰裕,生活快乐。可是一些同学经常抱怨学习太累,不按时完成作业。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富强就要靠你们这一代,要清楚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从历史我们知道《安妮日记》是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党对犹太人种族灭绝政策的最有力的见证,纳粹党是冷血无情的,由于种族歧视,纳粹党硬生生杀害了600万犹太人,这惨绝人寰的杀戮让我想起了日本侵华的南京 ,整整30万人啊,我们的同胞成为日本人比赛的载体,取乐的对象,夺去同胞们宝贵的生命;这手段极其残忍,极其野蛮,真是丧心病狂、令人发指;这是对生命的践踏、不尊重,日本人为何要疯狂地屠杀?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落后就要挨打呀,只有中国富强,才不被欺负。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安妮,让我们明白: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她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就像她所说:“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历史不能被改变,但可以被牢记。我们要吸取教训,友善待人,与人和谐、平等相处。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篇9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爸爸妈妈,姐姐过着殷实安定的日子。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严酷地虐待,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严酷的虐待。为了逃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子里� 2年这但是什么概念哪,他们竟然那么有意志地生计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具体地描绘一下,为了逃避德国法西斯的进犯,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结结实实,窗户悉数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布,挡住亮光。白� 这些人忘我为他们贡献,给予他们食物,书本,学习!但是……

但是,想想也是!密室的日子可不是好过的,在里边的日子不能看到阳光,不能接触天然,是极端单调,愁闷的和无聊的!这儿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杰出的教师,没有无限的高兴,没有……并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役局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性”,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触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复的工作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 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日子的观点。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老练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意志!

中心也有许多的人鼓舞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便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地感动!主张我们也去看吧——你们会感触到里边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我们阅览愉快!

上海松江区上海大学隶属外国语中学初一:小问题15

安妮日记 篇10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看《安妮日记》这本书,是我在书店闲逛的是时候,大概是出于好奇,拿起来,翻阅了一下,竟没想到会越看越好看,就把它买回家了。就是这样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德籍犹太人,名叫安妮·弗兰克。当时,犹太人是受到歧视和排挤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厘,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是要遭到残酷迫害的。就在安妮过完13岁生日不久后,他们一家就开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范·丹夫妇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安妮父亲曾经办公的大楼的一处隐蔽地方,被安妮称为“密室”。自从来到这里后,他们每天过着心惊胆战、惶惶不安的生活,无论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声音来被人发现了。窗户拉上了窗帘,不让一丝光线透出来或照进来。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气,但更不能出发响声了。本来,一个本应在家里享受阳光、享受自然,在学校快乐学习,一个拥有蓝天、自由飞翔的花样少女,现在却因民

族被歧视而躲在看不见阳光,享受不了生活快乐的小屋中,比鸟笼中失去自由的鸟儿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击和折磨啊!在这种情况下,她用她的笔记,记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笔记陪伴安妮度过了26个月艰难而悲伤的时光,同时也在这样的暴烈情境下,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锻炼自己的性格。虽然她很不幸,生活条件更差勇,但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丧气,仍然抱着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胸有理想、顽强拼搏的性格真让人佩服啊!我记得安妮曾说过一句话:“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将会变好的,这种苦难必定会有尽头,和平与安宁将重新降临世界。”我觉得只有人们才会愚蠢地去斗争,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痛苦的。如果人们用“善”,对待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一定可

安妮虽然承受了这么多,但她非常坚强。在她的一生中,她曾经说过: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经历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开端。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正确,安妮所要承受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一段困难的生活经历,为什么不像安妮一样,去把那些痛苦的经历“变成”一段有趣的冒险呢?让我们和安妮一样吧,让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变成”一段有趣的冒险吧!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篇11

用了四天时间完成了《安妮日记》的阅读。为了躲避法西斯的残酷迫害,安妮随家人藏到了父亲公司的隐蔽房间里,当时她刚刚过完13岁生日,一同躲藏在这里的还有父亲的朋友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牙医杜塞尔,8个人在封闭狭窄的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为了防止被人发现,他们每天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敢发出任何响动,不敢开窗,不敢大声说话,在这与世隔绝的密室里他们忍受着恐惧、饥饿、压抑、病痛,乏味,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活泼开朗,又爱思考的女孩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和折磨!

面对一切苦难,安妮没有绝望,她把日记本当成最知心的朋友,她以书信的形式,讲述密室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倾诉心中一切的感受,她以勇敢的笔墨控诉了法西斯的邪恶战争,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日记我们仿佛看到了安妮这个纯真善良、活泼可爱而又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她爱思考,有主见,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她坚强,有毅力,受到责备和委屈后仍然微笑着面对生活,她用睿智的思想,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作为一个花季少女她也对渐渐发育的身体充满好奇,对理想的爱情满怀憧憬与期待,她还用自我反省的精神不断的检验自己的言行,纠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下,她逐渐变得独立、成熟起来。这个深处逆境不屈服、不沮丧、反而怀抱理想、勤奋学习的小女孩令人敬佩不已!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尽管理想被摧毁,生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但她仍然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仍然热爱生活和大自然,他用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上的匮乏,她用心灵的坚定和丰盈,直面艰难险恶的处境。

1、读书。她令人敬佩不已!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尽管理想被摧毁,生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但她仍然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坚强乐观。

3、真实。有人性的自私恐惧,也有坦诚相待,热爱生活。生日礼物。

安妮日记作文 篇12

《安妮日记》,是一个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一本日记。她出生后几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了,纳粹警察在德国疯狂捕杀犹太人。不久,犹太人在德国几乎活不下去了,他们一家不得不搬到荷兰。可即使在荷兰,犹太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只能在规定的地方购物,学习;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出门;不能使用交通工具;不能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但不久后,犹太人连这点权利也没了,应为荷兰被德军占领了,纳粹警察开始在当地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了活下来,安妮一家和凡·丹一家和牙医阿·杜瑟尔住进了密室,终日不见阳光,就这样过了整整25个月。25个月后,由于遭人出卖,纳粹警察找到了密室并抓走了所有人。他们都被抓进了集中营,只有安妮爸爸一人生还。安妮爸爸找到了这本日记并发表了。

为什么犹太人就要“享受”这非人的生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分了高贵与低贱。高贵的人不把低贱的人当人看,这样下去,有两种结果:要么高贵的人觉得低贱的人不配活在世上,发起战争,杀光低贱的人;要么低贱的人不想再过这种非人的生活,发起战争,想反抗。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结果只有一个:战争!

我们不说远的,我们说近的。日本曾经来攻打我们中国,为什么?无非是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配有那么大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觉得不公平,想反抗,才和日本打了起来。看,连我们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看来,只有人人平等,才能世界和平!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篇13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

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残酷的迫害。

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同样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写一下,为了躲避德国法西斯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

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可世界还是存有一些极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品就是从靠公司几位员工。这些人无私为他们奉献,给予他们食物,书籍,学习!可是……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

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安妮日记读后感500字 篇14

从古至今,书籍便是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今有“书籍是饥饿的人的一块面包”的名言。作为一位惜书爱书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灯光下,读名家著作,是愉悦的享受,而总众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族少女安妮·费兰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安妮被迫全家迁至荷兰避难,二战爆发后不久,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成员后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们8人被捕并被关进集中营,最终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其父整理并出版了安妮的日记,即为《安妮的日记》。

这本书描写了许多鲜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个性格活泼的花季少女,她的父亲谦虚随和,母亲语言夸张,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内敛端庄,温柔懂事……,性格迥异的8个人,构成了这本日记式小说的主体,更触动我内心的是,让我对生命、对二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生命的热情,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人性内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业界的精神象征。

《安妮日记》给我带来了太多感悟,对亲情、对友谊、对人生……

畅游书海,愉悦心灵;宁静岁月,唯愿与书香常伴……

安妮日记故事梗概 篇15

安妮,她用了25个月去躲藏,却还是没能逃开被盖世太保抓进集中营的命运。安妮她不过13岁,却要放弃属于小孩子的天真和自由这些权利,转而背负起千万种不幸和对命运的恐惧。而这一切都只因为安妮是犹太人。

在书中,安妮写道:“纸比人更有耐心”。在那漫长的25个月中,她用她的笔,她用她的梦想,刻录下了她在密室躲藏时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安妮是不幸的,而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的愿望——我希望我死后仍会活着。她才如此幸运。

安妮13岁开始写日记,到她死于集中营还不到16岁。安妮从上帝那得来了写作的天赋,她有着她自己的梦想——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她一直在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她记下了她自己的孤独,对战争的恐惧,对生的追求和热爱,以及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她写下了原来不属于她这个年龄所应经历的命运。

如果安妮没有遭难,如果她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那么,她长大以后,或许不用长大以后,她就

安妮在密室里能认识的。人是那么有限,安妮是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少女,这样的她,正是爱结交,好动,对世界,生活充满了憧憬的年龄。在她所能活动的狭小空间里,而她几乎是没有同龄人相伴,也享受不到同龄人的乐趣。

那愚蠢的战争犹如一个沉重的桎梏,把我们幸苦建设的家园就这样囚禁于硝烟炮火中,毁于一旦。那不近人情的种族歧视,剥夺了不计其数的人的自由。

野蛮的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摧毁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我仿佛看见了安妮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安妮一直在用着她的善良去看待这个世界,带着她对生的渴望。

安妮的愿望实现了,用令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