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菁选【精彩9篇】》
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菁选【精彩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作文 篇1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道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这种道德品质的人并不少。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我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外一个人。
我有一个朋友,她很喜欢一位男明星,于是她把那个明星的海报填满了整个房间,还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他的经历。每个周末他都会拿来他偶像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给我看。就是因为他老是来打扰我,招来了我的反感。
过不久,她居然委屈地跟我说,你难道不喜欢他吗?他多好啊!每天还一直唠叨我。
当然,每个明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也会有人会喜欢别的明星或偶像。那个朋友他很喜欢他的偶像,是没错,但她把她这种喜欢强加给别人身上,使别人被压得透不过气,就是她的错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大家只要克服一下就能做到;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像那位同学的话,她有她的喜好,她有她崇拜的对象,但她不能因为别人的不喜欢就和他来闹茅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光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是谁,都要保持一个善良的心去面对生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议论文 篇2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还记得小时候,曾许下一个“想要妹妹”的愿望,在我四岁生日时,愿望实现了。刚开始觉得妹妹好可爱,要保护她,可渐渐的,我发现妹妹把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抢走了一大半,就开始讨厌妹妹,不让她动我的任何东西,连房间都不让进,还经常对她发脾气。
直到去年,越来越懂事了,又开始觉得“有个妹妹,还挺好的”从此以后,我对妹妹大方了许多:买东西会想到她的一份;她动我的东西也会好好说;陪她玩,陪她闹;不会对她又吼又闹…这应该就叫“宽容”吧。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作文 篇3
千百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一句关于待人接物的至理名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做。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深借鉴之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国有一家公司正在招聘员工,有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她面试时的那个经理问了她几个职业性的问题,又看了看她的脸,委婉的告诉她,她没有应聘上。那个女大学生失望的从凳子上站起,可一个小铁钉刮住了她的裤子,她弄了好一会儿才把它弄下来,她看了看那个铁钉后,伸出手把那根钉子拨了出来。正当她要向门口走时,经理对她说,她被录取了。后来,女大学生参加了工作,一天她终于忍不住问经理,为什么当初改变主意而录取她。经理笑了笑说,“可以说是那个钉子救了你,在你之前,有很多应聘者,都坐过那个凳子,但他们都没有去拔掉那颗钉子,只有你拔掉了它。我想,一个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一定也可以为公司着想。”
这个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体现,它挽救了那个女大学生的求职命运,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先想到这个待人接物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 篇4
它是一个如此疲弱的生命,为了求生,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我小心翼翼地为它治疗,并且把它安置在一个柔软的小窝里,它并没有反抗,静静地待在窝中,好奇地环视四周,时而小声地鸣叫,时而安然入睡。
我那犹如铁笼般的牢房因这位新成员的加入,不再显得索然无味了。为了它,我宁愿整天呆在那儿,看着它的伤慢慢地痊愈。没有一种快乐比这更美妙了。我似乎可以听到它伤口愈合的声音,还有片片小痂脱落的声响,似乎生命便是这般奇妙,让人变得敏感多情。
我天天伴在它的身旁,看着它用小小的嘴整理着羽毛,看着它站着抖抖双翼,看着它蹒跚地走上两步,便跌倒了。我巴不得自己可以成为它的同类,跟着它一起抖擞抖擞精神。
渐渐地,一个自私的念头在心底形成了,并且把我困住了。看着它一天天痊愈,我越不愿让它离开。
我的天空渴望有另一丝生命在徘徊。我希望它能够伴着我在这小小的房间中呼吸着一样的空气,一如它只能在我的世界中飞翔一样。
它终于痊愈了,比过去还活泼好动,常常伫立窗前,跃跃欲飞。
我会放它飞翔,但前提是所有的门和窗早已关好。固执如它,总朝着蔚蓝的天空展开双翅,即使被透明而坚固的玻璃阻挡了无数次。它似乎毫不眷恋我的溺宠。可那又如何?同样倔强的我,也能毫不在意地把它锁在房间里,甚至铁笼中。美丽的它开始病了,郁郁寡欢,没有了欢快的舞蹈和婉转的啼唱。
生命不适合关在笼中。
所以它最后静静地躺在笼中,一动不动。我很难过,因为它再也无法为生命歌唱。
后悔把我淹没了。
我是那样厌恶被囚锁在铁笼中,但偏偏是我无视一个生命的意愿和向往,把我的快乐建立在它的痛苦之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篇5
很惭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是上了大学才知道它出自《论语》。大学之前的求学态度是不求甚解,不问出处。
这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句子,不知其出处倒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真正涵义。我们似乎已经对这些老祖宗的智慧语录免疫,不依循这些人生哲学来处世,反而倒行逆施。几天前看了几则有关中国黑心食品的电视新闻,更让我觉得这句孔子名言早已被人遗忘了:
上海有黑心馒头,厂家用回收的过期馒头,加上面粉与色素再重新制造新的馒头;有人偷拍访问制馒头师傅,问他会不会吃该馒头?他回答说他知道馒头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怎敢吃呢?第二天又看到广州爆出“再生面包”事件,也是以回收的过期面包来再生面包;隔一天看到安徽出现“牛肉膏”与“羊肉膏”添加剂,可以把猪肉、鸡肉等加工成贵价的牛肉、羊肉,味道口感一模一样。
这就是现今见利忘义、谋财害命的写照,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中国黑心食品的新闻时有所闻,这次接二连三的爆出几宗骇人听闻的消息,让人们对“中国制造”原本已有点感冒的情况有更加恶化之迹。
乐见中国和平发展的海外华裔与侨胞,看到这种现象,心里挺矛盾的;一方面高兴看到祖籍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另一方面忧心中国形象受损,担心中国不法商人唯利是图、不顾人命的做法,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另眼相看”。我们虽非中国籍却是流着中国人的血液,我们在海外矢志保护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却被祖籍国的一小部分人见利忘义的破坏传统,叫我们情何以堪?
是不是言重了?黑心食品全世界都有,为何独以放大镜看中国事件?不了解何为中华文化之人,我不与之争辩;我们爱好中华传统文化之人,看到过去四百年西方文化成为引领世界主流而产生的急功近利、漠视社会正义、破坏自然生态等后遗症,一些人主张宣扬中国古老智慧经典《易经》、《老子》、《论语》等书的当儿,中国人自己如不珍惜自己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以软实力服人?
不知如何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能进一步要求人们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更高境界呢?孔子说:“仁者,爱人”,不爱人,不要成为仁者也就算了,但何必害人呢?
子曰子曰的说教话,现代人已经不爱听了,因为没钱过活,孔子也帮不了你。可是别忘了,有人漏液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世上的事永远是阴阳相济的,有人因为钱而不择手段,有人却热心的派钱助人;有人将传统文化视为糟粕,有人视为珍贵宝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作文 篇6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施加给别人。这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在生活中有许多己所不欲的东西,但是不能施于他人,就好比坐在我正前方的藏旭栋同学。
“铃……”晚自习的铃声响起了!我们都开始安静地做作业了,惟独我前方的臧旭栋还在做着小动作,这动动,那动动,没一刻是安稳的。过了一会他又变本加厉。不只是手动了,脚、身子、头也跟着一起摇摆起来,他翘起二郎腿,把椅子往后一踮,直到碰到我的桌子。因此我也做不好作业了,就把桌子往后移吧,他却咄咄逼人,直到我的座位就只能容下一尺宽度,我再也往后不去时,他就把桌子往前移了些,把椅子靠在我桌前,索性就躺在了上面,还満脸得意。我把他推回了原地,我才能把桌子往前移,可是他又要新招了——拿我的书。我被这样地折腾能做好作业吗?
有一次,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何老师说了,但老师告诉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不能施加给别人,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听了这番话,我似乎懂了许多,默默地走出了办公室。之后他怎么捣乱我也没有说,因为他坐在我前面,如果他坐到了别人前面,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还不如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来承担。
老师的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中,我会永远记住它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作文 篇7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篇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们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它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啊。自我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
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能够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有些故事正表现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春秋孙叔敖,幼时在路边看到一条两头蛇,据说看到这种蛇的人必死无疑。他想:要死就死我一个吧,不要再叫别人看见遭殃。于是,他斩杀了这条蛇,埋入了山丘。还有个故事: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我不安全,就能够嫁祸他人吗?”
这两人都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能够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日认真地的思想吧。
关于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议论文1100字:就如官场 篇9
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经典中也主张,“己所欲,施于人。”这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自己不喜欢的却强加于别人,就如官场所说:“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这对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一般情况下,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有可能讨厌;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许接受不了。所以不能把我们自己的喜恶强加于别人,非要他人和我们一样,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某女买了件时兴的上衣,回去之后她在镜子面前照了半天,发觉自己的肤色不合适这件衣服,于是某女非要把自己买的衣服推销给朋友。朋友向来和某女的审美观不太一致,再加上她确实觉得这衣服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于是推辞。某女为了让朋友要这件衣服,用尽了手段。两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一对好朋友因一件衣服而各奔东西。 别人骂你,你心中必定不快,所以你就不要随便骂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最好不要去欺骗别人;你最讨厌别人在背后对你指手画脚,那你就不要在背后去非议别人、对别人说长道短。这就是“己不欲,不施人”。 人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人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因为人们习惯于“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富勒说过,“向别人扔污物的人,把自己弄得最脏。” 几千年来,人类在对待人际关系中始终都遵循这样一条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何对待别人,你种的是善因还是恶因,你强加于人的是自己的喜或恶,最后都会报应在你的身上。 你可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的头上,可不久你会发现,你自己也被别人强加了他们的喜好,尽管你觉得这很难受,可你有什么办法呢? 狼和狈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合伙去干偷吃鸡鸭的勾当,所以才有狼狈为奸的故事。一次他们偷了农夫的鸡,喜欢喝鸡血的狼建议喜欢吃肉的狈也喝喝鸡血,狈不乐意,于是狼与狈大吵一架,分道扬长而去。 其实,只要学会“角色互换”,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问题。 所谓“角色互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作为主体的自我当作客体的自我来审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地理解别人,也能较客观地对待自己。 一个人做酒店里的侍应生,总觉得来吃饭的人对他百般挑剔,真是难伺候;可他作为普通人去饭店里吃饭,则会以顾客的身份嫌侍应生不够尽职尽责。这正是只从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的结果。 一个人对待上级的命令,可能会觉得上级不了解情况和不体谅群众困难,可他对待自己的下属时却又往往站在领导的立场看问题,认为下属应服从自己的意愿,这正是因为只站在自己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产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