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平行四边形教案【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100-103页
教学目的: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会自己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小棒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板 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 引入新课
同学门,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找后口述
你是怎样辨认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们今天旧来讨论
板书课题
二、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
小组动手实践,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指导方法,用折一折 比一比 量一量的方法
跨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整理并板书
4条边 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4条边相等
四、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练习十四
课后记:
教学内容:103页——104页
教学目的: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角,如红领巾 黑板 桌角等
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角?
学生汇报
2、揭示课题
其实,在生活中,角到处可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1
展示三个角
老师:观察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组织研究
请用三角板比一比3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较探后交流
教师板书:比直角小 比直角大
指导学生看书103-104
教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三、巩固提高
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 锐角和钝角吗?
用纸折角
用小棒摆角
四、尝试画角
同学们能比,能折,能摆这3种角了,你会画吗?
学生画角
练习
课后记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2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九册64页及例1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初步掌握并学会运用面积公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和小组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几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投影、课件、剪刀
拍卖公告
拍卖:为了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本镇现有一块地皮欲拍卖,有意者请与新袁镇政府办公室联系。
新袁镇人民政府
20xx年11月1日
问:1、如果你想参加竞拍,那你应该知道哪些条件呢?
2、如果这块地是个正方形,那求它的面积应该知道那些条件呢?长方形呢?
3、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应该知道什么呢?(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按照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让学生说出有多少?(让学生讨论如果不满一格应该怎么办)
2、 出示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计算一下,说出结果。
比较一下: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如果是拍卖的那块地你还能数嘛?那想一想,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那你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
3、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到前边来演示。
4、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是把从平行四边形左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这样好吗?在变边剪下的直角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呢?
(1)、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3)、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3)、引导学生比较
5、 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6、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7、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8、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9、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s=a × h (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 或s=ah
10、 回到课件首页,说一下那块地皮的底和高,引导学生想想根据什么列式?
11、 完成后让学生看书第65页例1
12、 测测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再求出面积。
略
课后练习题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3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练习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长方形长×宽ab
正方形边长×边长a2
平行四边形底×高ah
三角形底×高÷2ah÷2
梯形(上底+下底)×高÷2(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第12题: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3米8米12米
5.6米9.5米12米
5厘米
5.4
分5.8厘米5.2厘米
米
3分米5厘米7厘米
⑴省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八第15题。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八第14题
四、攻破难题
1.16题: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分析与解:
⑴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⑵上底+下底=21+45=66米
⑶高=759÷66×2=23米20厘米
2.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
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
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
的面积是多少?34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据阴影部分是三角形,又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可以求出它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再算出梯形的面积。
高:340×2÷34=20厘米,
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
3.18题: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5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上的任意一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剪下的`三角形都是最大的。因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三角形。
(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4.思考题4厘米
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7212
平方厘米。请你算出阴影厘
部分的面积。米
解法一:先算出没有阴影部分
的面积:4×12÷2=24平方厘米,
再用梯形的面积减去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72-24=48平方厘米。
解法二: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底与梯形的下底是同一条线段,先算出梯形的下底:
72×2÷12-4=8厘米
再算阴影部分的面积:8×12÷2=48平方厘米。
五、作业
练习十八11、13题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 篇5
4.2.(一)(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其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及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两种判别方法。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等基础性知识上学习的。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在探索方式上运用了学习机“图形计算器”的度量、旋转、平移等方法、其次、在探究判别条件的合理性上和运用判别条件时除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直观体验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其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是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再有,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究模式从方法上为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运用化归思想的良好素材。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利用学习机“图形计算器”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别。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推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条件,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相关的应用。
2.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操作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同时使“图形计算器”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注意力,课堂上主要采用诺亚舟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大屏幕媒体展示教学和学生对“图形计算器”充分利用,使教学过程与知识发展过程和思维过程三者同步,分别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理顺、归纳;运用、提高;回顾、反思;布置作业环节都将发挥“图形计算器”的实战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课上听懂、理解透彻。将学生的课堂练习成果进行快速展示,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t—教师,s—学生)
问题与情境 师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活动板块1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我们来复习:
(1)平行四边形概念。
(2)平行四边形性质。
(3)如果我们自己作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说明理由的?
进而得出需进行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究。
先由学生根据自主做图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具备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将猜想记录到练习本上。利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将你的猜想进行验证。
活动板块2
在学生合作探究基础上,对小组活动及时评价、引导。
同时观察是否有小组已经经过猜想、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
适时地将学生的探究方向指引到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反向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
适时地选出一小组成员在台前利用教师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通过大屏幕演示小组成果…
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板块3
学生继续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别的其他方法。
适时地将学生的探究方向指引到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反向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
适时地选出一小组成员在台前利用教师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通过大屏幕演示小组成果…
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板块4
通过小结后,借助大屏幕展示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中预先保存的练习题。
活动板块5
小结及学生谈感受、体会、特别是对学习机的使用情况谈体会和认识。
活动板块6
课后思考题: (将问题的探究记录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中保存)
1.平行四边形abcd中,在对角线所在直线上取ae、cf,使ae=cf,连接be、df,试说明:be=df。
2.利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制作一组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图案的美丽图形。
t:提出复习概念和性质。
s:思考,回答结合一起
复习。
s:思考、作图、自主参与交流。
t:引导、合作,对小组活动及时评价。
t:注意s猜想、验证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他们想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t:引导发展s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中团结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t:引导和补充。关注学生是否交流方法,互动学习。能否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s:互动学习,提出论证方法。
t:引导、合作,对回答问题及时评价。
s:通过对学具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的自主探求,获得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
s:小组成员合作,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探究的正确方向。
s:互动学习,提出论证方法。
t:引导、合作,对回答问题及时评价。
t:关注学生是否交流方法,互动学习。能否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s:小组成员合作,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探究的正确方向。
t: 根据授课情况,板演解题过程,或学生口述解题过程。s:板演或口述。
t:演示引例,解决具体问题中感受应用的价值。
s:畅所欲言
t:进行补充,总结。
s:小组一名同学记录问题题干,另一名同学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上记录下图形。课后将问题的探究记录在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中保存
立足于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在情境引入中充分使用学习机“图形计算器”来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为全体学生提供借助“图形计算器”为基础平台,使全体学生都有信心学习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过程中来,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教学目标1服务。
通过全体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获得直观的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印象,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更容易将所获得的信息结论加以认识、记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的自主发现时,大胆创新,想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者作用,引入符号语言,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并获取经验为今后学习特殊四边形打基础。达成目标1。
直觉思维能力是数学注意培养发展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人的探究能力的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
提引问题时教师起组织者作用,使学生感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愉快,不断的对学具学习机的“图形计算器”的自主探求,获得数学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共同发展,达成目标1、2。
在学生最近的知识发展区建立新的生长点,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主题,在本活动中得以体现。达成教学目标2。
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畅谈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善于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发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一发展平台,给学生留有学习探索的空间。
展示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提出预想。并利用“图形计算器”探求问题,带来直观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6
重点
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难点
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 线、角平分线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一、三角形的高
1、复习:过点A做BC的垂线,垂足为D
2、在黑板上做△ABC,过点A做对边BC
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
就将线段AD称为△ABC的高
3高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
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
例如在上图中,我们从△ABC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它对边BC所在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为D,线段AD就是三角形的高
注: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
3)三角形有三条高
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AD称为BC边上的高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
1锐角三角形:
可由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
其余两个
2直角三角形
由于∠C等于900,说明AC⊥BC,那么BC
边上的高即为AC,AC边上的高即为BC,
3钝角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引入:一知△ABC,做∠A的平分线AD交BC与点E,线段AE就称为△ABC的角平分线
2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注: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如上所示,△ABC的角平分线AE平分∠A,即∠BAE=∠CAE=∠BAC
3)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
为了将这三条角平分线加以区别,我们把AE称为∠BACD的角平分线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中线
1引入:如右所示,取BC的中点F,连结AF,那么线段AF就称为△ABC的中线
2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如上所示,线段AF就是△ABC的中线
3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如上所示,线段AF是△ABC的中线
必有:BF=CF=BC
3)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素材A:
1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
BE是中线,∠BAD=400,则
∠CAD=,
若AC=6cm,则AE=
素材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答案:1400、6㎝2C
平行四边形 篇7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有助于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而推导出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在教学时,将充分运用转化迁移思想,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引导学生用已学的旧知去获取新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按照三个维度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说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推理的过程,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并通过运用面积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六、说教学环节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再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温故知新,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好铺垫。
2、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误差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激发寻找另一种方法。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考题进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思维之中。
本环节教师呈现带有方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凭借独特思考,同桌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再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得做到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做好铺垫。
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验证前面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等积转化的思想渗透开来。通过转化,在旧知基础上生长,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与生成,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实践运用,深化认识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的分层随堂练习:
(1)基本练习,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深化练习,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开放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测量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
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2.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你发现了什么?(单位:㎝)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平行四边形 篇10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1 — 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练习二:
第1题:使学生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
第2题:学生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一组。
第3题:要告诉学生用途中标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面积是近似值。这种近似的测量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
第5题: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比较后要明确两点: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